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拉赫玛尼诺夫,20世纪早期俄罗斯音乐巨匠,以其声乐浪漫曲中精湛的钢琴伴奏著称。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其作品的创作技法、音乐风格及情感表达。然而,关于其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之间的深层关联及艺术解构仍待深入。本文以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概览为始,解析了其声乐演唱的艺术特点,探讨了钢琴伴奏的关键技法,进而揭示两者相辅相成的艺术奥秘。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艺术解析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5-00-03
“牡丹绿叶扶,崖石静水激”,此番意境,正如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中声乐与钢琴伴奏的和谐共生的景象。声乐如牡丹般绽放,而钢琴伴奏则如绿叶般扶持,二者相互依存,共同营造出深邃而动人的音乐世界。“声动琴静相映美,乐起伴落共缠绵”,声乐部分如同崖石般坚实,为整首曲子奠定旋律的基石,而钢琴伴奏则宛如静水在旁激荡,为声乐部分增添和声色彩。这种声乐与钢琴的完美结合,旋律与和声的细腻交织,正是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精髓所在。
一、声乐琴音共鸣: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概览
(一)琴声悠扬初展露,歌曲滥觞显才情
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1873—1943)生于19世纪末的俄罗斯,此时欧洲音乐正经历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然而,他选择坚守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歌曲。俄罗斯广袤的疆域、多样的民族文化以及动荡的历史命运,对他的音乐产生了深刻影响。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出忧郁而内省的艺术气质。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创作始于1890年,他为莱蒙托夫(Mikhail Yurievich Lermontov)的诗歌谱写了《在修道院门前》(《Уворотобителисвятой》)。同年,他又创作了《我什么也不会告诉你》(《Яничегонескажутебе》)和《我的心,你再次跳动了》(《Сердцемоё,тысновазабилось》),并将这些作品编为《三首浪漫曲》(Op.4),标志着他在艺术歌曲领域的初步探索。在这一时期,他深受柴可夫斯基(PyotrIlyich Tchaikovsky)和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的影响。1893年,他完成了《六首歌曲》(Op.8),其中包括《梦》(《Сон》)和《晨》(《Утро》),这些作品以优美的旋律与深情的表达,奠定了他在艺术歌曲领域的地位。他的早期作品深受俄罗斯文学巨匠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托尔斯泰(Lev Nikolaevich Tolstoy)和莱蒙托夫的影响,多取材于俄罗斯著名诗人的诗歌作为歌词,使音乐更具文学性。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体现了俄罗斯艺术歌曲的发展趋势,钢琴伴奏逐渐从简单的和声支持转向更为独立的艺术表达,与声乐部分形成了深度的对话。他的音乐融合了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旋律中常见俄罗斯传统调式和音阶的影子,这一点也印证了他于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与由衷热爱[1]。
(二)岁月沉淀精技艺,琴歌交融映心声
20世纪初,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他的艺术歌曲在浪漫主义情怀的驱动下,风格更加多样化,表现手法也日臻完善。1902年,他在与表妹娜塔莉亚·萨廷娜(Natalia Satina)结婚后,创作了《十二首歌曲》(Op.21),其中第五首《丁香花》(《Сирень》)以细腻的旋律和绚丽的钢琴伴奏,描绘了春日丁香盛开的美景。钢琴伴奏运用了琶音和音型的变化,营造出轻柔而浪漫的氛围。这一时期,丰富的旅行经历也为其作品增添了东方色彩,拉赫玛尼诺夫善于融合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和外来风格,使作品更具独特魅力。1906年,他完成了《十五首歌曲》(Op.26),其中《悲歌》(《Элегия》)和《基督复活节》(《Христосвоскрес》)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生、宗教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钢琴伴奏在这些作品中更加突出,采用了复杂的和声进行和多变的节奏,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1912年诞生的《十四首歌曲》(Op.34)中,最后一首《练声曲》(《Вокализ》)是一首无词歌,纯粹依靠声乐旋律和钢琴伴奏的交织,传达出深邃的情感,成为声乐艺术中的经典之作。1916年,他的最后一组艺术歌曲《六首歌曲》(Op.38)问世,其中第三首《雏菊》(《Маргаритки》)和第四首《捕鼠人》(《Крысолов》)风格新颖,和声大胆,展现了他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音乐语言的创新[2]。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继承了前辈的创作手法,更融合了他独特的民族性和叙事性,使其艺术歌曲达到了艺术上的巅峰。
二、绿叶扶花之韵:声乐演唱的艺术解析
(一)旋律细腻塑情感,宣叙咏叹融一体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以细腻的旋律处理和深刻的情感塑造而著称,他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合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元素,创造出独特的声乐表达方式。旋律不仅是音乐的主线,更是情感的载体,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在《别再唱了,美人》(Op.4No.4)中,拉赫玛尼诺夫以宣叙调的手法开始,全曲以升f小调写成,旋律线条采用“旋律音相邻重复”的方式展开,音程以小二度和大二度为主,体现主人公内心的忧郁与渴望。随着音乐的发展,旋律逐渐进入咏叹调的抒情表达,音域扩大,情感愈加浓烈。歌曲中运用基音环绕的技巧,即围绕主音进行装饰,使旋律更加丰富和富有表现力。在高潮部分,旋律出现大跳上行,通过音程的突然扩大,强化了情感的爆发力。演唱者需要准确把握从“pp”(极弱)过渡到“f”(强)的力度变化,以及速度上的细微调整,才能充分展现作品的情感层次。再如,《春潮》(Op.14No.11)是拉赫玛尼诺夫最著名的艺术歌曲之一,词作者为费奥多尔·丘特切夫。歌曲描绘了冰雪消融、春潮涌动的景象,象征新的生命和希望。钢琴前奏以传统分解和弦的方式展开,并加入了半音下行的音型,营造出春水奔腾的动态画面。声乐部分的旋律富有节奏感,运用了曲首冠音配合正三和弦音,开篇以强有力的音符引入主题。演唱者需要在声音上体现力度的变化,两次从“pp”过渡到“f”,表现春潮由静到动的过程。旋律中频繁的音阶下行和大跳上行进一步加强了歌曲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在第12小节,钢琴伴奏在五音的重属和弦上重复三连音下行,直接推动音乐走向高潮,展现胜利的信号。
(二)字音相映绘声色,伴奏和声共成辉
拉赫玛尼诺夫通过精妙的旋律和和声处理,使歌词的字音与音乐相映成趣,营造出独特的声乐效果。同时,钢琴伴奏不仅为声乐部分提供支持,更与之共同构建完整的音乐形象。在《这里好》(Op.21No.7)中,歌词描绘了宁静美丽的大自然景象,旋律线条简洁流畅,紧密贴合俄语的语音和重音。拉赫玛尼诺夫通过精确的音符时值和节奏安排,使每个字音都能在音乐中得到充分表达。演唱者需要关注俄语的发音特点,准确处理重音和轻音,使声音与旋律融为一体。钢琴伴奏采用了柱式和弦的手法,以和弦形式为声乐部分提供支撑,同时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和声进行中运用六和弦、七和弦以及延伸和弦等丰富的色彩和弦,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钢琴的音色需控制在“pp”到“mp”之间,与声乐部分的“p”力度相匹配,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在《梦》(Op.8No.5)中,拉赫玛尼诺夫通过复杂的和声和精细的钢琴伴奏,描绘出梦幻般的意境。钢琴部分运用半音下行的和声进行以及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营造朦胧神秘的氛围。演唱者需要注意歌词的发音,尤其是元音的处理,使声音具有连贯性和流动性,与钢琴的旋律线条相呼应。《孤独的人》(Op.21No.6)中,钢琴伴奏以低沉的音域和沉重的和声,运用和声小调的进行和切分音的节奏,烘托出孤寂压抑的情感氛围。
三、静水激石之合:钢琴伴奏的互动演绎
(一)琴音涌动映潮声,指尖跑动展技艺
以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春潮》(Op.14No.11)为例,钢琴伴奏需要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生动地描绘春天冰雪消融、河流奔腾的景象。演奏者面对复杂的半音阶、八度和弦、琶音等技术挑战,需要通过慢速练习,巩固指法,建立肌肉记忆。指法选择上,应遵循舒适性和连贯性的原则,避免不必要的跳跃。手指的触键应根据音乐的需要,选择指尖或指面触键,控制下键速度和深度,以获得理想的音色。
乐曲开篇,钢琴前奏在第1至第4小节,以连续的八分音符琶音展开,右手在高音区进行快速的半音上行音型,左手以传统的分解和弦支撑。这种半音阶的上行模进,模拟了冰雪融化后流水逐渐加速的感觉,仿佛听见春水潺潺。演奏者在此需要具备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右手的指尖需准确触键,手腕放松,确保音符清晰而连贯。在第8小节,音乐进入第一个高潮,力度从“pp”(极弱)逐渐加强至“f”(强),左手出现了降六级和弦,右手以半音上行的音阶推动音乐的发展。这里的半音阶进行要求演奏者对指法的选择极为谨慎,通常采用舒适性和连贯性的指法原则,如使用“1-2-3-1-2-3”或“1-3-1-3-1-3”的指法模式,以确保快速而准确的弹奏。第12小节,钢琴伴奏在五音重属和弦上,右手以三连音下行的方式,直接将乐曲推向高潮,象征着春潮的汹涌澎湃。演奏者需注意和弦的准确性,手指间配合紧密,手腕保持灵活,下键速度要快而有力,以获得饱满的音色。这里的力度标记为“ff”(极强),要求演奏者在保持力量的同时,控制音色不至于生硬。第18小节,再次回到核心动机,力度标记为“mf”(中强),通过柱式和弦的运用,使春天的气息更加浓烈。柱式和弦的弹奏需要手掌保持自然的拱形,手指坚挺,手腕以支撑点,手臂放松,确保和弦的齐奏和音色的统一。
从第22小节开始,音乐调性转为E大调,钢琴伴奏回到潮水流动的旋律,右手以流畅的分解和弦和琶音,与人声的长音部分相互补充。这里的伴奏再次强调手指的灵活性,尤其是在快速的音符跑动中,手指的独立性决定了音乐的连贯性。演奏者应采用指面触键的方法,手指自然弯曲,触键点集中在指腹,手腕保持平稳,以获得柔和而富有歌唱性的音色。在第28小节,柱式和弦再次出现于第二段的钟声主题中,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期待。演奏者需要掌握好力度,从“f”过渡到“ff”,手指在和弦的弹奏中,要保持放松,以获得明亮而有弹性的音色。手腕的灵活性在此非常重要,避免因过度用力而导致音色生硬。乐曲的尾声部分,从第34小节开始,钢琴通过模进式的连续三和弦下行展开,描绘了春潮渐行渐远的意境。这里的八度和弦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手指张力和手腕的弹性。手掌需保持自然的弧度,手指间距适当,手腕以小幅度的上下运动支撑手指下键,确保音符的清晰和连贯。演奏者在此应注意突出高音声部的旋律线条,保持音量的均衡。
(二)声伴交织塑春景,主导平衡共演绎
在《春潮》中,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紧密互动,共同塑造出春天万物复苏的美丽画面,钢琴与人声在作品中呈现出从属、平衡、主导三种关系。
在乐曲的开篇(第1至第7小节),钢琴伴奏处于从属关系。钢琴以分解和弦和琶音的音型,营造出春水初动的氛围,力度标记为“pp”到“p”,音色轻柔。人声进入后,唱出主要的旋律线条,钢琴在下方提供和声支撑。演奏者需控制音量和触键力度,手指以指面触键,手腕放松,确保不盖过人声的音量,使钢琴成为人声的有力衬托。从第12小节开始,钢琴与人声进入平衡关系。音乐进入第一个高潮,力度增强至“f”,人声和钢琴共同推动音乐的发展。钢琴伴奏的织体变得丰富,右手进行快速的半音阶上行,左手以和弦支撑,营造出激动人心的氛围。演奏者在此需与人声保持音量和情感上的协调,手指触键有力而不生硬,手腕灵活,确保与人声的平衡。指法选择上,应确保手指的连贯性,快速音符的准确性,以及与人声的同步。在第20小节,钢琴伴奏逐渐占据主导关系。此时,钢琴以强有力的八度和弦和柱式和弦推进,力度标记为“ff”,人声的旋律与钢琴的旋律线条相互独立,但彼此呼应。钢琴在这里展现出宏大的音响效果,象征春潮的汹涌澎湃。演奏者需充分发挥技巧,手掌坚挺,手腕以支撑点,手臂放松,弹奏出饱满而有力的音色。手指在八度和弦的弹奏中,要确保音准和力度的均衡,突出钢琴的主导地位。
从第22小节开始,钢琴与人声再次回到平衡关系。音乐情绪稍有缓和,调性转为E大调,钢琴伴奏以流动的分解和弦和琶音,描绘春水奔流不息的画面。人声以长音和抒情的旋律,与钢琴的旋律线条相互补充。演奏者需在音量上控制在“mf”到“f”之间,手指触键柔和,手腕保持稳定,与人声形成和谐的音响效果。在乐曲的尾声部分(第34小节以后),钢琴伴奏再次占据主导位置。尾声以连续的三和弦下行模进展开,力度保持在“mf”至“f”,表现春潮渐行渐远的意境。人声已停止演唱,钢琴独自完成乐曲的收尾。演奏者在此需展现高超的技巧,八度和弦的弹奏要求手指的独立性和手腕的灵活性,手掌保持自然的拱形,手腕以小幅度运动支撑,确保音符的清晰和连贯。
四、结束语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以深刻的情感表达、细腻的旋律处理和精湛的钢琴伴奏,构筑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世界。声乐部分如牡丹绽放,绚丽多姿,钢琴伴奏则如绿叶扶持,精妙衬托。正如“崖石静水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在声与琴的交织中激荡出无限的情感与意境,给人以精神启迪,给艺术以不朽的灵魂。
参考文献:
[1]蔡德智.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伴奏之和声研究[J].黄河之声,2024(17):52-55.
[2]杨倩.美从“悲”中来——浅议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创作的悲剧情怀[J].美与时代(下),2024(05):62-64.
作者简介:李瑞强(1994-),男,贵州六盘水人,博士,从事钢琴伴奏研究。
艺术大观2024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