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要构建“情智交融”的课堂教学。“情”既指向情绪和情感等心理状态,又指向情操如亲情、友情、爱国情、民族情等;“智”既指向观察、记忆、想象、分析、判断、思维、应变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指向智慧思维和理性创造。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玲玲的画》为例,探讨“情智交融”阅读教学实践路径,促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发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培养他们成为“有情感的人”,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融入真实的学习情境,走进课堂阅读之旅,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玲玲的画》是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的主题介绍了曹冲、玲玲、露西、王二小等人物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感受儿童的情感世界,体悟童趣、童真。上课伊始,教师可以播放《世界真美好》的音乐,创设真实的情境:“同学们,红领巾广播台‘童年故事会’征稿了,本期的主题是‘走进名人的童年故事’,欢迎大家积极投稿。”这样的情境为激活学生学习的“情智”打下了基础。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儿童的世界里,每天都会发生精彩纷呈的故事。我们用心阅读这些故事,一定会发现很多情感丰富的智慧少年。昨天,我们在‘童年故事会’里认识了《三国志》中的七岁少年——曹冲,他年纪尚小却聪慧过人,今天有一个小姑娘也一样爱动脑筋,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了失败的劣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玲玲的画》,学习生字词。教师适时给予学生指导,渗透一些汉字文化,激活学生学习的“情智”。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着眼学生智慧、智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敢于质疑、批判文本内容,让他们在完成一个个主题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读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生成自己的情智。
教学《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教师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画好作品后,高兴、满意;弄脏作品后,着急、伤心;把作品画得更漂亮后,满意、喜悦”,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三幅插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配的三幅插图进行排序。学生不仅读通了课文,还记住了故事发展的顺序。学生给插图排序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再次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玲玲心情变化的词语“得意、伤心、满意”。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用“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述这个故事:“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收拾画笔的时候,她不小心把画弄脏了,伤心地哭了起来。后来,她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满意地笑了。”通过讲述故事,学生找到了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理清了玲玲从“得意”到“伤心地哭”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完成了单元主题任务“能借助图片复述课文的大致意思”。
语文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玲玲的画》的情节看似简单,但是,二年级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顾生活中有没有发生令自己“得意”的事情,体验“得意”的情感,朗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玲玲为自己的作品而感到“得意”的心情,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揣摩课文中玲玲“得意”的语气。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生活经验,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联系学过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情智。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中,学生学习课文,尝试看图复述课文内容。到了二年级,学生复述课文的要求更高了。教材的编者只给出相应的词语,让学生尝试讲述课文中的故事,这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指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把故事讲出来。《玲玲的画》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词句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出示以下提示语,让学生填空,讲故事:“玲玲( )自己画的一幅画,这时,爸爸叫玲玲( ),玲玲起身收拾( )时,一不小心( ),她( ),在( )的启发下,她( ),不仅巧妙地掩盖了画上的污渍,还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看起来更好了,玲玲( )。”在此基础上,教师把提示语去掉,只出示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根据这几个关键词语讲故事,学生很顺利地把故事讲出来了。
阅读教学要想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从性格、行为、心理等角度去理解文本的内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展示他们的情智。
《玲玲的画》一课理解的难点是爸爸说的那句话,看似平淡如水却富含哲理,爸爸是在通过这些朴实的话语告诉玲玲做人做事的道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没有说教,却富有启发性,玲玲深受启发,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一幅画的命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玲玲的画》中的“坏事”和“好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课文类似的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句话的意思。生活就像“玲玲的画”,我们要向玲玲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旧的、坏的变成美的、好的。
总之,课堂是学生情智发展的重要场所。构建“情智交融”的语文教学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学观念与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全过程,敢于质疑、批判,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