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为引导有声读物健康有序发展而设置的专项出版基金。为了帮助出版单位在项目申报中更快了解项目的要求重点和资助方向,本文对2018年至2022年五年来申报通知和立项名单进行深度和详细的数据分析,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总结数据规律,分析该工程在项目类别与资助重点、形式特征与项目规模、项目分布与出版单位的规律和特征,以期为出版单位在接下来的申报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声读物 精品出版工程 项目研究 申报重点 资助策略
近年来,为了引导出版行业在出版质量和内容上有更多坚守,国家新闻出版署从政府引导的层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设置了系列扶持出版项目的基金,尤以国家出版基金最为著名。在出版行业逐步精细化发展的趋势下,综合类出版基金受限于资助名额和经费,开始逐渐无法满足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国家新闻出版署逐步设立专项的精品出版工程,用以支持较有特色的出版分支,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等专项工程应运而生。
《2023—2024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产业整体规模全年达到16179.68亿元,比上年增加19.08%。[1]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有声阅读市场营收规模为116.35亿元,占数字阅读市场营收规模的比例超过20%。[2]《有声读物》国家标准也已经正式发布,该标准于202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3]由此可见,有声读物无论是在市场规模上,还是在制作流程标准上,都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有声读物是利用声音来传播内容的一种出版形式,在融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之前,有声读物大多通过光盘等实物载体出版发行,需要经由较为专业和大型的设备才可以播放,影响力十分有限。但是在融媒体技术成果显著的今天,声音内容可以在各种便携终端设备上播放,也可通过车载系统和智能移动设备触达更广泛的听众。从儿童和青年,到老年人、视障人士和通勤族,有声读物都能带他们进入一个无限想象的虚拟世界。[4]因此,有声读物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但在有声读物出版领域,目前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总体发展体系。很多传统出版单位将有声读物作为传统出版物的拓展部分推出,还不具备独立的发行流程;部分有声读物呈现为纸质出版物的声音转译,未能充分发挥有声出版物的形式优势;部分有声读物甚至未经过严格的审校和规范的出版流程,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和版权风险。这些问题对有声读物出版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有声读物高质量发展。
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能够通过对高质量出版工程提供资助和宣传,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该出版工程在项目申报要求和立项情况上的数据,从项目类别与资助重点、形式特征与项目规模、项目分布与出版单位三个维度出发,总结立项规律和倾向,为后期有意申报该项目的出版单位,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并为有声读物出版厘清目标和方向。
一、项目发展概况
“为引导有声读物健康有序发展,国家新闻出版署从2018年开始组织实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迄今已有五届。截至目前,工程共评选出153项有声读物精品,对有声阅读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5]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官网设立了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专题网页,并对该工程进行了总体介绍。有声读物的资助体量并不大,设立五年来,共资助了153项有声读物,资助比例按照近三年数据来看均不足10%,如图1所示,2020年申报694项,资助55项;2021年申报495项,资助37项;2022年申报466项,资助41项,立项的门槛较高(注:2018年申报数未公布)。
该工程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出版单位主管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央各重点出版集团等公开征选,只要是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具有出版资质、音像电子制作资质或网络出版服务资质的单位,都可以按照申报通知准备相关资料进行项目申报,项目形式需适合有声读物呈现方式,并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录制完成。因此,不仅是传统的出版机构,新兴的网络出版机构同样在资助的范围内,每年都有大量的出版单位提交项目申报资料,经过严格评审,再进行优中选优,遴选合适项目进行资助。
在申报要求上,该工程也明确指出,项目录音者需要具备一级乙等以上普通话水平等级或具备同等普通话播讲能力,并对录音的场所、音频效果、播讲差错率等方面做出了基本的参数要求,将对于出版质量的要求前置,确保申报项目能够达到出版要求。
二、项目类别与资助重点
1.申报通知重点分析
在申报通知中,申报重点作为选题风向和立项参考的核心标准,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对于这个部分,我们通过分词进行了高频词统计,发现在近三年的申报通知中,将“中华文化”“文化”“文化传统”等相似词汇合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出现13次,成为最高频的关键词;“共产党”“习近平”“人民”等作为指导思想和工作引领的关键,分别出现12次、11次、10次,着重强调作品的政治导向;“新时代”作为对于主题范围和导向的关键词,出现9次,紧随其后。“少年儿童”“文化素养”等作为对受众对象和核心作用的关键词,三年来均是高频词汇,反复出现,多次强调。
在对近三年的申报重点进行总体分析和总结后,发现虽然每年的申报重点都有所不同,但整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规律。
一是聚焦主题出版与宣传。强调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为基础推动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体现了其在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并且将该要求置于每年的申报重点首条,反复强调主题出版在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反映出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连续性,每年的要求详情中,对理论学习的具体要求会根据最新的成果进行调整,从笼统的倡导理论学习,到强调项目申报单位在该类选题中用好“精编文献、权威读本、理论专著、大众读物”,通过逐步细化,进一步廓清主题出版的选题方向,鼓励对新的理论成果面向受众进行大范围的宣传推广。
二是紧跟时代主题与要求。针对当时的主要政治、经济和社会主题,要求申报项目聚焦相应主题,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等,直接反映了当时最重要的政策目标、经济环境以及社会课题等要点,例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当年的申报重点中特意单独增加了对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专项要求,倡议“讴歌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2021年也是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当年的申报重点中也着重提出要“宣传科学精神,普及卫生知识,加强健康教育”,这种关联性表明项目内容和社会实践之间始终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是弘扬文化传统与自信。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每年申报重点要求的常规项目。展示社会生活、研究成果、伟大成就,体现了对于文化价值输出的稳定追求,这表明在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于文化价值的坚持和传承仍旧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普及科学知识与成果。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特别是少年儿童的知识需求,每年的申报重点都会重点强调,要求申报项目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尤其突出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陶冶少年儿童的情操。鼓励和支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体现出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立项名单重点分析
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共完成了5年的申报,前2年因初步探索之需,每年立项10项,并且主要以科普类为主,因此本文在对立项名单的分析中,主要选取了近三年的立项名单。而通过对近三年立项名单关键词词云分析,我们发现整体的关键词权重与申报重点基本相符,并呈现出较为统一的特征。“中国”作为标明范围和主题的关键词,去掉其在“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作为整体词汇出现的次数,单独词义出现18次,对于习近平重要讲话、思想成果的学习是每年的必备选题,“习近平”作为关键词出现7次,“中国共产党”“孩子”等关键词也因涉及重点关注的讲述对象,所以多次出现。
根据五年来的立项总体情况,本文将其分为主题出版、典型事迹、文化传播、少儿科普4大类。很多项目在内容上有多类型兼具的特点,例如综合文化传播与少儿科普,综合主题出版与文化传播等,本文在类型划分时,按照选题在题目和简介中呈现出的主要倾向为标准进行划分。不同类型的项目针对的主要受众不尽相同,在立项项目中所占的比重也各有不同,尤以文化传播类和少儿科普类数量最多,五年来文化传播类选题共计52项,占比34%;少儿科普类选题52项,占比34%;典型事迹类选题31项,占比20%;主题出版类选题18项,占比12%(图2)。
一是紧抓主题出版主脉络。主题出版是每年的必备立项范围,根据近三年数据来看,2020年4项,2021年5项,2022年8项,立项数量逐年递增(图3)。并且在本文中的主题出版仅指较为刚性的理论宣传狭义主题出版物,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有声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有声书)》等,不包括大量叙述性的党史宣传、党的典型奋斗事迹等选题,因此可以看出,主题出版作为理论和方向指导,始终是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的主脉络。
二是贴合时代发展主旋律。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的立项名单中,每年都会有与时代发展主旋律同频共振的项目。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通过了4项与党史相关的选题,2021年的《特困片区脱贫记》讲述决胜脱贫攻坚的重大历史成果,2022年的《声波里的中国航天》突出在航天领域的热点成就等,都体现出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在时代故事选题上的倾向性。
三是树立新时代典型事迹。以时代楷模为引领,以典型事迹为范例,通过故事性的内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核,对于有声读物来说是非常适合的。在近三年的立项名单中,每年都有10项左右是典型事迹类的有声读物,其中既包括历史人物事迹,如2022年南京音像出版社的《烈火芳华——雨花英烈传》,又包括当代楷模故事,如2022年希望出版社的《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既有人物的奋斗历程,又有地区的发展建设,如2021年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精准扶贫路:赵家洼与赤溪》,既突出个人的奋斗成果,又表现群像的共建共享,如2021年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的《中国科学家》。这些不同的形式和组合,都是对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诠释,通过有声讲述的方式,让更多人可以突破传统阅读的时空障碍和终端束缚,扩大典型事迹的影响力。
四是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出版单位的重要时代责任,对于有声出版也是同样。从有声精品出版工程的立项情况来看,文化传播类项目基本上都占据较大的比重:2020年入选55项中有23项,2021年入选37项中有11项,2022年41项中有8项,2022年看似文化传播比重降低,实际是因为部分项目在申报中通过结合文化传播与少儿科普的双重特征,并在受众层面更加强调对于少年儿童读者的重视,因此归类中更偏向于少儿科普。例如2021年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听!国宝在说话》就是完美融合文化传播和少儿科普两个类型的典型案例,书中选取20件国宝级文物,对应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和事件,为听众带来沉浸式小剧场的全新体验。尽管分类上有所调整,但这并不妨碍有声读物精品工程对于文化宣传的重视。尤其是在较为小众的文化话题,例如考古、陶瓷、音乐、美术、京剧等主题,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传统阅读来说,门槛较高,沉浸的难度较大,通过有声的方式,更具渲染和共情能力。
五是做好知识传播引路人。科普类出版可以说是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的发端,2018—2019年共计20项立项,其中有15项都是科普类。2020年开始,资助项目总数大幅增加,少儿科普类项目依旧占据了接近半壁江山,选题内容也日益多元化,从教辅教材到艺术培养,从自然科学到文学经典,通过儿童剧、广播剧、微课堂的方式,面向少年儿童传播基础文化知识,助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以2022年入选的少儿科普类项目为例,既有宣传党史的《铸魂——与孩子一起感悟革命岁月》,又有注重历史沁润的《丝路上的敦煌:儿童历史文化百科》,也有趣味科普的《捣蛋头上学记·脑洞研究院》。由此可见,在各类项目中,科普作品以其广泛和丰富的内容涉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对立项数进行趋势分析(如图4所示),能发现五年来的各类型选题立项总体走势逐渐趋于平衡,表明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在内容的重视程度上倾向于并重,内容延伸到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也表明各类型主题之间的融合程度加深,开始出现更多具有兼容性的选题,内容更加丰富。
将立项名单的关键词和申报重点的关键词对比,不难看出二者的整体趋势虽基本吻合,但已立项项目远远没有满足申报重点所涵盖的范围,各出版单位在很多方面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待深度解读,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有着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理论创新成果源源不断,但是很多人对于理论的深层含义理解并不深刻,有声读物的宣传不仅要聚焦理论本身,更要探索其内涵和外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人能够掌握理论精髓,指导实践。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需全面传播,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积淀,还有很多方面属于有声读物尚未触及的领域,例如少数民族文化领域等,全面挖掘文化瑰宝,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有声读物精品出版的探索路径。第三,少年儿童成长的知识供给仍有探索的空间,当前有声读物在出版少儿科普的内容涉猎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精细”的特点,通过深度剖析某一类别科普知识的内容,加深少年儿童对知识的掌握。
三、形式特征与项目规模
1.出版形式分析
从出版形式上看,不同的出版单位从自身已有出版基础出发,选择了不同的出版形式。“有声读物是以声音为核心,对文字内容进行再创作,其实质是文本+声音的双效加持,更具兼容性和感染力。”[11]传统出版单位对已有纸质图书进行有声形式转换的尝试较多,依靠优质图书资源,探索融合出版的新路径,结合数字出版的技术手段,实现一次开发、多次利用,为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新的标杆,并且使内容的品质也更有保障。2020年是有声精品出版工程的井喷之年,经过前两年的探索和积累,2020年的立项数量也是五年来之最,共计55项立项中有38项都是从已有图书的基础上转换而来的;2021年共立项37项,图书转换类有19项;2022年共立项41项,图书转换类有19项。例如2022年中国和平出版社的《诗意还原 未来讲堂——古诗词名家诵读与鉴赏》、2021年五洲传播出版传媒的《中华之美——许译中国经典诗文集系列有声读物(汉英双语)》,都是充分利用了有声读物的传播特点,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再次精选编辑,如此既能在内容上为读者带来洗礼,又能通过专业发音的模板,做好声音这种形式的传播和演示。
2020—2022年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出版形式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从整体趋势上来看,虽然形式转换类的项目在立项总数中依旧占据着较大的部分,但总体的比重是逐年降低的。部分网络出版单位和音像出版单位,因为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通过与优秀播讲人合作,开发独立线上音频有声读物,逐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20年,二维码、光盘以及线上音频的出版形式立项17项,2021年立项18项,2022年立项22项,内容的涵盖范围也更广,充分发挥了有声出版形式无须印刷、无须大量库存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的特点,扩大有声读物的影响力。因此在2022年的立项中,转换类项目与独立开发类项目基本上是各占一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创立的初衷,是引导有声读物的高质量发展,也更加鼓励出版单位充分结合声音展现形式的特有优势,策划更多原创性的选题。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有更多的出版机构具备制作有声读物的技术和团队条件,也将会有更多优质的有声读物面世。
2.出版规模分析
从出版规模上看,项目整体时长根据主题情况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以2020年立项情况为例,项目总时长较短的只有七十多分钟,是针对少年儿童的医学健康知识科普项目《细胞病毒大作战》(有声版);总时长较长的甚至超过了20000分钟,有讲述红色战斗故事的《星火燎原·精选本》(融媒书)、重述长征奇迹的《苦难辉煌》等。综合近三年来的立项数据,超过1000分钟的大型出版项目,每年大约10项,大多数的项目总时长在200~800分钟,根据内容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集数。
限于有声读物的表现形式,有声读物的单集时长并不长,除部分需要突出沉浸式体验的主题外,大部分时长在5~15分钟。每集10分钟左右的项目较多,主题出版类有9项,占60%;典型事迹类有11项,占38%;文化传播类有9项,占26%;少儿科普类有18项,占58%。时长较为符合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长的物理特性,通过较为碎片化的时间接收有声内容也较为符合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习惯,更适合市场化的有声读物项目。儿童科普类项目的时长较短,6~10分钟的项目最多,没有超过15分钟的立项选题,体现出面向少年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受众特征。文化传播类选题则因其内容的厚重感和深层次,需要较长的时间讲述,单集时长的分布较为均衡,主要集中在5~15分钟,最长接近60分钟。
通过对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各项目出版规模的数据分析,在总体时长和单集时长上,主要以内容表现特性和读者群体特点为主要标准进行划分。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以适应现代生活“短频快”需求的内容节奏。
四、项目分布与出版单位特征
在立项名单中,通过分析出版单位的特征,可以将出版单位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本文主要选择按照主管单位层级对出版社进行划分,分为国家级出版社,即隶属于国家部委或相当部委的出版社;地方出版社,即隶属省级厅局级单位的出版社;大学出版社,即隶属于高校的出版社。在对比中发现三类出版社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色与差异。
需特别指出的是,在对出版单位类型分类过程中,较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新兴互联网出版单位崭露头角,其中学习强国和喜马拉雅两大平台尤为突出。在传统综合类的出版项目基金中,互联网出版单位无论是出版实力还是资源实力,都与传统出版机构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在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的立项名单中,互联网出版单位因为有着平台优势,能够帮助传统综合类出版单位快速进行已有图书的有声形式转换,双方联合申报项目,实现二者的资源融合,探索已有出版资源的深度价值,是建设数字中国和传统出版单位寻求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和新尝试。
1.国家级出版社把握主题出版命脉
由于狭义的主题出版在内容严肃性和方向把控性上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该类型出版项目始终掌握在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等为代表的出版机构手中。2018—2022年国家级出版社共有14项入选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只有2项不属于本文所指的狭义类主题出版范畴,但内容仍为与党的理论或人物密切相关的选题,例如2022年人民出版社的《趣读马克思》,以女性哲学学者的独特视角,节选的马克思的诗作、小说、博士论文、政治评论以及未发表的手稿,让听众发现马克思原始文献的思想魅力,带听众深入了解鲜活的马克思。其余选题均聚焦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成果的宣传和解读,党史的宣传等,内容宏大深刻,权威严肃。
2.地方出版社凸显地域出版特色
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推出的时间不长,2018年首次立项的10项中,除了2项来自广东和江苏以外,其余均为北京的出版单位,覆盖面极为有限。但是该工程影响力的发展速度很快,2019年的10项立项已经覆盖了北京、上海、广西、广东、浙江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立项数量大幅度增加,55项立项延伸到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1年则出现有跨省市合作出版的项目,例如四川天地出版社和深圳市懒人在线科技共同推出的党史学习教育类有声读物《红船》,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利用,突出不同团队的特长和宣传渠道,挖掘出版物的深层潜力,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
地方出版单位在选题策划上,更倾向于选择突出地方特色的典型事件或典型人物。例如2022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饭碗》,作为粮食生产的大省,通过深度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一系列重大粮食安全理论与实践创新,展现出解决粮食问题的责任与担当。2021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乌篷里的红》,作为党的一大召开地,结合独立女性的成长经历作为灵感来源与原型依托,推出首部以党的“一大”卫士王会悟为原型的原创儿童广播剧。这些选题都能够另辟蹊径,以点带面地讲述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奋斗征程。
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的覆盖面仍旧没有达到饱和,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共覆盖21个(图6)。近三年来,北京每年的立项数量超过20项,囊括了将近一半的项目量,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仅能立项1~2项,还有部分地区五年来均未入选,包括天津、内蒙古、河南、湖北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立项数量整体分布不均衡,东北和华北地区均有项目入选,但是在中南和西南地区仅覆盖到个别省份,少数民族自治区仅有广西和新疆两地有项目入选。需要注意的是,有声读物的出版形式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配音人员需要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在语言表达上要求为“一级乙等以上普通话资质或具备同等普通话播讲能力”,因此部分条件落后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确实暂时无法满足。而且在此项要求的限制下,部分有声选题也遗憾不能参与该工程的申报,例如苗族作为一个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的民族,其文化传承主要依靠有声读物的形式,但这类选题暂时没有被该工程覆盖到。
3.大学出版社亟需找准定位
大学出版社在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中所占的比重起伏较大,2018年第一届10项中有3项来自大学出版社,2019年无大学出版社入围,2020年仅有4项,2021年上升至6项,但是2022年则仅有1项入围。
在选题内容上,大学出版社履行知识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推出一系列文化科普类作品,并且逐渐涉足更宏大的国家和历史叙述。2018年立项的3项,均为少儿科普类,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汉字魔方——一套学习汉字的科学方法》、北京师范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的《妈妈,这是为什么呢?》。在2020年和2021年两年中,选题则站位更高,并且与国家发展最新成就紧密结合,如2020年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呦呦青蒿》生动再现屠呦呦的奋斗历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查医生援鄂日记》聚焦抗击疫情等,都透露出浓浓的时代气息。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文史哲通识读本丛书》(有声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中国口述史(1949—1978)》(有声版)等,则更体现出大型丛书式的厚重感。
但可惜的是,2022年大学出版社立项情况不佳,仅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晨诵暮读——小学语文朗读(12册)》教材类项目入选。根据已有的立项情况分析,一方面大学出版社具备文化传承的功能和优势,也能在这类的选题中突出重围、展现优势,未来在选题策划中,可以在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使命中下足功夫;另一方面是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课程和科研资源,具备极为丰富深厚的学科背景,在寻求声音与文字的融合出版发展路径中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在科普领域寻求突破。
五、结论
通过对五年来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各出版单位在选题立项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紧密结合现实发展情况和时代特征
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在项目选择过程中,每年都强调要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聚焦主题主线,展示新时代伟大成就。在主题出版领域,很多出版单位不具备内容资源,但是通过结合时代奋斗精神,展现当下英雄奋斗故事,讲述各地区域奋斗成果,讲好中国故事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在选题策划上,出版单位要时刻关注最新的发展成果和历史方位,与时代命题紧密结合,聚焦国家和民族奋斗热点,展现最新的时代面貌。
2.瞄准优秀文化传播和少儿科普赛道
通过分析近三年的申报重点和立项名单,文化、科普类选题是构成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的主体,通过声音传播内容,短小的时间篇幅更适合通过手机终端碎片化接收,无须阅读帮助大量少年儿童打破识字障碍,因此这类选题在该工程中的内容优势较为明显,更符合新时代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3.凸显有声读物形式优势和传播特性
声音在传播形式上与纸质图书相比,具有情绪和感染力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需要融入情感张力的诗词、散文、剧集等内容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类选题无法通过文字获取与读者的情感共鸣,但是通过声音则能够建构一个表达的场域,增加读者的体验感和参与感。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在内容与声音形式的深度融合上要多做研究和探索,不仅是将声音作为一种附加的补充。
4.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寻找空白领域
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各出版单位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国家级出版单位应充分结合主管部委的相关领域,在主题出版项目上做实做细;地方出版社优先考虑地域特色的内容,展现的是本地区奋斗成果或历史故事;大学出版社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学科背景的优势,多多尝试有声读物的融合发展模式;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领域在有声读物的表现上暂处于弱势,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需要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与各出版单位一道努力。
(作者单位:汪凡云,中南大学出版研究院、中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陈楠,中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