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育中,“学思融通”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正逐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入“学思融通”的理念,深入探讨“学思融通”课堂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的深度发展,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将学生引入一个充满趣味与想象的学习空间。这些情境或源于生活,或基于文本,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布置了一项前置任务,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与家人一同漫步于社区或公园的小道上,留意观察秋季落叶的景象,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所见所感。这一任务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也为后续的课堂学习积累了直观的生活经验。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精心挑选的秋季落叶铺满小径的照片和视频,学生被这一温馨而又略带神秘感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教师适时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想到了什么?有没有觉得自己仿佛也走在了这样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小路上?”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兴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尝试将课文中的文字转化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阅读课文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有的学生认为“金色巴掌”是指梧桐树叶,有的学生由“金色巴掌”联想到银杏叶,还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了独特的解读。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小观察员”实践活动,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校园内落叶小径的照片,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说这些落叶像‘金色巴掌’,这样的比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像作者一样,仔细观察照片中的细节,如落叶的形状、颜色、排列方式等,尝试用文字描述出来。
情境导学作为“学思融通”课堂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通过构建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连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实现了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为学习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思维与情感基础。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是理解的钥匙。在“学思融通”课堂中,问题引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巧妙地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挖掘其内在含义。这些问题如同一个个路标,指引着学生思考的方向,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问题引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能够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赵州桥的精美图片,随后提出了第一个基础性问题: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这个问题旨在唤起学生对赵州桥的探究兴趣,大多数学生凭借预习或生活常识能迅速答出“赵州桥”。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赵州桥的奥秘。首先是结构之问:赵州桥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它的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仔细研读课文中关于赵州桥结构描写的部分,理解其独特之处。其次是历史之问:赵州桥是在什么年代建造的?它经历了哪些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或结合课文背景信息,了解赵州桥的历史。再次是文化之问:赵州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还承载着怎样的文化意义?为什么会被视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赵州桥,思考其在文化、艺术乃至科技领域的贡献与影响。最后是创新之问:如果让你来设计一座现代的桥梁,你会从赵州桥身上借鉴哪些优点或特色?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针对每个问题,教师都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积极寻找答案,分享各自的见解。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问题引领策略的实施,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互动探讨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一教学策略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互动探讨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其沟通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在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伙伴。
以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学生被潮水轰鸣的音效所吸引,仿佛置身于潮起潮落的壮观场景中。教师提出几个预设问题,如“你想象中的大潮是什么样的?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形容大潮的壮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如找出文中描绘大潮的关键词句、分析作者的观察角度与情感表达等。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积极讨论,记录各自的见解与疑惑。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与意境,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将课文中的场景生动地再现出来。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互动探讨作为“学思融通”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远意义在于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体系。同时,互动探讨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激发了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学思融通”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的深度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