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提质升级的探究

2024-12-13 00:00刘庭辉
公关世界 2024年24期

摘要:劳动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具有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独特地位,特别是通过劳动场域的体验进行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理念,劳动教育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铸就新型劳动者队伍。本文从民办本科院校视角,分析新质生产力与劳动教育耦合逻辑出发,通过构建新质劳动教育模式,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知识再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质升级。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新型劳动者队伍;提质升级

引言

随着数字平台经济的崛起,新就业形态的不断呈现和迅速发展,传统生产力正在过渡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并不断提质升级。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民办本科院校在劳动教育方式中亦应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人作为生产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作为生产力的表达者、生产活动的承担者,高素质的劳动者才有能力将科学技术的知识形态在生产过程中转化成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资源为引领,可见其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队伍。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1]。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包括民办本科院校要更好地发挥基础、先导和支撑作用,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新时代要求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就是指劳动教育课程需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实时跟随劳动新形态,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造性创新性劳动精神和能力。民办本科院校新质劳动教育要以打造新型的劳动者队伍为着力点,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劳动教育具有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征

(一)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具有迎合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基本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纵观整个劳动教育的设计,高校劳动教育阶段重点内容在于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创新创业创造,进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主要目的是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更多的是脑力劳动和智能劳动的教育成分,正是针对新质生产力中创新能力所需的成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劳动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培养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随着经济领域新业态的层出不穷涌现出新兴劳动形态,专业式劳动教育正逐步建立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能逐级深化、迭代提升的新模式,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和创新性[2]。

(二)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具有吻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时代性特征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生产活动的承担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人的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有学者表示,“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科技水平的提高,很难实现高科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3]。”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着眼于培养人,且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步伐,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亦要求在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论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转向创造性劳动和智能性劳动,可采用混合式劳动教育作为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新形态,融合了传统劳动教育与现代技术,以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为基准点,使新时代的劳动者必然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掌握一定的数字技能,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具有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性特征

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基础和条件,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4]。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整体性的育人功能,具有“四育+创新”的综合育人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极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打破所学的综合知识与应用之间的鸿沟,通过各类平台将综合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综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团队合作和精神,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思维边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三、民办本科院校推进新质劳动教育的现实阻滞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强烈的耦合关系,但目前高校特别是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跟不上新质生产力的步伐,面临诸多问题。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更全面的平台打造更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近年来,民办本科院校已将劳动教育全面铺开,但劳动教育中“学与用”相对疏离仍是困扰大部分高校的现实难题[5]。特别是民办本科院校,面临资金不足、资源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这要求劳动者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跨领域协作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有全面提升,因此需要构建全方位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通过在平台中将大学生所学的综合知识进行运用、实践、创新,才能针对性地培养出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能够驱动科技创新、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型人才以及能够与时俱进,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二)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产学研融合深度不够

伴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不断迭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正在快速发展。但民办本科院校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产学研融合深度发力不足。这就需要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设法将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精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需求,汇聚科研力量,破解一系列“卡脖子”的技术难关,才能在高新技术的加持下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脚步。科技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将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打造成产学研的主要阵地,能够和企业合作发力,明确好高校与企业的权责,共同培育更多有利于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形成高效能的新质生产力。

四、民办本科院校新质劳动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构筑新质劳动教育模式

上文已经提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具有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征,但现实问题是科技的更新速度特别快,而劳动教育课程跟不上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这就亟需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提升劳动教育知识传递的实时性。众所周知数字化具有超强的实时性,恰好可以通过构建数字劳动教育共同体模式,借助新的劳动技术,促进优质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数字化劳动教育模式。民办本科院校应借助政府力量和挖掘校内外资源,联合千校万师万班线上线下公开课,设置以数字劳动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托的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构建“家—校—企”多元主体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云平台,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基础上,达到以劳创新。

(二)构建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新型人才培养联动平台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应构建新型人才培养联动平台,为新质生产力提质升级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大军。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实践性强,因此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宽实践渠道,建立新型人才培养联动平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构建灵活开放的人才成长空间,这意味着新型劳动教育应全方位融入社会实践、产教结合,让大学生在新质生产力前沿感受时代变化,提高创新认知和创新能力。

1.构建新型社会实践平台铸就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大军

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平台是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而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集成[6],更迫切地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上融入更多的新业态活动形式,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成长空间。数字经济时代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的要素相比,更具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新质生产力。数字技能作为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劳动者的标配,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平台虽以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为基准点在一定程度融入了数字技术的学习,但面对新质生产力中的新要求,如数字劳动融入专业社会实践的融合度仍处于探索阶段。

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7]。作为生力军,民办本科院校应搭建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的大学生数字模式平台,将每年的最好平台“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创新创业”“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盛大赛事相融合,深度挖掘数字元素,注入大学生实践创新的部分,针对性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迸发社会实践创新的新活力。

2.建立校内外新质劳动教育基地铸就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大军

民办本科院校应整合校内外优质新质劳动教育资源,联合拥有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质企业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新质劳动教育资源体制机制,将先进的技术与专业技术劳动在新质劳动教育的基地中实现交叉融合,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资源统筹优化配置模式。

通过优化校内外新质劳动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创新性劳育实践要求。民办本科院校自身存在师资、劳育培养实践经验积累不足的情况,要发挥新质劳动教育实训基地最大的效用,显然在实训前,民办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教师应与新质企业技术人员根据专业的不同和可见发展态势,共同设计训练项目。在基础训练项目中,学生可通过劳动操作,对设备和工艺方法进行掌握;在此基础训练上设计项目训练,即综合应用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劳作中将已学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训练中掌握的技能和经验,加上新质企业拥有的创业市场最新调研信息、关键资源等,通过团体协作真实的项目课题,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设备操作、加工技术,还培养了学生寻求、接受新科技的能力,甚至创新创业。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基地中进行深化后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在新质企业盈利的同时,最大化地激发和发挥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优势,从而提升他们的科技创新力,让大学生成为具备创新性思维的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大军。

3.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铸就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大军

新质劳动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后进行科教融汇,进而完善创新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

(1)全面落实“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思想和模式。以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出发,在劳动教育课堂上引入新一代信息产业先进技术,通过劳动教育云平台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围绕数字化、智能化、交叉融合、校企合作方向,提供大数据相关课题理论研究、建模分析和学术研究。进一步推动地方传统产业数智转型,推进政、校、企协同,构建产学研体系,助推地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长效机制。地方政府要充分调动新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一系列可行性、奖励性政策引导,深化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机制创新,通过校企教材共编、师资共育、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双方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进一步推动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长效机制。

结语

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下,民办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应剖析自身不足之处,创新教育模式,通过构建新型社会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外新质劳动教育基地,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致力于打造能够驱动科技创新、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型人才以及能够与时俱进,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的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新质生产力提质升级赋能。

参考文献:

[1]杨振斌,丁奎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N].光明日报,2023-09-05.

[2]姚大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24,(10):147-151.

[3]林焕新,梁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何为——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N].中国教育报,2024-03-08.

[4]刘艳华.论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理论观察,2005,(04):97-98.

[5]徐蕾.数字劳动兴起背景下的高校劳动教育[J].浙江社会科学,2023,(09):89-96+159.

[6]顾海良.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集成[N].北京日报,2024-03-19.

[7]陈施施.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和路径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4):162-164.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