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舞作为文化多元化的生动展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并以其舞蹈语言的独特性、舞蹈情感的深刻性、舞蹈形式的创新性和舞蹈传承的接续性,深深吸引着人们,成为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然而,民族舞的当代传承在传承主体、元素运用、资源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也面临着明显困境与阻碍,制约着民族的有效传承与演进发展。基于此,需要以前瞻性的视角和创造性的手段积极探索并践行有效的路径:加强主体培养与人才保护、创新舞蹈元素与表现形式、强化资源挖掘与施教质量、促进宣传推广与文化交流,以此推动民族舞在现当代的有效传承,促进民族多元魅力的全面展现。
关键词:民族舞;多元魅力;剖析;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5-00-03
民族舞又称为“民间舞”,指的是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的舞蹈形式,具有载歌载舞、自由活泼、技艺结合、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等特点。我国地域辽阔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舞蹈形式,诸如汉族的龙舞、秧歌舞;苗族的木鼓舞、笙舞;侗族的多耶舞、芦笙舞;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审美的变迁,民族舞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境与危机,因此需要明确民族舞的多元魅力,以其在现当代传承的具体阻碍为导向,践行有效的传承路径,才能为民族舞的持续性传承和现代化发展夯实基础,为其在舞蹈和艺术领域大放异彩注入不竭的内生动力。
一、民族舞多元魅力的深度剖析
(一)舞蹈语言的独特性
民族舞的动作与姿态具有较强的丰富性。民族舞的舞蹈动作与演绎姿态通常来源于民族生活的各方面,包括耕作、狩猎、祭祀、庆典等,这些动作除了实用性以外,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例如,傣族的“三道弯”生动展现了热带雨林中美丽女子的灵动与柔美;蒙古族的“马步”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的骑马生活;维吾尔族的“赛乃姆”中包含摘葡萄、绣花、祈祷等舞蹈动作,全面呈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美好向往。
民族舞的节奏和韵律具有较强的多样性。不同的民族舞在舞蹈节奏和韵律方面各具特色,这与各民族的音乐、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例如,朝鲜族的舞蹈具有丰富的内在韵律感,动作以流畅细腻著称,彰显了其内敛含蓄的文化特质;维吾尔族的舞蹈节奏较为明快,活泼且充满活力,是其热情奔放民族性格的艺术性展现[1]。
(二)舞蹈情感的深刻性
民族舞在情感表达方面通常具有明显的直接性。民族舞借助舞者的肢体动作对情感进行表达,不需要借助语言交流便可将愉快、喜悦、悲伤、气愤等较为复杂的情绪传递给观众。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民族舞成为一种可突破语言障碍与壁垒的艺术表达形式,因而可以有效触动人心,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民族舞在情感表达上注重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从起源、传播、用途等维度分析,民族舞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因而其情感表达通常侧重于与文化的有效融合,借助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文化性因子进行情感表达,使舞蹈情感更加充实、立体、深刻,情感表达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也使得民族舞成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三)舞蹈形式的创新性
民族舞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进行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依据自身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及审美观念,创造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一方面充分展现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也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吸收并融合现代化理念和创新性元素,这也是民族可以始终保持活力与吸引力的本质成因。例如,民族舞在保留传统舞蹈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蹈表演技巧、现代服饰、流行音乐等因素,提升了舞蹈动作与姿势的多样化和新颖性,因而更具观赏性和时尚感。
民族舞在舞蹈编排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意性和新颖性。民族舞通常以巧妙的编排手法实现民族元素和现代审美观念的有效融合,使舞蹈作品更具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这种创意性有效加强了民族舞的艺术感,并在创新性融合和创造性转化中进一步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
(四)舞蹈传承的接续性
民族舞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有效传承是民族舞保持其文化连续性和多样化的有力抓手,在民族舞的传承过程中,各民族以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保证了民族舞舞蹈技艺和文化内涵的代代相传,一方面确保了民族舞的完整性和纯正程度,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民族舞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民族舞的传承跟随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不断演化新的方式。在全球化进程和媒体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舞的传承也随之不断创新,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保存舞蹈资料及影像、凭借新媒体可以立体化呈现舞蹈动作及姿态、依托国际文化交流可以实现民族舞的世界性传播与推广,这使得民族舞的传承更加有效、便捷,为民族舞的创新演进与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舞当代传承的现实困境
(一)舞蹈传承主体面临缺失
在民族舞的传承过程中,传承群体年龄段偏大属于普遍现象,且“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年轻群体对民族舞的兴趣不高,更乐意学习充满现代化色彩的街舞、拉丁舞等舞蹈,导致民族舞的传承链面临断裂危机。例如,佤族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佤族舞蹈在传承人方面面临巨大危机,年长的传承人因年龄原因难以继续传授技艺,年轻群体对佤族舞认知不足、兴趣不浓厚,致使佤族舞的传承出现断层。同时,民族舞蹈传承主体缺失的另一原因在于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忽视,一方面对民族舞的施教缺乏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失偏颇,通常过于重视舞蹈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舞蹈文化内涵的传授,这也使得学生难以全面而深刻地了解民族舞的内在价值,导致学生对民族舞的兴趣和认同感逐渐降低[2]。
(二)舞蹈元素运用方法陈旧
舞蹈元素运用方法陈旧极大地制约了民族舞的创新发展,不能与时俱进地融入新的舞蹈元素和方法,使得民族舞的传承之路愈发艰难。以苗族舞为例,苗族舞具有历史悠久、舞种丰富的特征,包括古瓢舞、木鼓舞、芦笙舞等。然而,苗族舞在当代传承的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舞蹈元素和表现方法,导致舞蹈的动作和姿势缺乏艺术创新性和变化的灵动美感。例如,在木鼓舞演绎过程中,舞者习惯围绕木鼓进行舞蹈,使得舞蹈的动作与节奏具有较强的固化式和程式化意味,动作的变化性和舞姿的多样化不足,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普遍审美需求。此外,部分民族舞在表演和编排方面也存在缺乏创新的困境,部分舞蹈节目将形式上的传承置于首要位置,忽视了对舞蹈内涵的充分挖掘与合理创新,难以有效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也削弱了舞蹈的艺术性、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舞蹈教育资源开发薄弱
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其舞蹈教育软硬件资源较为匮乏,设施、教材、教师等施教要素明显不足,难以推动民族舞的广泛普及。例如,傣族的孔雀舞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民族舞,舞蹈动作包括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等,然而,在缺乏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学生仅仅能学到表面的动作,难以有效理解孔雀舞各种动作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使得民族舞的传承难以顺利开展。同时,关于民族舞的施教资料往往只侧重对舞蹈动作上的模仿和姿势上的训练,缺乏对学生在舞蹈创新性方面的引导,制约了民族舞的传承与发展。例如,蒙古族的顶碗舞融合了顶碗杂技、柔术、平衡技巧等因素,学生仅仅能学到基本的舞蹈动作,难以通过领略顶碗舞动作蕴含的蒙古族文化和精神而进行舞蹈创新,使得顶碗舞的传承缺乏内生动力[3]。
(四)舞蹈推广效果有待提升
对于民族舞的推广与传播,目前依旧存在认识不足、意识薄弱和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民族舞在现代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不能有效吸引更多的观众和传承者。现阶段,民族舞的推广依旧过于依赖传统方式,以传承者讲座、舞蹈演出等为主,这种推广宣传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效果,然而在推广范围和传播力度方面仍有拓展与提升的空间。同时,我国的民族舞蹈种类丰富,其中一些舞种由于推广宣传不足被冠以“小众化”的标签,诸如藏族的锅庄舞、蒙古族的顶碗舞、苗族的芦笙舞等。其中,藏族的锅庄舞是一种流行于藏区的圆圈歌舞,不仅包含舞姿热烈、节奏欢快的快板歌舞,还包括舞姿舒展、节奏缓慢的慢板歌舞,因而其动作多样、形式丰富,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然而,因推广的力度不足、效果不够,且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导致大部分人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这种舞蹈。
三、民族舞当代传承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主体培养与人才保护
以田林瑶族铜鼓舞、天等打榔舞、京族哈节仪式舞蹈等广西地区少数民族舞蹈为例,这些舞蹈在传承过程中承载着当地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见证了我国民族繁衍生息的进程。广西各级政府与文化艺术保护部门为推动这些民族舞蹈的传承,实施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值得各地区借鉴。一方面,政府应以举办交流活动、组织舞台演出、开设培训班等方式提升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和技艺水平,使传承人更加深刻地领略民族舞的文化内涵、更加全面地掌握民族舞的精髓,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为民族舞的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能。同时,地区的高校应积极开设民族舞蹈课程并组织民间采风活动,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民族舞技艺的全面人才。另一方面,区、市、县、乡等各级政府需要强化协同联动,通过建立保护机制、构建人才数据库、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为民族舞传承人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有效推动民族舞艺术的传承。
(二)创新舞蹈元素与表现形式
民族舞的当代传承是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同时也需要重视对艺术创新的追求。促进舞蹈元素与表现形式的创新,是促进民族舞传承的有力抓手。以傣族的孔雀舞为例,该舞蹈以模仿孔雀的姿态和动作为主要形式,象征着傣族向往和谐自然的美好愿望。在其传承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可以将现代流行音乐、科技化舞台效果、智能化灯光程序等进行有效融合,提升孔雀舞表演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同时,舞者也需要在保留孔雀舞传统韵味和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尝试创新舞蹈编排、舞蹈姿势、动作要领等,以此将孔雀的灵动与优雅更加饱满、立体地展现出来,进一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促进孔雀舞的有效传承。此外,民族舞的创新需要重视跨界融合的实施,可以将现代舞、古典舞、街舞等不同风格的舞蹈元素融入民族舞,以此创造出独具风格的艺术效果,满足现代人在艺术审美方面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为民族舞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4]。
(三)强化资源挖掘与施教质量
强化民族舞的教育普及及施教质量,可以保证民族舞文化的延续,使更多人了解并欣赏民族舞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以云南的彝族火把节舞蹈为例,该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充分彰显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为了推动该舞蹈的普及,云南部分学校与舞蹈培训机构逐渐开始将火把节舞纳入课程设置,以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方式促进学生了解彝族文化,掌握火把节舞的动作和技巧。对此,学校与舞蹈培训机构需要积极开发民族舞教育资源,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重视舞蹈教材的编写与更新,逐渐提升民族舞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不仅使学生掌握民族舞的动作要领与表演技巧,更需要使其领悟民族舞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政府、文艺主管部门、民间艺术团体等主体需要强化协同配合,通过落实制度、设立基金、搭建平台、资源整合等方式强化民族舞教育资源挖掘与利用,以此为民族舞的当代传承和多元化发展筑牢根基[5]。
(四)促进宣传推广与文化交流
民族舞的宣传推广需要摒弃固化的传统模式,以积极创新的意识和方式提升宣传推广效果。例如,借鉴《新民族舞大会》节目的设计创意,以“民族+时尚”的核心理念,推动传统民族舞蹈与现代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以此扩大民族舞的宣传范围,强化民族舞的推广效果,充分展现民族舞的内涵与魅力,并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还可以借鉴广西壮族蚂拐舞的传承方法,将民族舞与专业渠道赛事、休闲娱乐健身、少数民族运动会等活动进行融合,有效实现民族舞的跨界传承。此外,民族舞的当代传承需要充分依托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技术功能手段,将民族舞优秀作品推送到大众眼前,并通过网络的即时性宣传民族舞大赛、民族舞艺术节等活动,为民族舞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文艺主管部门、民间艺术团体、艺术院校等主体需要积极组织民族舞文化交流活动,积极邀请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舞者进行表演和交流,以此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全方位推动民族舞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四、结束语
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下,民族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一项兼具综合性、系统性及持续性的工程,同时也是保护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举措。对此,应全方位明确民族的多元魅力和艺术影响力,深度分析民族舞当代传承面临的阻碍及困境,进而坚持问题导向,以前瞻性的眼光、创新性的意识和创造性的方法推动民族舞的传承与发展,凭此推动艺术的创新发展、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及公众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参考文献:
[1]薛思然.基本功训练在民族舞中的作用探讨[J].艺术评鉴,2024(12):68-73.
[2]张万子曌.刍议国标舞艺术与民族舞元素的融合[J].文学艺术周刊,2024(07):44-47.
[3]杨旭东.“形”“神”“劲”“律”在民族舞中的表现特征[J].艺术研究,2023(01):126-129.
[4]饶燕,杨洋.探析民族舞蹈的美学特征——以《古韵新春》中的民族舞为例[J].电影评介,2023(02):108-112.
[5]刘畅.新时期民族舞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J].戏剧之家,2022(32):138-140.
作者简介:林文君(1992-),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助理讲师,从事舞蹈研究。
艺术大观2024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