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常变,一悲一喜,皆系于人心。古人常借文字之韵,寄悲喜之情于字里行间。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共感其情,体会生命中的每一次悸动。
■古文赏读
【甲】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①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②所以会之,必有不蕲③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④天倍⑤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⑦,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⑧解。”
(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乙】是岁之春,雨麦⑨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⑩。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11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12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向:刚才。②彼其:指哭泣者,即前文的“老者”和“少者”。③蕲(qí):期望。④遁:失,逃避。⑤倍:通“背”,违背。⑥刑:规范,道理。⑦适来:正当来时。⑧县(xuán):通“悬”,倒悬。⑨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⑩占为有年:占卜将丰收。⑪忭(biàn):欢乐,喜悦。12荐饥:连续饥荒。
■素养提升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非夫子之友邪?/其正色邪?(《北冥有鱼》)
B.然则吊焉若此,可乎?/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C.安时而处顺/以顺为正者(《富贵不能淫》)
D.以属客而告之/属引凄异(《三峡》)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2)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3. 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无 麦 无 禾 岁 且 荐 饥 狱 讼 繁 兴 而 盗 贼 滋 炽
4. 根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中秦失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看待人之生死?
(2)【乙】文中提到的“喜”有哪些?与《醉翁亭记》中的“喜”有何相同之处?
■参考译文
【甲】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仅仅哭了三声就走了。
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
秦失回答说:“当然是的。”
弟子问:“那么,像这样吊唁,可以吗?”
秦失答道:“可以。起初我以为他是世俗之人,可是我现在并不如此看。刚才我进去吊唁时,看见有老年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少年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母亲一样。他们聚在这里吊唁,肯定有老聃不愿他们称赞而称赞的话,有老聃不愿他们哭泣而哭泣的人。这是逃避天意、违背实情,忘掉了人之生死皆受于自然,古时候把这种做法叫作逃避自然的规律。当来时,老聃应时而生;当去时,老聃顺天而去。安于时运,顺应自然,悲哀欢乐的感情是不会侵入心灵的,古时候人们把这称作天帝解人于倒悬。
【乙】这年春天,麦苗返青时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认为雨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祝,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办酒宴,向客人劝酒并问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水稻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连续饥荒,诉讼案件就会增多,盗贼也会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里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开始干旱便降下雨来。我能与你们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都是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能忘记吗?”
■参考答案
1. D 2. (1)那么,像这样吊唁,可以吗?(2)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3.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4. (1)秦失对于人之生死的态度是“安时而处顺”,他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人们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不是过于执着或悲伤。(2)【乙】文中提到的“喜”有:久旱逢甘霖,预示丰收之喜;治安清明,官民同喜;亭子建成,游玩之喜。《醉翁亭记》中也有沉醉自然之喜、与民同乐之喜,都借“亭”表达喜悦。
■巩固迁移
【文言实词】
足。【乙】文中“民以为未足”的“足”意为“足够”。“足”还有“值得”“脚”“满足”“备足”等义项。
课文链接:
1.食不饱,力不足(《马说》)——足够
2.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值得
3.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脚
4.最爱湖东行不足(《钱塘湖春行》)——满足
5.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备足
【文言虚词】
乎。【甲】文中“然则吊焉若此,可乎”的“乎”表疑问语气。“乎”还可表示反问语气、感叹语气;还有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课文链接:
1. 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表疑问语气
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表反问语气
3.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表感叹语气
4.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相当于“于”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郡浏阳实验学校,湖南省雅礼浏阳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