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个性化全景式就业育人模式探析

2024-12-13 00:00施春燕
公关世界 2024年24期

摘要:在当前行业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应用型高校个体学生和就业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故此提出个性化全景式就业育人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全面、细致且高度个性化的就业辅导生态系统,旨在为每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职业规划、技能培养和市场适应性指导。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个人特质、职业兴趣以及行业趋势,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和培训资源,从而显著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个性化全景式就业育人模式不仅是对传统就业服务的升级,更是应用型高校应对新时代挑战的深刻反思和积极回应。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个性化全景式;就业育人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应用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不仅事关学生自身成长发展,更直接影响我国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推动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新形势下做好应用型高校就业育人工作已成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内涵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当前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存在定位不准、就业质量不高、人岗不匹配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就业育人现状及问题

应用型高校在就业育人方面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办学理念、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教育治理结构的局限性

同质化倾向,由于依赖性同质化和强制性同质化的现象存在,应用型高校在就业育人模式上往往缺乏差异化竞争,难以形成独特的教育品牌和市场优势。

(二)产教融合的困境

(1)理论与实践脱节:虽然应用型高校致力于推进产教融合,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问题。这种脱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减弱了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合作层次不足: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和系统的合作模式,难以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深层次目标。

(三)就业导向的模糊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缺乏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就业育人模式缺乏统一的方向和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就业质量的保障。

(四)资源配置的不足

(1)师资力量不足:在师资配置上,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影响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2)专业设置滞后:专业设置调整不够及时,难以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五)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困难

(1)学生对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不重视或不愿意参与学校提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

(2)核心能力培育不足: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六)就业服务的不足

(1)服务不够个性化:由于师资或资源的限制,职业指导可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就业服务指导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需求。

(2)满意度提升困难: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不足,难以有效反馈就业质量,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长远发展。

(七)科技与创新融合的不足

(1)科研转化困难: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有效的产学研结合,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2)行业接轨不足: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引进不够,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到前沿的行业知识。

(八)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忽视

(1)人文素养培养不足:在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终身学习理念缺乏:终身教育的理念推广不够,毕业生缺乏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动力和规划,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二、个性化全景式就业育人具体措施

个性化全景式就业育人注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职业发展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具体方法包括:把握“势”、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其中“把握‘势’”即利用就业市场趋势和社会需求来规划学生的就业方向。“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和“组织育人”则围绕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多维度的教育和服务,旨在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供实践活动机会、利用网络平台和组织有效管理来实现从学业到职业再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一)把握“势”

(1)就业市场趋势分析。应用型高校通常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与理论密集型大学不同,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把握市场趋势,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价值观教育。应用型高校通过加强思想引领,激励学生立志养德,并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塑造能力。这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助于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做出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选择,拓宽他们的择业视野。

(3)生涯教育活动。应用型高校应采取融合式生涯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还能有效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学校应通过教师、职业指导师、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这种多方参与的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实际、更实用的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生涯发展力,这类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同时也是对市场趋势的一种适应[1]。

(4)资源整合与实践。应用型高校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师生共研”“科创融合”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这些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高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如校友网络、企业合作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业需求和自身定位。

(二)课程育人

(1)全阶段。职业教育覆盖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从入学到毕业,应用型高校需着重提升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引进先进教学资源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等措施,使学生能全阶段掌握行业前沿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当下的就业市场中,软技能同样重要,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外,应用型高校还应关注学生沟通、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软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职业发展指导和支持[2]。

(2)高精度。应用型高校应强化课程教育,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内容和方法精准对接学生的需求以及行业和市场的变化,提供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训。

(3)准授时。教育服务及时响应,通过职业生涯服务的个性化和持续性,确保在学生需要指导和帮助时能够及时提供支持。应用型高校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以及如何将这些转化为职业发展的优势。个性化的咨询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支持,包括职业规划更新、职业转换咨询和继续教育机会。这样的支持可以帮助校友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做出合适的调整,并维持与母校的联系。

(三)实践育人

(1)强化政治功能。在实践教学中,将政治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基层、企业、社区等地方,了解社会状况,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贯通育人链条。构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完整教育链条,将学生的实践经历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中,从而形成一个连贯的育人过程。在课程设计中,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规划一系列与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参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的成长和提高[3]。

(3)深化需求导向。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践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支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发展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高校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满足他们在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需求,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育活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四重保障。学校建立完善的支持机制,包括实习管理、校内外就业岗位资源整合、创新实践形式和拓展实践平台,817de83bedebac1bd18416407251b8cd68fea81a2b36eecfa8c96d6ff7135f10以确保实践育人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5)一个引领。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核心,引导广大学生在基层实践中受教育、增长才干、做贡献。

(6)三位一体。整合专业教师、企业人事、毕业校友等多方资源,形成全方位的职业生涯发展支持体系。

(7)四个项目。通过专业竞赛、求职竞赛、学职调研、暑期实习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感,提升专业能力、求职能力、规划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网络育人

(1)智慧就业。构建以就业信息网为核心,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学习知识和技能、参与在线课程和培训以及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就业机会和建立职业人脉。结合数据分析系统和新媒体公众号的就业信息化系统,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数据分析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支持。

(2)职业生涯辅导。根据学生的生涯阶段特征,设计长期性、针对性、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内容,整合专业发展路径,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感。网络育人过程中职业生涯辅导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职业指导。通过网络育人职业生涯辅导,个人可以获得关于职业规划、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3)“一体三翼”模式。以立德树人和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结合德育、智育、心育3个方面,针对青年群体的特点和成长规律进行网络育人。在进行网络育人时,应该注重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互动性,结合青年群体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五)组织育人

(1)全阶段规划。针对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阶段,设计了覆盖大学4年的4个阶段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路径。这种全程式的规划有助于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得到相应的职业指导和支持。

(2)四端四育人组织架构模式。采用创新的组织架构模式,将教育资源和指导服务分布在不同的“端”,教学端、实践端、辅导端和管理端,帮助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共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以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育人[4]。

(3)学科专业特点与学生需求结合。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就业趋势深入分析,开设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探索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规律和趋势,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实施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4)“一条龙”服务链。为了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应用型高校建立了从职业规划到求职指导再到就业跟踪的服务链,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从学业到职业的过渡。

结语

个性化全景式就业育人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核心,以全方位发展为目标的就业培养模式。高校通过系列活动和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落实率。学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化系统和多元向心力的活动,实现了就业信息的精准传递,提升就业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以及就业质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常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业和就业的关系,理性规划职业生涯,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迎接就业挑战的准备。发挥毕业生主体作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自主性。学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引导毕业生向基层和国家重点领域就业,优化就业结构,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基层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于涛.高校就业育人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以江苏省Y高校为例[J].改革与开放,2023,(01):54-72.

[2]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3]苍鑫鑫.新形势下高校就业育人问题的认识与应对[J].公关世界,2022,(22):24-25.

[4]刘显.地方本科院校“三基一体进阶式”就业育人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1):98-102.

(作者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