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都市水墨的视觉语言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多元应用,分析传统水墨元素、都市符号和空间构成如何在都市水墨中融合,形成独特的视觉体系。基于“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本文剖析了都市水墨在绘画、装置艺术、公共艺术项目等领域的创新表现,揭示这些元素如何反映都市文化特质并表达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批判性思考。文章还探讨了都市水墨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数字技术的应用、跨文化交流的深化和社会生态责任的拓展,展望了都市水墨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持续演变和深化。
关键词:都市水墨;视觉语言;当代艺术;创造性变革;空间构成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5-00-03
都市水墨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在保留传统水墨画核心特征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了当代都市文化与视觉经验。其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在香港等地区兴起的“新水墨运动”,该运动旨在打破传统水墨画的局限,引入现代都市生活和西方艺术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给《美术》杂志社的信中就提出了“城市山水画”这一概念,并希望画家能够创作以社会主义城市建筑为题材的作品,这一提法为“城市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创作[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加速,都市水墨在内地蓬勃发展,成为反映现代都市生活、探讨社会变迁的重要艺术形式。近年来,数字技术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为都市水墨带来新机遇和挑战,艺术家开始探索数字媒体应用,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这使得都市水墨表现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一、都市水墨的视觉语言
(一)传统笔墨语言的现代转化
线条、笔触和墨色的浓淡变化仍然是其表现的核心手段,是水墨精神的重要载体。建立在对传统水墨元素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都市水墨,艺术家通过创新表达,凸显了几何形态的简洁与现代都市的紧凑感,这既体现在形式上,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现代都市的深刻理解。传统笔墨的现代转化不仅是形式变革,更是文化思维转变,艺术家重新诠释“意境”,将其扩展至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感悟,使都市水墨深入探讨现代人精神状态与生存境遇,在当代艺术中焕发新生,既保留传统精髓,又反映社会变迁,为当代议题提供独特视角。
吴冠中的作品《狮子林》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典范。在这幅作品中,吴冠中用简洁有力的笔触勾勒出苏州园林的轮廓,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几何形态。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自然与人工的交织,都在吴冠中的笔下得到了深刻的表达[2]。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还赋予了传统留白技法新的哲学内涵,成为探讨现代都市生活本质的视觉表达。
(二)都市符号的抽象化表达
都市水墨画将现代城市元素如摩天大楼、玻璃幕墙、钢筋结构等抽象化,融入传统水墨创作中,展现独特美学特征。这种创新不仅扩展了水墨画的题材范围,更通过几何形态和抽象元素构建新的视觉秩序,反映艺术家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深入思考。抽象化处理捕捉了都市生活中难以具象表现的情感和氛围,如节奏感、疏离感等,直接触及现代都市生活的精神内核。
2018年2月,由深圳画院和中国国家画院都市水墨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都市水墨学术展”在深圳画院美术馆开幕。这是国家画院都市水墨研究所落户深圳一周年之际推出的首个项目,此展以“都市景观”为主题,将都市水墨最初的发展形态——水墨绘画题材的都市转变作为研究对象,呈现都市景观绘画在笔墨语言、艺术形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深化都市水墨的学术研究,探求其发展方向。
(三)空间构成的重构与创新
都市水墨在空间构成上展现显著创新,重新诠释传统“三远”概念以适应现代都市的立体特征。艺术家运用多视角、多维度的表现方式,打破单一视角局限,呈现都市空间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这种空间重构不仅反映物理概念,更成为表达社会关系、心理状态和文化氛围的媒介。通过虚实结合手法创造独特空间感和时间感,既保留传统意境美,又呈现现代都市细节。
19世纪下半叶,“总体艺术品”概念由瓦格纳提出,作为未来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理想。在艺术范畴中,这个概念意味着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征在于,将所有现存的艺术风格和元素都囊括在一部作品中。实践将水墨与装置、影像等媒介结合,创造跨越传统绘画界限的空间体验[3],体现都市立体结构及人们的多重身份和复杂心理状态。这些创新反映了艺术家对现代都市空间的深入思考,揭示个体与环境、个人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
二、都市水墨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
(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都市水墨在当代绘画中的创新表达
都市水墨在当代绘画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与表达方式。它不仅拓展了水墨画的题材和技法,还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观念和表现手法,传统水墨画的线条、构图、留白等技法得以保留,但通过对抽象符号的运用以及现代绘画媒介的引入,突破了水墨画的传统界限,表现出独特的都市视觉语言。新的绘画作品,在技法层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宣纸、毛笔与墨,而是大胆引入了丙烯、综合材料甚至数码媒介。这些材料的创新极大丰富了水墨的表现手法,使水墨画不再单纯依赖于墨色的变化与纸质的吸收性,形成了更多元的肌理与色彩效果。这些创新表达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革,更是一种文化思维的转变。艺术家通过融合传统水墨技法与现代艺术理念,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身份的问题,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创新表达使得都市水墨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表达方式。
(二)跨媒介实践:都市水墨在装置艺术中的空间重构
在装置艺术领域,水墨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水墨的物理局限,通过多元化的材质和空间构成,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概念深度的艺术体验。这种跨媒介的实践不仅拓展了水墨艺术的表现形式,还为观众提供了更为沉浸式和互动性的艺术体验,深化了对都市生活的多维度解读。通过将水墨元素融入三维空间,艺术家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体验方式,使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去感受和理解作品。这种跨媒介实践不仅拓展了水墨艺术的边界,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式来理解和体验都市生活的多元性。同时,这种艺术形式的演变也反映了当代艺术家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交融的深入探索,展现了水墨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性。
徐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系列,始创于2004年,是水墨艺术在装置艺术中的创新实践典范。这一系列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文化、历史和艺术形式的深刻思考。徐冰摒弃了传统物质颜料,转而通过巧妙调配光线来构建画面,创造出独特的“光的绘画”效果。这种创新方法强调了光在空间中的塑造作用,通过毛玻璃记录光线,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这一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还引发了对东西方绘画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徐冰巧妙地将水墨的流动性与透明质地相结合,构建出具有立体感和空间延展性的装置作品[4]。这种创新的材料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水墨的平面限制,还赋予了作品新的解读维度,生动反映了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三)艺术的社会化:都市水墨在公共艺术项目中的角色转变
水墨艺术在公共艺术项目中的应用,标志着这一艺术形式从私人欣赏领域向公共空间的拓展,体现了艺术的社会化趋势。这种转变不仅突破了传统画廊和美术馆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它为公众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和思考都市生活的方式。将艺术带入公共领域,还通过与城市环境的互动,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水墨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
蔡国强的作品《借来的山水》是水墨艺术在公共艺术中应用的代表作。在这件作品中,蔡国强通过在展厅中创造一个巨大的水墨山水场景,邀请观众在其中漫步,体验传统山水与现代都市空间的碰撞[5]。这种创新的表现方式不仅展现了现代都市的壮观景象,还保留了传统水墨画的意境美,体现了都市水墨在当代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三、都市水墨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数字技术与传统技法的融合创新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都市水墨作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正在为水墨艺术带来全新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
近年来,数字技术在都市水墨创作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巨大潜力。数字技术为水墨艺术,特别是水墨动画,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在虚拟世界中,水墨艺术可以突破传统媒介的限制,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动态的视觉效果[6]。这种数字化的转型不仅能够模拟传统水墨的效果,还能创造出传统媒介难以实现的新表现形式,从而大大拓展了水墨艺术的表现边界和创作可能性。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虚拟现实技术在水墨艺术创作和展示中的应用正在迅速发展。2023年6月,苹果公司在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发布了革命性的混合现实头戴设备Apple Vision Pro,为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新平台。今年9月,国内首款为Vision Pro原生开发的“3D+水墨艺术”全沉浸式体验《桃花源记·再遇桃源》正式发布。这个开创性项目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与最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巧妙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艺术体验。该作品不仅展示了水墨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可能,还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平台,开拓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广阔前景。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推动了水墨艺术的技术革新,也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的适应力和创新潜力。
(二)全球文化语境下的跨界融合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都市水墨作品正加强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的交流和融合。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不仅带来了形式上的创新,还产生了新的艺术理念和哲学思考。
许多艺术家尝试将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方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语言。同时,装置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的影响也使得都市水墨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此外,都市水墨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日益密切。“水墨建筑”的概念将水墨的流动性和空灵感融入建筑设计中,体现了水墨艺术在空间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为都市水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出的当代水墨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展示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创新成果。这反映了都市水墨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也彰显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对话中的重要地位。
(三)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的融入
随着社会问题和环境危机的日益严峻,从事都市水墨创作的艺术家正越来越多地关注并反映这些议题,使其作品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思考的重要媒介。在社会议题方面,许多都市水墨艺术家更多地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如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认同、心理健康等。这些具有社会参与性的水墨作品不仅能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还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讨论的催化剂。
环保意识在当代实验性水墨创作中日益凸显。著名的理论批评家皮道坚曾指出,实验性水墨艺术不仅仅是技法的创新,更是观念和内容的突破[7]。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前卫艺术家开始探索使用环保材料进行创作,或将环保主题融入作品中,反映了他们对生态问题的深刻关注。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此外,实验性水墨作品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也日益突出。通过大型水墨装置作品,艺术家探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城市空间注入文化内涵,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质。这种做法呼应了皮道坚所强调的,实验性水墨艺术应该突破传统界限,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观点。这表明当代水墨创作正在从单纯的审美追求转向更广泛的社会关怀和文化思考。
四、结束语
都市水墨作为传统水墨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发展,不仅拓展了水墨艺术的表现边界,还为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社会问题和个体命运提供了独特的艺术视角。通过对传统水墨元素的创新运用、都市元素的融入、空间构成的重构,都市水墨形成了一种兼具东方美学传统和当代艺术特征的新型视觉语言。
在当代艺术实践中,都市水墨在绘画、装置艺术和公共艺术项目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水墨的物理局限,还通过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艺术体验。它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不仅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变迁,也体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对话的深刻命题。
展望未来,都市水墨的发展将继续受到技术创新、跨文化交流和社会议题等因素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应用将为都市水墨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和展示平台。跨文化交流的深化,将促使都市水墨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全球艺术语境。相信随着艺术家的不懈探索和创新,都市水墨将继续焕发新的生机,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绽放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戴光莹.中国当代城市题材山水画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
[2]吴冠中.笔墨当随时代[J].美术,1979(10):7-10.
[3]邱志杰.总体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徐冰.徐冰:思想与方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
[5]姚学静.综合材料媒介与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王曦.让水墨在虚拟世界中流淌——论水墨动画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前景[J].今传媒,2010,11(02):2.
[7]皮道坚.关于实验性水墨艺术的几个批评话题[J].国画家,1999(01):3.
作者简介:王文科(1982-),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美术艺术研究。
艺术大观2024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