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语文教学路径

2024-12-10 00:00:00金玲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12期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语文教学实践,抓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特点,重视从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独立判断,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在合作探究中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编者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将提问策略作为特殊单元安排在教材中,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并就提出的问题展开合作与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真正解决相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紧张运用状态,从开始质疑到最后解决问题,学生经历分析、综合、判断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宿新市徐公店》,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提出各自的疑问,如“儿童为什么要追黄蝶”“怎样才能追上黄蝶又不损坏庄稼”“追黄蝶的最好方法有哪些”,这些问题是从具体诗句出发的,又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合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先是自主对上述问题提出看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形成小组成员共同的观点,最后推荐一名优秀代表展示本组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黄蝴蝶在金色的菜花上,快活自由地飞舞,享受美好的春光;儿童追黄蝶是想像黄蝶一样,所以儿童追黄蝶不是为了捕黄蝶,而是与黄蝶一起玩耍;追黄蝶的最好方法,就是用镜头抓拍,或者用画笔捕捉最美的画面。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对诗句表达的意境有了新的独特理解,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在迁移拓展中培养思维能力

拓展迁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习的表达方法,需要通过表达实践才能得以内化。这就需uyUgKLlVR14hksMvDgNboxf8Qlx0ct6bCWmbzCfpKeQ=要教师拓展阅读情境,让学生进入相类似的情境,迁移运用学习的表达方法,巩固所学的表达方法,锻炼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荷花》,学生很喜欢第2自然段描写荷花开放的三种姿势,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研读这一表达,从中提炼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即用排比句描写荷花开放的样子。教师让学生仿照作者用三个“有的……”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有的学生就会仅仅把花的名字换一下,照搬作者的写作方式,难以达到训练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仿写前思考:作者写的是荷花开放的哪三种姿态?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样的三种姿态?学生抓住开了两三片、全开了和花骨朵儿,认识到这是荷花开放中最有特点的姿态,也是很美的姿态;然后再想清楚自己喜欢的花开放时,自己最喜欢的是哪种姿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最能体现花开放的美。有了上述思考,学生再进行仿写,就能够写出有多种变化的花开放的姿势,比如,在学生写的排比句中,有的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写,有的学生按照观察的顺序写,还有的学生按照喜欢的程度写,充分体现出不同思维支持下,学生表达能力有不同的发展结果。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除了动手、动口,更需要动脑筋,也就是思维活动的跟进,这说明思维活动与语文实践活动是相伴相生的。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草原》,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文本中描写草原美景的语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有的学生心里升起疑惑:“一碧千里”表示草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都能够看得清楚,再来一句“并不茫茫”就显得多余了。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不茫茫”在课文中是不是多余的表达。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表达是多余的,理由是从“一碧千里”的含义进行分析,应该接着说的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表达是必要的,理由是《敕勒歌》中有“天苍苍,野茫茫”的表达,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固有印象,作者此刻看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想到的正是《敕勒歌》中的表达,所以加上了“并不茫茫”,有强调的意味。这样的思辨性阅读,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把培养思维能力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与思维能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