河北吹歌艺术研究

2024-12-15 00:00焦点
艺术大观 2024年25期

摘 要:河北吹歌是流行于我国河北省地区的一种民族音乐表演形式,因其活泼热烈的表演风格和较为接地气的表演特点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河北吹歌这种艺术形式可谓是代表了河北人民质朴豪爽的性格,是河北省一张特殊的文化名片。近年来,随着国家传播媒体业的盛行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等方式认识并了解到了河北吹歌,人们惊叹于我们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河北吹歌。本文将通过三个部分来探讨研究河北吹歌艺术,分别为河北吹歌的艺术形式、河北吹歌的风格特点及河北吹歌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河北吹歌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入剖析和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民间艺术,让这一生长在河北地区的音乐艺术在新时期再次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关键词:河北吹歌;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5-00-03

一、河北吹歌的艺术形式

河北吹歌属于我国传统吹打乐的演奏形式范畴,因其常常演奏一些地方戏曲或当地民歌故被人们称为河北吹歌。河北吹歌的乐器编制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吹打乐相差无几,基本主要组成为吹管乐器管子、唢呐、笙、竹笛;打击乐器小鼓、大鼓、钹、大锣、小锣、梆子等。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吹打乐,河北吹歌更注重的是吹管乐器旋律声部,一般由管子或唢呐为主奏乐器,打击乐声部群一般为锣鼓点伴奏,起到的作用多为乐曲衬托和增加乐曲的音乐色彩,使之更加富有层次性。

河北吹歌的演奏人员大多是民间艺人或务农的农民,大家在田间劳作之余围坐在一起吹吹打打,这种艺术形式最早被大家称为“吹歌会”“吹打班”等。演奏乐曲主要有古曲、民歌或一些戏曲移植作品,近年来也有时下流行的歌曲改编曲加入进来,可谓是曲目曲风风格多样、丰富多彩。河北吹歌主要流传在河北省的冀中、冀东、冀南地区,较为有名的是冀中的定州市、安国市;冀东的唐山市和冀南的邯郸市永年县。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演奏风格特点,如果按照更详细的分法来研究的话,可以发现即使是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村落中的河北吹歌都略有不同,可谓是“各地一风俗,村村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每个地方的吹打团队大多以班为单位,人数不多但是有较为严格的班规,即每个吹打班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绝活,这些绝活一般在婚丧嫁娶等演出场合中,与其他吹打班“打擂台”时展现,成为自己吹打乐班演奏中的重要撒手锏。通过这些演奏绝活吸引更多观众观看,吹打乐班能够在打擂台中获胜,从而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和报酬。久而久之,每个吹打乐班都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模式,拥有自己的一些演奏特色或绝活。这些民间绝活有很多被保留下来,也有很多因无人传承现已失传[1]。

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冀中地区河北吹歌乐曲《打枣》,其中就有很多的民间演奏绝活,首先是演奏者需要同时演奏三件乐器,分别为含在口腔中的口琴、左手持唢呐、右手持咔戏,三件乐器交替演奏、乱中有序,这首作品对于演奏者的演奏要求很高,不但要熟练掌握这三件乐器,更要有一定的舞台表现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乐曲中演奏的口琴子含于口腔,利用口腔的气流变化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非常适合模拟人声唱段,但演奏此乐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口琴子的演奏位置处在口腔中喉头部位,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吞咽,这对演奏者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另一个乐器咔戏,则需要演奏者靠声带振动带动哨片发声,长时间的咔戏演奏对演奏者的声带有很大的损耗,大多数演奏者表演完嗓子会处于半嘶哑状态,这些表演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演奏绝活,但对于演奏者来说演奏这些绝活确实需要很多的表演经验和演出勇气。

河北吹歌的演奏一般是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民俗活动场合,演奏人数在十人左右,其中吹管乐声部站在或坐在前面一排,打击乐声部站在或坐在后面一排,演出方式较为灵活。演奏的主要形式有一领众和式和齐奏式,一领众和有点类似于我们常常听到的劳动号子,即主奏乐器演奏完一句旋律后,其他乐器一起与之对奏,旋律具有一问一答的形式,主奏乐器发问,伴奏乐器回答,舞台演奏效果十分诙谐有趣。例如,河北吹歌《放驴》中,管子作为主奏乐器站在乐队中间以短小激昂的旋律进行主奏,旁边的唢呐、笙、竹笛等乐器以齐奏的方式应和,乐曲就在这种一问一答的演奏中不断地加花变奏,进而逐渐加速达到乐曲的高潮,这种形式不但让人看得有趣,更让人听得过瘾,既接地气又富有民俗文化传统。另一种演奏方式为齐奏式,这种演奏形式更加大气,更适合于祭祀庆典等大型场合,演奏的曲目多为古曲,如乐曲《小二番》《脱布衫》等,一般齐奏类乐曲的演奏速度为前慢后快,演奏情绪为先抒情后热烈,乐曲风格传统质朴。

二、河北吹歌的风格特点

第一,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管子这件乐器是一件吹管乐器,由古波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这是一件双簧乐器,演奏的姿势和形态与唢呐相像,管子多为木制,古代也称管子为筚篥、芦管等。这件乐器在河北吹歌中体现出了极高的演奏价值,管子的音量不如唢呐,在演奏技法的丰富性上相较于唢呐也无优势,据笔者观察,管子之所以在河北吹歌中任主奏乐器,最大的原因是在于其音色。管子的音色兼具了低沉与高亢,声音醇厚温婉,给人一种凄凉、悲愤之感,虽然在绝对音响上不如唢呐,但其音色独特,即使在吹管乐器大齐奏时,也能迅速凭借其独特的音色脱颖而出,让听者印象深刻[2]。

河北人民赋予了管子新的演奏特点,创新和发展了众多的管子演奏技巧并运用在了河北吹歌的演奏中。比如“涮音”技巧,由于管子的哨片较大,嘴巴控制不同的哨片位置会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故管子的同一音孔也因此原因可以一孔多音演奏,这是管子演奏的一大特色。“涮音”技巧是通过嘴巴快速的前后抽动哨片演奏,使声音具有很激烈的声响效果,这种技巧具有一定的演奏难度,是河北吹歌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演奏技巧。另外,还有齿音演奏,齿音就是利用口腔中的牙齿进行演奏的一种特殊技法,通过牙齿对管子哨片的控制变化来改变其音色效果,如齿颤音、齿滑音等技巧。除此之外,河北吹歌的管子演奏还有很多在气、指、唇、舌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性技巧,这些技巧的产生与发展不但使河北吹歌整体的艺术性和表现性大大增强,更增加了管子乐器的技术丰富性,极大地拓宽了这件乐器的演奏特点,对于发展管子这件传统的民族乐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十分接地气的表演风格。河北吹歌来自民间、扎根于民间,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这是河北吹歌这一艺术形式的生长使命。河北吹歌的表演风格十分接地气,演奏动作较大、面部表情丰富,与观众的互动性较强。其演出场合多见于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民俗活动,这也决定了河北吹歌的观众主要是基层的老百姓。为了让广大百姓感到演奏精彩,演出就需要在曲目选择和演出风格上多下功夫。

首先,在乐曲选择上,河北吹歌既可以演奏传统乐曲,又会选择一些戏曲唱腔和流行歌曲等,这些作品老百姓都耳熟能详,因此大家都喜欢听。比如,河北吹歌的咔戏模仿戏曲演奏。咔戏是一件富有地域色彩的吹管乐器,哨片靠演奏者喉部振动声带发声,对模仿人声十分擅长,咔戏不但有戏曲原汁原味的味道,还有自我突破与创新,所以我们能在很多河北吹歌中听到咔戏演奏的戏曲。例如,河北当地观众都很喜欢的河北梆子、河北老调、京剧等,大家本来对这些戏曲唱段就十分熟悉,用河北吹歌的咔戏演奏出来惟妙惟肖,别具一番风味,让听众获得不一样的听觉享受。其次,对时下流行歌曲改编也是河北吹歌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改编作品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通过河北吹歌这种吹打乐形式进行全新演绎和加工,使音乐的层次更加丰富。由于关东对流行歌曲的熟悉和喜爱,他们往往对这些改编作品也情有独钟。最后,河北吹歌的舞台表演十分接地气。河北吹歌的演奏场地不限,有一块平台或空地就能演奏,十分贴近百姓,观众围坐在一起可以近距离观看演出,演奏者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会更加容易,观众很容易参与进来[3]。

第三,从民间向专业领域的跨越。河北吹歌的艺术源自民间,扎根于民间,但随着民族音乐专业化的进程不断前进,一些河北吹歌的民间艺人和民间乐曲逐渐被专业领域所接收和吸纳。这些民间艺人为我们专业音乐院团培养了很多的专业型人才,为民族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左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专业的艺术院团开始兴建,很多民族音乐教师和演奏家都是在民间被发掘的,其中有很多河北吹歌的民间艺人被专业院团吸纳进来,较为有名的是河北吹歌艺人赵春峰被中央音乐学院聘请为唢呐专业教师;季文义被天津音乐学院聘请为唢呐专业教师;赵春亭被中国歌舞团聘请为唢呐独奏演员;王金山被河北省艺校聘请为唢呐专业教师等。这些河北吹歌手从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转变成了专业院校的教授、演奏家,这不但是专业院校对他们的认可,更是对河北吹歌这一艺术qycYoiLA9QBKo32PLzuYFg==形式的认可。这些源自河北民间的艺人不但在教学上倾囊相授,更是在舞台上把河北吹歌的种子撒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越来越多的人在专业的音乐厅可以聆听到最原汁原味的河北吹歌,感受河北吹歌的魅力,一些河北吹歌的代表性曲目《打枣》《放驴》等更是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频繁上演。

三、河北吹歌的传承与发展

河北吹歌艺术时至今日虽然依然备受人们关注,但这项艺术的传承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化的建设也面临一些很大的挑战。很多来自农村的青年选择到城镇中工作,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学习河北吹歌的人也随之越来越少,这一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正在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现状。如何做好河北吹歌的艺术传承也是我们所要关注的,从上层政策的引导,到中层相关部门人员的具体实施,再到基层人们的有效学习传承,各个层面都要统筹配合,走出一条适合河北吹歌艺术良好发展的道路[4]。

首先,发展河北吹歌艺术需要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尽可能地为民间艺术发展创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鼓励人们多多学习和关注河北吹歌。我们需要多兴建一些用于教授河北吹歌的机构或学校,聘请一些当地有名气有能力的艺人前来授课,让大家可以更近距离、更有效率地去学习这一艺术;为河北吹歌艺术多搭建一些专业性的舞台和交流平台,让更多的老百姓去欣赏这一艺术;增加官方媒体的报道力度,让更多的人通过新闻媒体可以了解河北吹歌。

其次,当地的文化馆或群艺馆等部门应对河北吹歌的曲谱和演奏技艺进行系统收集和保护。将各地的演奏曲谱逐一整理并编撰成册;对河北民间艺人进行专访和记录,保存这些珍贵资料;对河北吹歌的演奏技巧进行记录和分类等。这些具体的保护举措需要准确落实,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地方相关人员的专业支持。

最后,河北吹歌的发展需要普通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积极学习。河北吹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培养更强的民族文化自信,更多地了解和关注河北吹歌艺术。从娃娃抓起,鼓励孩子们去现场聆听河北吹歌音乐会,掌握一种民族乐器。学习民族音乐不仅仅是掌握演奏、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像播下一粒种子,时间长了便会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5]。

发展的前提是继承,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有效倡导下,学习环境越来越好,大家对河北吹歌的了解和学习也会越来越正规和高效。我们需要扎根传统着眼未来,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去规划和发展,一手抓传统,一手抓创新,只有这样才会走得稳。发展河北吹歌艺术最重要的是大家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河北吹歌艺术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四、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河北吹歌艺术也正在蓬勃发展的路上,越来越多的河北吹歌新作品被创作出来,音乐的艺术形式也正在慢慢得到丰富,艺术的审美追求也越来越和这个时代所相接。更多的演奏者站上了舞台宣传这一传统文化,同时也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和音乐评论家在对河北吹歌这一艺术发表积极的评论并进行专业报道。河北吹歌诞生在中华大地,这一传统艺术富含我们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乐观主义精神。继承和发展河北吹歌艺术是我们的目标,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这一艺术,走出一条适合河北吹歌艺术发展的道路,期待让更多的人认识河北吹歌、了解河北吹歌、喜爱河北吹歌。

参考文献:

[1]吴玉辉.音乐艺术奇葩——河北吹歌[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24(01):53-55.

[2]刘海滨.河北吹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大舞台,2011(07):197-198.

[3]刘振华.河北吹歌的形成与发展[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1(01):42-45.

[4]梁昕.河北吹歌中的管子演奏艺术探讨[J].当代音乐,2021(07):85-87.

[5]李坤.浅谈河北吹歌[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0):191-192.

基金项目:2022年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科研课题“河北吹歌艺术研究”(项目编号:SHCMDP202241)。

作者简介:焦点(1990-),男,河北保定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唢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