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江苏演艺集团创排的歌剧《桃花扇》成功上演,获得广泛赞誉与认可。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歌剧《桃花扇》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其剧情内容、音乐创作、舞台呈现、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指出该剧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原则,还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是近年来中国民族歌剧的精品之作,它展示了中国民族歌剧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也预示了江苏乃至中国歌剧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式美学;中西融合;江苏原创歌剧;桃花扇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5-00-03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桃花扇》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多年以来,《桃花扇》曾先后被改编为多个剧种搬上舞台,历久弥新,如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等,这些都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然而把《桃花扇》改编为歌剧,却未曾有过。2023年10月24日,由江苏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创排的歌剧《桃花扇》在江苏紫金大剧院首演,反响强烈。笔者认为,这是江苏原创歌剧经过近十年不断积累、革新推出的又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原创民族歌剧精品。它的成功创演意味着江苏原创歌剧和中国歌剧创作已经日趋成熟,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剧情内容
担纲歌剧《桃花扇》的主要编剧之一的是三度获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著名剧作家、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在她的带领下,歌剧《桃花扇》基于清代孔尚任的同名传奇剧本为蓝本,但在剧情上进行了适度的创新与改编。该剧共四幕,分别名为“春晴、秋雨、冬雪、夏汛”,通过四季的变换来象征爱情的离合悲欢和大明王朝的荣辱兴衰。剧中主要展现晚明公子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身处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际的苦难命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原著的基础上新写了一版结局。在原著《桃花扇》中,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和侯方域在道观相逢,最终双双出家入道,但这似乎与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情感期待有所出入。因此,编剧对结局进行了大胆的改动。他们让侯方域和李香君做出了不同的生命选择,最终阴阳两隔。具体来说:侯方域苟活于红尘,而李香君则坠楼而死。这一改动使得剧情更加悲壮,也更能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李香君与侯方域最终以殉国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爱情悲歌,这一改动为歌剧增添了更为悲壮的色彩,也为整部歌剧赋予了“没有爱吾宁死,没有国吾宁死”的更为高尚的爱国情怀。改动后的结局使得歌剧《桃花扇》在情感上更加震撼人心,也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
二、音乐创作
歌剧《桃花扇》的作曲团队在创作中充分考虑了剧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悲欢离合与家国兴亡的世界。作曲由文化部优秀专家、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吴小平和潘磊担纲,他们在音乐创作上独具匠心,立足于江苏本土音乐资源,融入了昆曲、评弹、民间小调和扬剧、锡剧等多种戏曲元素,使之成为歌剧“咏叹”的源脉。众所周知,咏叹调是歌剧剧情高潮时的艺术体现,也是歌剧的灵魂。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将人物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在这部歌剧中,“咏叹调以原板、慢板、清板、散板、摇板、跺板等,让歌剧浑然融入戏曲音律”[1]。这种独特的做法既最大限度地融合了江苏地域特色的戏曲资源,又为咏叹调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歌剧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巨大魅力。这部歌剧还借鉴和改编了江南地区的民歌元素,这些民歌具有简洁明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能够很好地传达出江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更贴近人民的生活,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剧中侯方域、崇祯的音乐素材主要借鉴昆曲;李香君的音乐素材则取自苏剧《太平调》、锡剧《玲玲调》、民歌《湘江浪》及苏州评弹等;李贞丽的音乐素材以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锡剧《老簧调》等为主。此外,其他角色人物以及合唱、重唱等段落也是在充分汲取江苏民歌、戏曲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全新创作。江南丝竹的音乐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歌剧的配乐和唱腔中,使得歌剧的音乐风格更加鲜明和丰富。这些音乐创作方式不仅让歌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也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江苏的文化韵味。这种多元化的音乐元素融合,不仅丰富了歌剧的音乐表现力,也展现了江苏文化的博大精深。
歌剧《桃花扇》的序曲创作也别具一格,它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如昆曲)的音乐素材,同时融入了西方歌剧的音乐创作手法,这使得序曲既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与众不同的是,在序曲中,每个人物的亮相颇具特色,十分巧妙地将歌剧独有的音乐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自报家门”手法相融合,为整部歌剧的开场增添了别样的韵味。“自报家门”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惯用手法,通常用于介绍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背景,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剧情。在歌剧《桃花扇》中,这一手法被巧妙地融入序曲和人物亮相等环节中,使得歌剧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舞台呈现
歌剧《桃花扇》由刘杏林担任舞美设计,邢辛担任灯光设计,阳东霖担任服装设计,姚弘林担任造型设计,几乎集齐了国内顶尖的专家。整体舞美呈现既有明朝的美学特色,又不失现代气息,使观众深切感受东方美学魅力的同时,又充分享受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一)舞台设计与视觉效果
歌剧《桃花扇》的舞台呈现大气简约,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通过巧妙的硬件设计和灯光配合来传达剧情和环境的变化,创造出既传统又新颖的舞台视觉效果。在舞台中央,方正结构的几组钢架框就构成了基本的表演空间,没有复杂的装饰,但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使得舞台整体呈现出亭台楼阁的意趣。这些细节的处理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的秦淮河畔。舞台上的几组钢架框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升降、倾斜,对应灵活多变的场景转换,这种设计使得场景转换更加流畅自然,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歌剧《桃花扇》中,灯光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剧情场景中,灯光设计通过明暗、色彩的变化,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例如,在表现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聚散时,灯光通过柔和的色调和光影的交错,展现出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通过灯光的聚焦和明暗变化,也突出了人物的形态和情感变化。例如,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时,灯光则通过明暗对比和光影的闪烁,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歌剧《桃花扇》的整体灯光设计营造出一种淡雅、空灵、典雅的舞台氛围,不仅对剧情的推进和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通过光影的交织和变化,传达出深邃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考,丰富了舞台的内涵和深度,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二)服饰与化妆、道具
歌剧《桃花扇》的服饰设计秉持着“华贵而不华丽,精致而不烦琐”的理念,旨在通过服饰展现中国东方古典美学的艺术之美。整体设计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戏曲服饰的韵味,又进行了创新,通过运用现代材质和剪裁技术,使得服饰更加贴合演员的身形,同时也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演员的服饰色彩明亮雅致,不仅与明朝时期的服饰风格相契合,更加体现了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例如,李香君的服饰在配色上更加浓墨重彩,以突出其坚韧、勇敢的性格特点;而侯方域的服饰则更加儒雅,以符合其文人名士的身份。歌剧《桃花扇》的服饰设计还融入了昆曲服饰的用色、写意等艺术处理方式,这些非遗元素的运用使得服饰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化妆造型方面,整体风格以中式美学为基础,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在保持传统戏曲化妆特点的同时,进行了创新和突破。作为剧中的女主角,李香君的化妆造型以火红为主色调,象征其热情、坚韧的性格特点。妆容细腻而精致,注重突出其眼部和唇部的妆容,以展现其女性的柔美与坚强。发式和头饰也经过精心设计,与服饰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高贵而不失优雅的气质。作为剧中的男主角,侯方域的化妆造型以蓝色为主色调,象征其儒雅、深沉的性格特点。妆容简洁大方,注重突出其面部轮廓和眼神的表达,以展现其文人名士的风采。发式和头饰也经过精心设计,与服饰相协调,共同塑造出一个温文尔雅的形象。剧中秦淮八艳的化妆造型色泽斑斓、各具特色,以展现她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身份背景。妆容和服饰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浓墨重彩的艺术效果。
道具设计在保持传统戏曲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道具作为无声的叙述者,在歌剧《桃花扇》中承担着重要的情感表达任务。桃花扇是该剧最为核心的道具,它在剧中承载着多重意义:桃花扇代表了侯李二人对爱情的坚贞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是李香君反抗强权、支持复社文人斗争的武器。从侯李定情到李香君血溅扇面,再到最后的扇裂,桃花扇见证了剧情的起伏和人物的命运。不同的乐器被用来象征不同的角色和情感。例如,笛子代表侯方域,琵琶代表李香君。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舞台的趣味性,还通过音乐与角色的关联深化了剧情的情感表达。
(三)表演与唱腔E4P2OYxDVuwxY57nT2UniA==
歌剧《桃花扇》演员的表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和深情的唱腔成功地将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角色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和认同感。同时,他们还注重创新表现手法将传统戏曲元素和现代歌剧表演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演员在演唱时不仅注重声音的纯美和技巧的运用,还借鉴了戏曲的表演方式,如身段、眼神、动作等,使得整个表演既具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歌剧的时尚感。李香君是歌剧中的女主角,她以身殉国、纵身一跃的悲壮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员王庆爽通过深情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成功地将李香君的坚贞和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侯方域是歌剧《桃花扇》的男主角,演员王谦通过细腻的演技和深情的唱腔,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个有才情、有抱负但又充满无奈和纠结的人物形象。王谦在演唱上注重人物立体感的塑造,借鉴了昆曲的表演方式,在唱词的结尾用上戏曲的“尾音”,动作上也采用了戏曲的走位,这些技巧都很好地将观众带入了《桃花扇》的氛围中。
唱腔方面,歌剧《桃花扇》借鉴了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元素,并结合西方歌剧的演唱技巧,创造出了独特的唱腔风格。这种唱腔既具有中国传统戏曲的韵味,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演员还通过唱腔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立体。这些创新手法不仅丰富了歌剧的唱腔形式,也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四、艺术特色
(一)融通古今,跨越中西
歌剧《桃花扇》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和创作,既保留了古典戏曲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歌剧的表现手法,实现了古今文化的有机融合和中西艺术的跨界交流。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艺术形式,如序曲、合唱、交响乐队伴奏等,使得这部歌剧在保留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同时,也具备了西洋歌剧的艺术特点。在音乐创作上,歌剧《桃花扇》将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歌剧的音乐形式,还使得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二)地域特色鲜明
《桃花扇》的故事发生在明末清初的南京,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为歌剧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部歌剧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还融入了南京特有的地域元素,如秦淮河畔的风光、南京的文化氛围等,使得歌剧在内容上充满了地域色彩。整部歌剧通过剧本内容、音乐风格、舞台设计和服饰道具等多个方面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融合使得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江苏、南京地区的独特文化。
五、思想内涵
歌剧《桃花扇》是一部蕴含深厚思想内涵的艺术作品。它通过对原著的改编和创新,展现了晚明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历史、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展现侯方域和李香君等人物的家国情怀,传递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这部歌剧不仅是一部反映历史现实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时代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六、结束语
江苏原创歌剧《桃花扇》是一部集艺术价值、思想内涵和地域特色于一体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它以精湛的音乐创作、巧妙的舞台呈现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歌剧《桃花扇》的成功演出,展示了中国歌剧创作者在探索民族歌剧发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就。它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的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歌剧艺术。未来,随着歌剧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桃花扇》有望成为江苏乃至中国歌剧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也预示着中国歌剧冉冉升起,即将迎来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白晶.一扇桃花别样开——浅谈原创民族歌剧《桃花扇》的精彩呈现[J].剧影月报,2024(01):29.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跨文化背景下当今江苏原创歌剧的创新表达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0684)。
作者简介:杨倩(1980-),女,江苏江阴人,副教授,从事音乐学研究;周宛鹿(1991-),女,浙江温州人,讲师,从事音乐学、音乐录音、录音美学等研究。
艺术大观2024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