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该诗创作于1935年,正值万里长征即将结束之际。诗人回顾长征历程中的艰难困苦,心潮澎湃,写了这首诗。《七律·长征》是描写革命岁月的代表作,如何利用这首诗中的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精神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七律·长征》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红军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红军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作者用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用“等闲”二字将困难淡化,呼应“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七律·长征》的颔联承接“千山”,以点带面地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跨过乌蒙山”两幅长征图,这两句写的是红军征服群山。“逶迤”“磅礴”之崇山峻岭,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泥丸,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腾”和“走”的动态化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既是写山,也反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的颈联承接“万水”,诗人还是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呼。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畏,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在强大敌军的追击下,红军仅用几条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的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作者把寒冷的江水写得如此温暖,那是在战斗胜利后,诗人在江畔流露出的胜利的喜悦。红军在阴冷的天气下夺取泸定桥,泸定桥的铁索高悬在湍急的河面之上,寒光闪闪,让人想起大渡河战役的惨烈场面。诗歌中的“暖”与“寒”,对比强烈,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作者的感受,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勇无畏。
《七律·长征》的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强化了主题。红军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翻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是,红军已经到达长征的目的地,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喜笑颜开。“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是胜利在望的喜悦。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的是帮助学生从语言知识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语言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个窗口窥探世界的广袤,包括价值观、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等。小学是学生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对客观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正是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教师给学生提供什么颜料,学生就会画出什么颜色的花朵。教师需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红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学生打牢思想基础,促进学生内化爱国、爱家等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当下,部分学者认为革命文化类的文本很难开展教学活动,因为革命时代与如今的时代有很大的距离。小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对硝烟、战火缺少直观的感受,很难理解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品质。
不同阶段的小学生也存在学习差异,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梳理课文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首先,教师需要认真梳理课文内容。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类文本主要覆盖四个领域:国家、政党、榜样、民族精神。在小学中段、高段语文教材中,编者设置了“阅读链接”板块,力求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分析文本内容。此外,编者在“日积月累”板块增加了很多革命人物的名言警句。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中,除《七律·长征》外,还有《狼牙山五壮士》等同类型的作品;下册的教材中有《金色的鱼钩》等文本。由此可见,随着学生年段的增高,编者在教材中安排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复杂,涉及革命理想、信念。教师需要把握文本内容的主题,找到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在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类的作品往往是以单篇的形式出现的,教学活动围绕向榜样学习展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学习榜样的精神品质,了解榜样的精神品质的形成原因。在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类的作品往往是以单元为单位编排的,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考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内涵。
教学《七律·长征》,教师需要以单元为依托,以任务群为支架,解读单元目标,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比如,教师明确本课的教学主题“理想与信念”,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了解长征的背景信息,从不同角度分析长征的起因,感受红军战士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崇高品德;了解长征途中的人物故事,树立克服困难、互相爱护的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精心设置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文本学习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思考在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的责任和使命。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内化所学知识,达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七律·长征》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精神,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努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世界(小学版)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