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关乡:描绘侗乡好“枫”景

2024-12-13 00:00:00吴远高李军霖
农家书屋 2024年11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

近年来,湖北省宣恩县晓关侗族乡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广“有理大家评”工作模式,用好乡村综治中心这个抓手,让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用善治之笔描绘了侗乡的靓丽“枫”景。

综治中心

一站式服务

因为山林界址模糊,陈某和龙某起了纷争,由“好邻”变“仇人”,一闹就是五年多。为解开双方心结,今年3月21日,晓关侗族乡综治中心组织中村坝村“群众评理团”开展了“有理大家评”活动。

为了使大家真实直观了解争议焦点,中心把“有理大家评”的地点选在争议山界处。经实地勘查后,“评理团”成员耐心倾听诉求,就问题一一提出意见建议,最终为积案画上圆满句号。

组织调解、化解矛盾、走访反馈……晓关侗族乡的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奔走,让各类纠纷止于诉前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近年来,该乡规范乡村综治中心设置,在乡便民服务大楼设置法律援助、人民调解、信访、综治四个功能区,各村均完成综治中心规范建设,负责平安建设工作。中心将矛盾纠纷涉及部门统一进行调度,开展一站式服务到现场开展调解,实现了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晓关侗族乡不断完善建设和畅通机制,使乡村综治中心成为善解基层矛盾疙瘩的“巧手”。

三源同治

治标又治本

调解重源头,抓好源头治理能事半功倍,更能标本兼治。

近年来,晓关侗族乡坚持推进“三源共治”警源、诉源、访源治理与警调、访调、诉调对接相结合,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矛盾解决在基层,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我们通过建设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建立了‘四个一’(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张网共治、一揽子解决)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断推动多元解纷服务均等化、便捷化、精准化。”乡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今年3月5日,因为老房子没有房产证,沙水田村村民李某办理分户遇到难题,他一通抱怨电话打到了村委会。

村委会并没有一劝了之,而是及时将情况汇报给乡派出所,还第一时间到李某家做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随后,国土所、派出所和村委会工作人员陪同李某补办了不动产权证。3月8日,李某在派出所户籍窗口成功办理分户手续。

拿着刚打印的户口页,李某十分激动,伸出大拇指对工作人员连连称赞。

截至目前,“三源共治”开展诉前调解101起,调解成功75起;开展警情纠纷调解72起,化解68起,实现“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行”。

共同缔造

群众唱主角

基层治理和乡村发展密不可分,治理为发展提供保障,而发展又对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无论是治理还是发展,群众必须是主角。晓关侗族乡将其贯穿于治理与发展中,改变“要我干”成为“我要干”,改变“部分干”成为“一起干”。

7Nxq0IqYHb+EYn1Hv6PUQw==持“以群众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原则,乡党员干部沉下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方力量共治共管”的基层治理体系。

“我们桐子营村一、二组杨家河段村民共捐款30多万元,义务出工出劳1200余人次,大家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齐心想把村庄建设好。”桐子营村党支部书记雷阳介绍。

作为全乡共同缔造示范点的杨家河,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共同缔造打卡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村民素质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村民不再做“旁观者”,而是争做“主人翁”。群众为村庄建设自筹资金30余万元,自发拆除老旧旱厕、猪栏、闲置危房7处,投工投劳累计300余个工日。在文明乡风方面,杨家河已完成52座散葬坟墓治理,群众自发提供30余亩土地正在修建集中安葬点。此外,村民将闲置房屋、院落动手改造为“田园风光”农家乐和民宿,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

“我们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建立‘乡级组织、村级动员、群众参与’三级联动机制,发动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与群众协商,凝聚群众共识,汇聚群众智慧,让群众做主,变‘你和我’为‘我们’,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晓关乡有关负责人介绍。

干净的道路、整洁的院落、连片的茶园、错落有致的凉亭映入眼帘;一个场坝,几条板凳,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为村庄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新画卷”正在侗乡徐徐展开。

(作者单位:湖北省宣恩县委政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