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看上去是用时最多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教师如果随心所欲、不加节制地“主导”课堂,学生从中所得就很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优化教学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实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异,围绕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在导入环节开门见山地阐述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文本内容。
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不懂就要问》,这是统编教材中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已经会背先生指定背诵的内容,却不懂是什么意思,大胆向先生请教的事情。教学这样的课文,许多教师喜欢从课前提示导入,讲述略读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未必懂得了略读课的阅读方法。有位教师的课前导入语是这样的:“在阅读学习中,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直接向老师提问对不对?你觉得怎样做效果会更好一些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课文《不懂就要问》中获得一定的启发。”这样的导入很简练,直接指向遇到不懂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的方法学习。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问题容易停留在浅层次上,教师需要通过简练追问,让学生明白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的方向,促使学生找到深入学习的切入点,让精彩生成持续出现。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学生回答“通过细致与连续观察,作者掌握了爬山虎的脚的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时,谈到了爬山虎的脚长出来的位置、刚长出来的样子、触墙后的变化等,似乎正是文本中描写的内容,但又属于浅层次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追问:“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情况,光说它的位置行不行?在爬山虎的脚触墙的变化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够巴住墙壁吗?”这样的追问,促使学生意识到,观察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情况,像一般植物那样光看位置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细致观察发现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方向。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爬山虎细丝状的嫩脚在触墙后,细丝的前端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个小圆片实际上是爬山虎的脚的细丝中含有一种酸性物质,具有黏性,能够黏在墙壁上。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秘密,学生通过深入梳理与探究才了解的。
新课标提倡“教学评”一体化,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嵌入评价活动,通过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简练评价是指教师的评价具有针对性强、一针见血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够不断催生学生的认知发展。
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对“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句中“浸”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浸”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很浓郁,把周围的人家都包裹在香气里了。教师对这一说法的评价是:“你的理解突出了桂花香气很浓郁的特点,但没有注意到‘浸’字是三点水旁。”这样的评价,打开了学生的认知之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浸”字还体现出桂花的香气渗透进了“我”和母亲的心中,成了美好回忆的源泉。
阅读活动的最后环节必然是学习总结,也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完这篇课文的收获。在谈学习收获时,教师不可用套话的方式说一些重复性内容,而需要以简练的语言,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进入总结阶段谈学习收获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第一快诗’,对此你有什么最直接的感受?”这就要求学生在总结时,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达。有的学生说,诗中的“快”是通过密集呈现诗人回归故里一路上经过的地名实现的;有的学生补充说,那些地名是在杜甫的想象中一闪而过的;还有的学生认为,杜甫诗中快的表达没有在现实中发生,主要是用来体现最快乐的心情,所以不是快慢的“快”,而是快乐的“快”。这些总结中就能够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上追求简练,重视在不同阅读活动中,引入简练表达的评价机制,使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明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