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孵化数学核心素养

2024-12-11 00:00:00刘晓敏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11期

[摘 要]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能只靠教师的单一讲授,还要靠学生自主探究、亲历实践,在“做中学”。“做中学”以“做”为载体,以“学”为中心,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孵化器。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做中学;意义;路径;策略

新时代的课程教学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指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学科教学的风向标,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用“三会”来概括,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只靠教师的单一讲授,还要靠学生自主探究、亲历实践,要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培养。“做中学”以“做”为载体,以“学”为中心,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做中学”克服了教化育人的弊端,突出了实践育人价值;“做中学”顺应了小学生的天性,点燃了学生学习热情,推动了学生自主发展、多元发展[1]。

一、小学数学“做中学”的意义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科学,抽象性是数学的显著特征,抽象思维与理性精神是数学的精髓。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要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学生以直观思维、动作思维为主,依托直观的事物观察与具体的操作体验,逐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基于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思维特征与认知规律,“做中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和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以做延趣

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学生只有对数学内容和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才会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游戏活动能趣化数学探究形式,“做中学”能起到很好的激趣和延趣的效果。

“做中学”抓住了小学生爱动手的天性,契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因6aXFopc7UD/HRkYIN0J6OG9q0mG5jlrDM4hSAoHwZP4=此,“做中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生喜爱操作类活动,喜欢摆一摆、拼一拼,喜欢实验、制作。教师只要给学生一些材料和布置操作任务,他们一定会积极投入实践探究活动中。小学生最怕久坐不动,教师若从头讲到尾,让学生一直静坐聆听,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持久,兴趣会慢慢消失。相反,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他们就会沉浸其中,因此,“做”可以延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

2. 以做助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要想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开展具体的动态活动,通过“做”的方式激发和促进学生思考。

以做助思是指学生的手和脑相连,做和思共生,通过实践操作促进思考。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建立以及数学规律的发现,需要学生借助动手操作活动,通过摆、折、拼等方式形成丰富的表象,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展开图的相对面,教学难点是理解立体图与平面图之间的关系。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没有采取纸面实验,没有进行空洞的讲授,而是给学生提供纸盒,让学生剪一剪、看一看、找一找、折一折,通过实践体验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找出相对面的位置关系。操作性学习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认知,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3. 以做育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德育为先,充分发挥数学的德育价值,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教学。

德育渗透教学有多种途径,教师可以创设德育情境,在情境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可以设计实践活动,在行动中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行动就是认识,行为体现人品,“做”是一种实践,“做”是一种行动,“做”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仅可以在“做”中学知识,而且可以在“做”中学做人[2]。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做”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培养感情,建立友谊。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尊、友善、宽容、自强的积极心态,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教师要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以及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

二、小学数学“做中学”的路径

“做”是方法,“学”是目的,“做”是为了激发学生“学”,助力学生“学”。小学数学“做中学”的路径主要有三种。

1. 生活考察

感官是获取知识的窗口,观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部分数学教师只把动手做当作实践,不把观察当作实践。其实,观察是一种实践性活动,也是“做中学”的途径。

数学学习强调学生要“观察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发现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校。“做中学”教学时,教师应立足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调查、体验。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考察是“做中学”的重要路径之一,是让学生到生活中走一走、看一看,亲身经历数学观察调查的过程。生活使学生与数学知识零距离接触,给学生亲近感、真实感、愉悦感。比如,在认识公顷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外的田地、鱼池边看一看、走一走,通过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实物操作

动手操作是“做中学”课堂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实践,比如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滴一滴等,在操作中观察、想象、推理、感悟,能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创新能力。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具和学具。“做中学”课堂离不开具体实物,有了具体实物,学生才能真正“做”起来。实物操作是“做中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物品、测量工具、数学模型等进行实物操作,通过真实经历培养实践精神。

实物操作能让数学看得见、摸得着,能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教学“平角和周角”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活动角,让学生用活动角组成直角、平角,在操作中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对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3. 实验探究

实验是数学推理的重要依据,许多数学知识的建构需要借助实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验证猜想、分析推理、发现规律和获得结论。

实验探究是“做中学”的路径之一。数学实验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科学完整的实验一般包含三个步骤:一是实验设计,二是实验实施,三是实验分析。学生需要经历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三个过程,才能真正完成知识的系统建构。比如,笔者在教学“运动与身体变化”一课时,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组实验:一组是测量原地高抬腿30秒前、后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另一组是测量30秒下蹲前、后每分钟脉搏的次数。笔者组织学生先讨论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组开展实验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收集各自的脉搏跳动次数,并通过计算平均数、分析数据探究脉搏的变化规律。以“实验探究”为途径的“做中学”,体现了“做思合一”的理念。

三、小学数学“做中学”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做中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问题驱动、活动浸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策略,从不同的维度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 问题驱动“学”,形成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问题是动手做的引擎。在“做中学”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驱动,用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驱动学生“做中学”。

问题驱动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驱动教学时,教师要设计优质的问题,要巧妙地提出问题,要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要全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问题驱动教学时,教师要强化情境设计,将问题融入情境,以增强学生直观感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情境活动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小丽生日那天,邀请了两位同学来她家做客。小丽拿出3瓶牛奶、6盒巧克力、1个蛋糕,想和同学一起平均分着吃。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引发学生认知冲突:3瓶牛奶每人1瓶,6盒巧克力每人2盒,1个蛋糕怎么平均分呢?这样的情境设计既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又能自然引出分数概念。

2. 活动浸润“学”,积淀活动经验

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经验来自丰富的实践体验,在各种活动浸润中逐步形成。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各种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才能获得经验。

“做中学”的数学课堂以“实践性活动”为核心,让学生在活动浸润中学习,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和积淀活动经验,提升其核心素养。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要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从而积累观察活动经验;在教学“校园绿地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开展测量活动,通过亲手测量获得数据,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人均绿地面积;在教学“怎样滚得远”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搭建斜坡,抛滚物体,测量距离,发现规律。在活动中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能有效提升动手能力。

3. 合作探究“学”,孕育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合作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

“做中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舞台,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做中学”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设计集体探究活动,给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笔者几乎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中都会引导学生采取合作学习方式,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合作探究“学”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使他们在协作学习中学会合作。

4. 展示交流“学”,提升表达能力

语言是表达交流的工具,表达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素养,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观察敏锐、思维敏捷。在数学课堂中,有的学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有的学生是“大脑空空,无话可说”,还有的学生存在不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以及表达缺乏逻辑性等问题。

“做中学”的数学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做,还要组织学生说。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和提供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踊跃展示、大胆交流,指导学生科学表达。笔者在数学教学中以“做”为契机,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学”。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采用“做中学”教学法,先让学生亲手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进行测量、计算,分别求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请小组代表边展示边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在汇报交流过程中锻炼了表达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蔡建华. 数学学习不妨变学为玩[J]. 教学与管理,2019(5):50-52.

[2] 王卫东. 数学拓展课的设计原则及路径举隅[J]. 教学与管理,2021(2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