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习作位于一个单元靠后的位置,教师往往在进入习作教学时才着手设计教学计划,缺乏单元整体观,也难以体现进阶意识,学生习作水平难以在每次训练中获得应有的提升。对此,教师需要把习作纳入单元整体教学,重视通过有梯度的训练,借助习作支架,让学生在单元习作中拾级而上,逐渐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探讨单元习作进阶式教学的落实。
统编教材是按照读写一体化理念编排的,这就要求教师从单元解读开始,就需要以一盘棋来看待单元中读与写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单元解读中,不仅要从单元课文中解读出阅读目标和习作目标,而且要解读出从阅读到表达的方法、路径,使单元习作贯穿单元教学全程之中,促进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建构基于单元的基本进程。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学习观察的单元,单元课文中体现作者运用细致和连续观察的方法,把对象观察得很清楚,把观察的结果表达得很清楚,其中就包含着学习细致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和路径;而单元习作则是学写观察日记,运用的就是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的方法。对于这样的读写结合很紧密的单元,教师需要从整体上安排读写进阶式学习与训练。一是教师通过单元导语,明确细致观察、连续观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和关键。二是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选择典范语段,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细致(连续)观察了什么,采用什么方式把观察结果表达出来的;从典范语段中提炼观察与表达的方法,安排仿写练笔,让学生迁移运用学习的方法。三是教师在习作训练课上,引导学生回顾精读课文中的典范表达,确定自己的观察对象,运用观察方法积累表达素材,搭建表达支架,完成习作。四是教师组织学生对习作开展自主评价、交流活动,重点评价有没有运用适宜的观察方法,在表达观察结果时,有没有做到写清楚。
阅读活动主要以输入为主,学生进入习作过程中,才真正以表达进行输出。教师应重视设计单元习作的重点板块,让习作教学落地生根。这种重点板块一般将习作课堂分为“教、学、用”三部分,体现习作教学的进阶过程。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的操作要领:在细致观察(以静态为主)中,追求看清楚具体内容,找到适宜的观察顺序,从中发现平时看不到的细小之处,一边看一边用语言描述看到的是什么;在连续观察(以动态为主)中,追求看清楚过程,适合以时间或事情发展的顺序表达观察结果,观察时可以采取定格的方式细致看某个动作、神态,看完了一个再看下一个,一边看一边记录观察的结果。其次,学生要主动运用教师指导的观察方法,选择好自己喜欢的对象,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认真开展观察活动,以适宜的表格记录观察所得,也可以借助手机等工具记录观察结果,这一学习过程,集中在单元习作知识、方法的选择上,为进入单元习作做好充分准备。再次,学生用上自己的观察所得,完成观察日记的撰写任务,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在观察中的独特发现、感受,避免人云亦云。
在单元习作训练中,尽管有课文范例和教师指导,但是学生进入习作表达时,还是觉得无从下笔,原因在于课文的表达形式,并不是学生通过阅读就能一下子掌握的,教师还需要搭建学习支架,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单元习作任务。这种习作学习支架,同样需要从单元整体上进行安排。首先,教师可以设计预学单,为学生搭建预习支架,让学生先写一篇观察日记,并对照单元习作要求,评价观察日记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单元习作需要努力的方向。其次,教师为学生搭建巩固表达方法的支架,引导学生在典范语段学习中提炼表达方法,注意在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中,学习用耳朵听、用心想以及用手摸、用舌头尝等方法进行观察,开展练笔活动,巩固所学的表达方法。再次,教师为学生搭建迁移运用的支架,让学生对照习作评价标准,对自己所写的观察日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然后运用自己掌握的观察方法,重新进行观察,获得新的观察结果,并将观察结果运用到观察日记中。这样的观察日记,既能体现学生运用的观察方法,又能呈现学生的观察结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单元整体,设计进阶式的习作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每个单元习作训练中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