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域下雕塑形态与家具设计的艺术融合

2024-12-15 00:00郭斌
艺术大观 2024年25期

摘 要:随着艺术设计类目的发展和完善,雕塑艺术与家具设计同作为一种艺术载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两者在审美形式、创作运用以及空间关系上均存在许多共性。同雕塑艺术的发展相同,家具产品的艺术形态同样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需要和审美偏好,而家具作为一种跟人更为紧密的生活类产品,较于艺术雕塑而言,其风格、造型、色彩、材质以及装饰元素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审美意识。再者,对于已经经历完整设计发展进程的当下,家具产品的功能形式随着人们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生活方式需要而趋于完善,伴随着生产技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家具产品的设计路径也一直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而不断发展变化,对于艺术语言的融入需求也更为迫切。雕塑艺术的空间感、造型语言以及材料运用等为家具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启示。本文探讨了雕塑艺术与家具设计的融合与发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雕塑语言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旨在深化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并为未来家具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雕塑艺术;家具设计;艺术融合;艺术特质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5-00-03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从采集经济到农耕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更为稳定的居住形态。随着审美意识的增强与社会经济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除满足基本需求外的更多的空间形式,随之空间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定义。伴随多样化空间需求与意识形态变化所引发的生活方式的递进,家具这一产品品类的明确出现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起居方式、阶级需求、意识体现等紧密相连,并伴随社会变革与技术革新而不断地发展。从最初仅满足基础功能需求,到集审美观念、哲学观念、造型工艺、人体功能等方面为一体的产品类目,家具已然成为一个可以探寻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审美意识、艺术追求以及生活形态的放大镜。

纵观家具的产生与发展,人类对其设计的思考从未停步,而这种思考除社会需求、人机工学、生产工艺的不断提升外,其造型方式、材质运用、装饰方式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愈发明晰。雕塑作为艺术家艺术表达的立体形态自原始社会以来便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家具产品在艺术审美、空间角色上有着诸多共性。在当下审美需求不断攀升的时代,雕塑艺术的审美表达也为家具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启示与可能性。

一、共性与表达:雕塑艺术与家具设计

雕塑艺术与家具设计的融合思考伴随人类审美意识的出现,在原始艺术形态中即有表征,并随着对“美”的不懈追求,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纵观中国家具的发展历史,从史前文明到先秦时期的坐卧用具古拙而朴实,从“席地而坐”到端坐生活方式的变化,无论是唐代的金银平脱、宋时期理性线条、明式家具的自然无为、清后期繁复的百宝镶嵌等,在造型、取材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雕塑形态意识。现于故宫博物院所陈列的清乾隆时期的鹿角椅,椅为圈椅制式,椅背用一只鹿的全角制成,角根连于鹿的头盖骨上。角上的枝杈恰巧代替圈椅的鹅脖和联帮棍,后背用两支鹿角作支架,当中镶板。座面下前后用两只鹿的回支角制成,角叉对称向里恰巧形成托角枨,角根部分向外又形成外翻马蹄。其将鹿角的自然形态与椅子的造型及使用功能巧妙地相结合,是雕塑艺术与家具生产相融合设计意识的典型体现。

雕塑艺术是表达空间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空间中具有陈设功能的雕塑艺术不仅是创作者个人的个性化艺术表达,在创作表现形式与摆放方式上更多的传达整个空间的话语诉求。就单纯的雕塑艺术而言,通过线条、形态、体积等元素的组合和变化,展现出独特的造型美感与艺术表现,这种造型语言手段使得雕塑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从原始社会表现对自然的恐惧敬畏、崇拜希冀等朴素自然观的原始石像开始,雕塑艺术由统治阶级的权利恐吓、宗教统治的需求,发展到早期西方艺术家“人”的意识觉醒后对美的艺术探索,用坚硬的大理石表现薄如蝉翼的柔软纱幔,不断追求雕塑写实塑造的技艺提升,随着现代艺术的出现,转为浑然一体的抽象雕塑,用粗犷的手法传达强烈的艺术概念。随着艺术的发展,雕塑艺术也随着艺术思潮的演变,衍生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并在此后艺术门类的发展中,与多种艺术门类相结合,将雕塑语言和艺术意识融入扩散到各个方面,继而形成了新的艺术门类,如现代陶艺、公共艺术、陈设装置等[1]。

同样,在家具设计中这种造型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审美因素。家具的形态与造型直接影响着其使用功能与视觉效果。与雕塑不同的是,家具首先作为具有实用功能的产品,在其发展的初期以满足功能需求为第一目的,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标准与工艺技术而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批量化生产又使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家具生产难以跳脱其因功能所决定的造型方式。再者,家具的材料应用因其本身的产品结构、制造工艺、人机尺寸、生产技术、使用方式、使用场景以及市场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加工的便利性、长期使用的耐用性与成本因素,木、竹、藤、皮、布等材料成为家具产品生产中较为广泛应用的材料,而此类材料的使用与工厂的生产能力也局限了家具产品在造型设计上的变化。在雕塑的艺术语言表述中,材料是美感塑造、艺术表达的重要表现手段。适宜的材质选用能够为作品增添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带给观者更为震撼的视觉效果。在雕塑艺术中,往往可以看到突破常规材料的设定,突出艺术表现力与独特性[2]。

就空间关系而言,家具与人的关系或许更为紧密。家具以人的尺度为基本尺度关系,以所设定的使用需求为功能定位,为人们的实际需求而生产(设计)。不同艺术风格的家具在不同空间中所形成的秩序感,具有其独立的审美特性。在为进入空间中的人提供使用功能的同时,亦作为一个“雕塑作品”在空间中发挥着审美作用,极大左右着空间气氛的营造与传达。雕塑作品的空间关系可以分为雕塑本身的结构与体量关系以及雕塑与摆放空间所形成的互动关系。雕塑艺术作品本身的空间关系,是由艺术创作者对雕塑作品的创作意图所定,同时与对作品尺度在展示场景中的预判紧密相关。而当雕塑作品放置于空间中,观者作为接受对象进入空间中时,空间、作品与人三个维度又会产生新的空间关系,这一点与上文提及的家具作为空间中的功能性、审美性产品的作用基本趋同,是一个多元化的感受维度以及互为影响的关系[3]。

二、装饰与变革:以西方为例

雕塑造型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对家具艺术形态以及民众对家具的审美预期有着重要的推动与启发作用。这种推动与融合现象并不是现代设计之后的产物,而是存在于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皇室家具随着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其装饰方式与陈设风格影响着古罗马家具的发展。中世纪时期,哥特家具沿袭了哥特式建筑高耸直立、挺拔趋上的宗教特点,成为当时家具风格的代表。这些具有极强意味的形式已经不单单作为一种家具的部位仅仅有着支撑作用,而是将雕塑艺术与家具紧密结合起来,于空间中表达强烈的教化功能与布施作用。这种艺术相融从而达到共性的意识可以从意大利杰出的雕塑艺术家贝尼尼的“青铜华盖”以及“圣彼得宝座”来看,这两件作品都不能单纯地被看作雕塑艺术、建筑艺术或是大型的家具产品,其本意是为宗教弥撒服务,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艺术家将功能与艺术理念以及建筑空间相融合,在所营造的明黄色玻璃窗透过的天光辉映下,观者的视线随着卷曲的螺旋形铜柱上升,一只和平鸽在金色的华盖笼罩下伴随着天使飞翔,似乎圣经的故事跃入眼帘,宗教的权威性得到极大的展现。总的来说是雕塑艺术手段使得物理对象与其所代表的精神权威高度统一,使得家具在空间中仿佛有着更大的话语能力,与建筑结构相互配合,于空间中综合传达更广阔的艺术语言。正如英国艺术史家罗杰· 弗莱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没必要去考虑维多利亚时期的古董是不是艺术;重要性在于它们有某种祛除实用功能的余地以及为其创造者的幻象提供空间并赋予意义。[4]”

随着工业产品的兴起与变革,手工艺与工业化生产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手工艺强调手艺者个人的创造特质与其单件作品的形式美感,而工业生产则凸显了批量化所带来的极高的生产效率。包豪斯现代设计的出现和发展,致力于解决产品与艺术之间的问题。不再追求写实造型,转而追求结构形式、材料语言、体块与空间等抽象语言的立体主义的诞生,为家具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启示。设计先驱们开始尝试将雕塑艺术的造型语言和空间秩序融入家具设计中,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家具作品。如荷兰风格派设计大师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将几何形态运用到极致,被称为“抽象的实体雕塑”[5]。查尔斯·罗夫斯的艺术家具作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形式、家具功能与雕刻手法进行了充分结合,在家具局部则采用了雕塑的浮雕手法,表现自然植物的曲线韵律,具有装饰主义的风格。被称作“美国艺术家具之父”的温戴尔·卡索,亦是将雕塑艺术手法与家具设计结合的杰出代表。其创造的艺术家具以独特的造型与大的体块关系颠覆了大众对家具尺度与造型的常规认知,极具视觉张力的造型语言,引发了大众对于家具产品的新思考。

现如今,人们对于家具的定义已然不仅是单纯的功能性产品,其所凝结的风格样式、材质工艺、实用功能以及装饰手段,引发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消费者抑或雕塑艺术家的关注,力图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感与艺术可能性。

三、跨界融合的尝试

中国古典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对于雕塑手段的运用也不在少数,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下,艺术家与设计师对于当代艺术家具的发展推动,从雕塑艺术与实用家具相融合的角度也做出了诸多尝试。艺术家邵帆的作品《曲院风荷》以明式圈椅为元素,运用雕塑艺术语言中解构的方式进行创作,所呈现的作品形式如同工业设计中的爆炸图,将以往被隐藏的榫卯连接结构拆解外露,运用当代工业化材料亚克力板材,将古典家具造型与新材料进行结合,既呈现了古典家具的沧桑质感与历史美感,也与当代新材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6]。

雕塑家师建民用不锈钢所制作的桌椅和茶几,完全以雕塑的创作手法,将家具这一形式赋予更高的艺术价值,相较于其作为家具的基础功能,更多地传达艺术语言与艺术家自身的哲学思考。在数字化技术普及的当下,设计师张周捷借助数字媒体技术中参数化的方式进行座椅设计,使得产品能够突破传统的造型形式,在具体切面结构与比例关系上有着丰富的变化,并以雕塑艺术的思考方式界定其产品的属性,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实践[7]。

总的来说,中国当下雕塑艺术与家具设计的融合,多数是雕塑家进行的艺术创作,借用家具的功能形式进行雕塑的创作,功能与家具属性只是雕塑创作的一个次要层面,其艺术家具更注重雕塑的艺术性,从造型方式、材料语言、创作思维等角度进行艺术化的表达。

四、结束语

家具作为人类生活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其发展历程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沿革紧密相连,而雕塑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除却其本身的艺术表达外也成为空间塑造、艺术陈设、美感传达的重要形式。从古典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家具与雕塑语言的结合形式不仅丰富了家具的设计语言,更推动了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具的发展正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与审美趣味。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家具与雕塑艺术的融合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可能,为多样化的社会空间增添更多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敏秀.中西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

[2]威廉·贺加斯.美的分析[M].杨成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戴向东.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在当代的振兴思辨(上)[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03):18-19.

[4]罗杰·弗莱.矮脚榻与古董架[J].雅典娜,1919(06):29-53.

[5]廖梅.论雕塑在家具艺术表现上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6,37(16):187-191.

[6]邵晓峰.宋代家具与现代主义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3):37-44.

[7]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作者简介:郭斌(1986-),男,北京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传统文化的设计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