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溪二花脸猪

2024-12-13 00:00:00
农家书屋 2024年11期

焦溪二花脸猪肉质细嫩多汁、香浓味美且胶原蛋白丰富,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特产,原产于武进焦溪舜山一带,已有400多年历史,被国内畜牧界誉为世界猪种中的“大熊猫”,从濒临灭绝到重新走上人们的餐桌,经历了8年时间,是产地农民的一项传统副业。

在焦溪镇(现并入郑陆镇)的舜山附近,当地农民从明朝起就开始养殖这种猪,喂的是青饲料,养殖成本很低,而且繁殖率极高,最多时一头母猪能产42个猪仔,因此,二花脸猪是全世界猪种中的产仔之王。加上这种猪的“母性”非常好,性格温和,特别照顾猪仔,所以小猪的成活率也特别高。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编修的《武进阳湖合志》之《舆地志》中,有“燕饮昔崇俭素,近亦渐流丰腴,甚或华灯广坐,选部征歌。虽着繁昌,殊乖撙节,鱼丽万物,盛多羔羊,节俭之应也非,士大夫责欤。”的记载。

当时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土地利用率日益提高,由于扩大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加上土地复种指数提高,耕作精细,有机肥料的需求量增加,养猪业随之得到进—步发展。由于农作物加工副产品多,加上城镇的粮食和油料等加工副产品也较多,精饲料充足,青饲料也比过去增加,这些条件都有助于缩短猪的饲养期。

当地养猪采用了垫土垫草的软圈积肥方式,猪只终年饲养于光线较暗的舍内,很少运动。经过长期选育,逐渐形成了二花脸猪体型中等、耳大而软、额多皱纹、背腰较软而腹垂,卧系、性情温驯、耐粗饲、生长快速、繁殖力高,肉质鲜美等特征和特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党政领导十分重视焦溪二花脸猪的保种与选育,20世纪80年代被列为“国宝”,2000年农业部又将其列入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1954年,全国养猪专家张照教授将焦溪猪定名为“二花脸猪”。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生产周期较长,在不大讲究猪肉品质的市场大环境里,多数农户无奈选择养殖周期短、成猪分量重的“洋猪”。

2005年,武进区农业部门在防疫普查时发现,纯种的二花脸母猪在焦溪周边地区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在焦溪周边上万头存栏猪中,比对鉴定出35头正宗二花脸猪,且父本只有4头,数量比大熊猫还少得多。

2006年,常州市武进区养殖户顾岳清联合26户饲养户,成立了焦溪二花脸母猪合作社,聘请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大学的两位教授为顾问,武进区政府下拨15万元启动基金,支持建立二花脸猪种保护区。

2008年,焦溪二花脸猪有纯种公猪12头、6个血统,核心群原种母猪653头、生产群母猪2118头。销售二花脸种猪8100多头,二花脸二元种母猪3200多头,二花脸商品猪7800多头、500多吨,销售额1560万元。

今年,焦溪二花脸猪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