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2024-12-10 00:00:00耿奇季晴
知识文库 2024年24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生源参差不齐,特点鲜明,问题突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难度加大,因此需要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为了有效提高新时代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本文立足当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从个人层面、学校层面提出聚焦理论素养,夯实辅导员队伍铸魂育人思政根基;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保障;聚焦职业能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技能与业务水平;畅通晋升通道,构建完善的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体系的解决对策。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中外合作办学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和高校普通专业学生相比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信心,同时又容易受到来自外籍教师以及出国留学学长、学姐带来的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长此以往使得学生认知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给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辅导员提出了新要求,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辅导员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涉及留学生出国、外教教学等涉外事宜,因此辅导员应当具备较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自身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量,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出国深造、学习提升等;其次,辅导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要通晓一定的国际法知识,熟知国外高校的教学体制,能够熟练回复外教的邮件等,这些都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作的基础;最后,要有较强的管理学生的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很多学生不服从管教,需要辅导员有强大的内心能够顶住这些压力,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答专业化问题。

1 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自主意识强,管理难度较大

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优渥的家庭,充足的物质条件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自我意识,这类学生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感受以及拥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对于学校的管理与约束和普通专业学生相比服从程度低,比如旷课现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旷课率明显高于普通专业,课堂违纪情况亦是如此,因此辅导员在管理他们的时候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思。由于学习基础薄弱,这类学生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动机不足,比较懒散。通过访谈发现,有清晰大学职业生涯目标的学生占比极少,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细致的规划,对于大学期间的考研、出国深造、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自己将来想从事的行业以及就业的方向都比较模糊,只是按部就班遵循学校的培养计划,对于自己大学四年设定的目标只是顺利毕业,对于全方面提升自我综合能力没有想法。家长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很多学生重心根本不在学习上,而是放在玩乐与享受上面。特别在外语的学习上缺乏自信心,挂科率也相对较高,这些情况给辅导员开展工作时增添了许多困难和阻力。

1.2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认知倾向多元化,思想教育难度加大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活跃,OICJleGlkdQRqN0UtAL5S1pzcKjq3StTncQH9txf5U4=积极关注社会主流思想,认知方式直观化,价值取向更加多元。由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他们在大学四年期间接受更多的跨境教育以及国际化高等教育,他们不断在这样的平台上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特别是大学第四年选择出国的学生受国外文化和思想风潮影响甚多,大部分出国留学的学生会继续攻读国外的硕士、博士学位,因此在国外留学时间较长,长此以往使得学生认知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国外教育阶段缺少系统的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上出现断层,从而导致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难度加大。因此,对于出国留学的学生如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是当下辅导员面临的一个难题,很多学生去了国外,回复国内老师的消息经常出现滞后现象,不利于辅导员开展跨境教育工作,如果在出国留学学生有一定规模之后,高校能够派出辅导员赴海外进修,这将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管理。

1.3 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工作内容量大烦冗,工作效能有待提升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九大工作职责,作为教育者,辅导员还有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任务,除去这些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引导,因此找学生谈话也是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管理者,临时被抽调到某个部门协助党建、团建等活动实属平常,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做就业指导,传授求职经验、分析就业形势;要善于做学生活动,从策划到备案到组织到宣传再到经费报销,辅导员需要“八面玲珑”;暑期要牺牲个人时间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健康干预等,为了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辅导员也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辅导员技能大赛,同时要兼顾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申报课题,科研创作也不能落下,辅导员的日常真的需要“身披金甲胄,脚踩风火轮”,身兼数职这已然是高校辅导员的常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管理只是辅导员工作当中的一个板块,面对繁杂量大的学生工作、科研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等诸多压力,高校辅导员提高工作效能显得尤为重要。

2 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辅导员专业背景多元化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存在博弈

辅导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递和素质培养等重任,需要在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以及职业能力基础上,深刻理解并把握教育规律,以深厚理论功底和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学生。目前高校招聘辅导员一般基于“专业淡化论”,但是这一做法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辅导员如果想给予学生科学专业的就业指导,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读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背景知识;另外在思政科研这条大道上也缺少了归属感,和专业的思政教师比,显得有些“业余”。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需要刻苦钻研、勤勉好学才能成为一名能够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辅导员。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要求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等,这对于辅导员来说是多重考验。

2.2 辅导员实际业务水平与岗位职业定位要求存在落差

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但是目前高校对于相关方面的培养少之又少,因此加大了辅导员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过程中的难度,由于很多问题辅导员自身可能也并不了解,也未受到相关方面的培训指导,对于学生的问题只能一知半解,容易出现被学生“轻视”的现象。比如,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第四年选择出国留学,大多数辅导员自身都没有留学经历,更不必说跟学生分享留学心得和经验了。大多数出国学生需要考取雅思成绩,很多辅导员自身外语水平有限,也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相关方面的指导。总体来说,高校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在职业能力、业务水平、学生管理能力、国际化视野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2.3 个人全面发展与实际工作情况存在矛盾

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内容繁杂,并且工作职责多元化,工作与生活交融且边界模糊已经是常态,部分辅导员对工作职责、内容、范围等工作边界方面依然存在困惑。目前高校里面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机制的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专职辅导员的定位不清晰,因此很多辅导员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也存在较多困惑。当前大部分辅导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突发事件处理以及应对学校的各类考核考评工作方面,很多高校并未对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提出相应的考核机制与政策,个人工作价值的理想追求与实际境遇之间存在矛盾。

3 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成因

3.1 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日常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国留学、身心健康、就业创业指导等多方面,不仅要求辅导员有基本的职业技能,同时要求辅导员有相应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除了日常的理论技能的培训之外,普遍缺乏拓展辅导员国际化视野的培训或者平台,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能够接触这样的培训机会少之又少。整体来说,学校应该建构理论培训、实践培训、拓展培训成体系的培训机制,让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素养的提升,而是对自身的认知水平、外语能力、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3.2 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针对性强的奖惩机制

有效的奖惩机制能够激发辅导员的工作活力。但是目前高校普遍情况是虽然将辅导员工作纳入师德师风考核、岗位年度考核、院系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并构建辅导员工作核查追责机制,但是并没有推出特别针对担任中外合作办学工作辅导员的考核方案,另外如何将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与晋升晋级、评优评先、考核聘级、干部交流、挂职锻炼等挂钩,相关文件也有待完善。通过这些明确的奖惩机制,让辅导员工作有规章可依,有健全的制度保障,长此以往不仅能够不断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断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活力,而且也能够有效避免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辅导员之间的“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

3.3 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相应的职业价值认同感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已经明确阐释了辅导员的职责以及角色定位。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兼具教育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目前高校辅导员对于该职位的“管理人员”身份具有一定的认同感,但是对于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普遍缺乏认同感。当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包括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干预、危机事件处理等碎片化板块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繁杂的学生工作上面,对于自身的职业定位不清晰,从而导致自身对于职业价值认可度不高。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由于教育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及辅导员工作内容的零散性,辅导员的工作专注度难以长期保持,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职业倦怠,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对于职业价值的认可度,如何调整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对于自身职业价值认同感,应该从客观环境和主观意志两方面着手。

4 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突破路径

4.1 聚焦理论素养,夯实辅导员队伍铸魂育人思政根基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读原著、阅原文、悟道理,对党的理论真学、真信、真懂,才能深入开展铸魂育人工作,帮助学生拨开思想迷雾,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一方面,新时代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一定要加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学懂、弄明白、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由于特殊性更要加强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在工作中引导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必须严格遵守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深化思想认识和增强政治自觉。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要经受住西方文化思想的考验与诱惑,只有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高校辅导员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高校辅导员是开展铸魂育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因此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严明纪律规矩,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本领。高校应该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相关理论培训,着重提升辅导员政治理论素养,夯实辅导员铸魂育人思政根基。

4.2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保障

高校应当充分理解新时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要义与重要价值,整体统筹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培养、管理和职业发展。首先,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保持辅导员队伍分配的合理性,根据辅导员专业背景、业务能力、岗位需求等灵活调动,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与足额比例。其次,高校应该注重强化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能力提升,制定并实施适合本校发展以及实际情况的辅导员培养制度性文件,从顶层规划、推进实施、制度保障等方面开展辅导员分层分类素质提升培训,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辅导员要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再次,精细化管理辅导员各项工作,加强引导辅导员聚焦主责主业,以九大工作职责为工作基础,鼓励辅导员下沉一线紧密深入联系学生,系统规划和建构辅导员工作标准,全面推动辅导员工作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最后,切实落实辅导员职业发展保障制度,打破辅导员职称晋升困难,拓宽辅导员晋升渠道,激发辅导员队伍活力。另外充分发挥奖励机制对辅导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激励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于其特殊性,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改善相关辅导员的薪资待遇并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高校应根据具体的岗位职责进一步完善岗位考核指标体系与工作流程,强化辅导员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

4.3 聚焦职业能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技能与业务水平

新时代高校应该聚焦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通过系统培训、实践锻炼等多方面多渠道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与核心素养。首先,构建系统的培训体系。根据辅导员职业等级的要求,逐步完善校内全员培训、省内外研修、海外研修等机制,构建有层次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可以聚焦辅导员九大板块基础工作技能,由浅入深地筑牢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与工作水平根基。鼓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积极参加省级业务培训,主动打造辅导员工作的特色与亮点,积极选拔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果的辅导员到上级机关挂职锻炼等。其次,丰富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培训切实做到不流于形式,也不局限于线上理论基础培训,将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高校应该构建“理论”“实践”“专业”“特色”等多方面多层次辅导员培训内容体系。理论培训主要是夯实辅导员工作必备的理论基础以及职业素养;实践培训是让辅导员通过“学—演—做”的模式不断向优秀榜样学习,由最初的模仿到后来能够结合自身的工作将好的经验灵活运用;专业培训可以聚焦不同工作条线,分板块请相关专家分享经验,分享优秀案例并答疑解惑;特色培训是根据辅导员自身需求以及工作中的亮点特色来自行申请相关方面的培训,这样不仅有助于辅导员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激发辅导员队伍的活力与上进心。最后,及时跟进反馈,一项培训结束要及时获取辅导员的反馈,有哪些优点哪些亮点以及有哪些不足,这是需要及时掌握的,才能在一次次磨炼中打造更完善更科学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4.4 畅通晋升通道,构建完善的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体系

首先,应该明确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设立辅导员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序列,为辅导员提供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实施双线或多条线晋升制度,允许辅导员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之间转换,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优化职称评定标准,取消不必要的硬性要求,更加注重辅导员的育人实效和工作成绩,制定符合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考核标准,确保职称评定与辅导员的工作实际紧密相连。其次,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对于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辅导员,给予相应的职称晋升和奖励措施,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可以参考学生“一生一档”做法,高校也可以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档案,并记录辅导员的工作成绩和成长轨迹作为晋升的重要依据。另外高校应该组建科学规范的考核队伍,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或者文件来对辅导员进行考核,不会出现“一言堂”“一票否决”等现象,能够合理公平地对待辅导员工作的考核。高校应积极组建以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为目标的辅导员“成长共同体”,辅导员可以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日常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典型案例、棘手问题等共同开展讨论和研究并总结经验;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定期为辅导员提供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培训等科研相关方面的支持,从学校层面统一帮助辅导员队伍提升科研能力,从而解决辅导员的职称评审问题;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利用好每年度的“十佳辅导员”“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评选活动,选拔出高水平高层次的辅导员作为学习的榜样。最后,搭建广阔的平台以及畅通的“路子”,鼓励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育人实践、提升育人成效,并将这些劳动成果及时转换,建设积极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高水平的指导与协助,鼓励辅导员交流轮岗、继续深造等,在辅导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增强了辅导员职业的成就感和认同感。

5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同时辅导员作为开展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的高低关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新时代高校应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到当下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意义,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工作更加显著且重要的位置,合理配置校园资源,始终坚持以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聚焦理论素养、加强顶层设计、聚焦职业能力、畅通晋升通道等方面为支撑点,构建系统的高校辅导员考核制度、完善奖励机制、搭建宽阔平台和全面的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体系,持续推进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重点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水平、高效能、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SJSZ061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常熟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常熟理工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