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奶奶回家那天,恰逢大雪节气。这是琴无意瞥见挂历上的提示才发现的。
琴的老家是南方一座潮湿而温暖的小城,即使是隆冬时节也鲜少见雪,只有凛冽的风会割划皮肤,留下细小到几乎看不见的伤口。琴小心地搀扶着奶奶,朔风中那只布满褶皱的手粗糙却又温热,像是被加热过的核桃。琴拉开车门,帮助奶奶艰难地抬起脚步探进车后座。突如其来的冰凉让琴打了个哆嗦。她摸了摸后颈,竟是雪。细碎的雪屑猝不及防地落下来,奶奶怔怔地看着车窗外,像是对琴说,又像是喃喃自语:“瑞雪兆丰年。”
闹钟尖锐的轰鸣撕破了琴的梦境。她条件反射般地从床上跳起,套上高领毛衣和羽绒服。匆匆洗漱完,琴抓起餐桌上的包子便朝门口走去,还不忘回头说:“奶奶再见!”她拉开门,准备出发。“等一下!”奶奶颤巍巍地迈着小碎步赶上,往琴的手里塞了一个保温饭盒,“今天冬至,带去分给同学吃。”
奶奶的眼睛里闪着细微的光芒,像是期许。琴拎着沉甸甸的饭盒,有些好笑。她就读的是国际高中,同学大多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对中国的节日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传统节气了。不过既然是奶奶的一份心意,带去就是了。琴把衣服拉链拉到顶,向奶奶挥手告别。
对于琴的外国同学而言,十二月有个很重要的节日,虽然还有几天才到,但他们已经热热闹闹地张罗起来了:礼堂里,花花绿绿的彩灯与各种小礼盒缀满了装饰树,由鲜艳的亮片串成的彩灯使它闪闪发光;还有随处可见的精致小铃铛,各种花体的英文祝福贴纸……
琴在下课时小心地掀起饭盒盖,凑近窥视。蒙蒙的水汽覆在眼镜片上,视野模糊一片。她摘下眼镜仔细打量,勉强能认出那是冬至圆。一个个胖乎乎的圆子,勾起了她美好的童年回忆。
上小学之前,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琴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每年冬至,挟带着糯米气息的烟雾便会袅袅地从村庄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升起。在老家的小小灶台前,奶奶略显臃肿的身影前前后后地忙碌着。琴小时候特别黏人,缠着要帮奶奶做冬至圆。糯米粉掺水,揉捏成球,压扁后裹上精心熬制的豆沙,收口搓圆,就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冬至圆。糯米的手感特别好,琴喜欢把原本浑圆的冬至圆捏成各种奇形怪状,还不忘给它们取名。“几岁就要吃几个哦。”奶奶的笑容隐藏在灶台散出的蒸汽后,看不真切。而年幼的她信以为真,等不及上桌,就拼命地塞下一个又一个圆子,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只是现在不一样啦!被上课铃声拉回现实,琴匆匆合上饭盒盖,把它塞回抽屉里。她猜测着外国同学看到冬至圆的反应,是热情地表达赞叹,还是礼貌地婉拒?吃惯牛排、面包的胃适应得了东方的糯叽叽吗?她无奈地笑。
在又一个课间到来时,琴先去教师办公室交班级作业本,顺便去了一趟洗手间。在洗手时,琴感到后颈忽地冒起热气,回头一看,正撞上安碧色的瞳。安是琴的同桌,也是她在这个班里最好的朋友。只是一向大大咧咧的安今天有些腼腆,嘴角略弯起的弧度带着几分欲言又止的意味。琴转过身来问她:“你有什么心事吗?”安却摇摇头,拉起她的手往教室跑去。
安的手和奶奶一样温热,不同的是,她的手很光滑,像是未经雕琢的璞玉。回到座位上,赫然映入琴眼帘的是一张宣纸和一个饭盒。“冬至快乐!”她一眼就认出了安笨拙的毛笔字,笔画歪斜的背后,是肉眼可见的心意。“我听说,中国人在冬至要吃饺子。”看到琴把目光转向饭盒,安非常自豪地打开了它,“快尝,快尝!”
安拿起搪瓷小勺,从饭盒里盛起一个丰满的水饺:“其实我不知道冬至要吃什么,专门上网查的,感动吧?”琴冲着晶莹的胖饺子轻轻吹气,然后小心地咬了一口,熟悉的味道唤起了她的记忆:是幼时最爱吃的芹菜水饺。饺子皮柔中带韧,而内馅饱满丰润,清爽的芹菜粒渗在肥瘦相间的肉馅中,鲜香绽放在舌齿间。她久久地回味着这熟稔的滋味,仿佛看到老家的小木桌上,青花瓷碗中盛得满满当当的水饺。奶奶特别宠她,每次都会用各种食材搭配,包出全家福饺子,让她猜是哪些馅做的……蒸腾的水汽中,眼前再次模糊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眼睛起了雾。
安推了推她:“怎么,不好吃吗?”琴从怔怔的状态中反应过来,连连摇头。她也顾不上解释,从抽屉里拿出饭盒,一边打开一边说:“请你吃冬至圆。”只是排列整齐的冬至圆缺了两个。见安脸上泛起淡淡的红,琴扑哧一声笑:“你老实交代,是不是偷吃了一个?”安坦率地承认了:“我看你刚才下课偷偷摸摸地吃,也想尝一下,还挺好吃的。”琴笑了。
“琴,我可以尝一个丸子吗?”怯生生的声音从琴背后传来。琴转头,讶异地发现身旁围了好几个同学,他们的眼睛发着光,齐刷刷地盯着她手上的饭盒。琴哭笑不得:“你们吃吧,小心点别噎着,其实这不是丸子,是冬至圆……”他们已顾不上说话,嘴里塞着圆子,只有手还闲着,不忘比上一个大拇指。
奶奶让带来的冬至圆,刚好一人一个分完了。豆沙缠绵的余味荡漾,奶奶还是那么细心,熬豆沙时会先把红豆去皮。豆沙的口感与糯米圆子相得益彰,夹带的黑芝麻又增添了几分香味,是记忆中的味道。但奶奶在这座城市里过得并不舒心,她私下向琴抱怨,没有街坊可以一同聊天,没有鸡鸭可以侍弄。唯一能让奶奶有机会忙碌的便是节日了,不论是制作应节的食物还是其他什么,都能让她开心起来。琴看着奶奶在屋里屋外乐此不疲地张罗着,也只有这个时候,她才真正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鲜活——不只是日历上的红色标注,那是烙在骨子里的文化印记,是华夏儿女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流淌在血脉中,生生不息。
只是,这份传承在如今似乎有所减弱,隐没在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潮流之下。如果不是奶奶的到来,琴的家里平时也不怎么注重传统节日。在老家,这个时节应是开始准备过年了。宰猪杀鸡、打扫庭院、购置年货……没有太多绚烂的装饰,不过是满满当当的年货与一尘不染的老屋。糯米年糕提前浸在瓦缸里,猪肉被撒上盐,放在专门的容器里腌制。她喜欢那种气味——淡淡的糯香夹着咸滋滋的肉味,还有辛辣的葱蒜香。对联纸已备好,灶王爷敬上,一切在欢喜中等待年的莅临。
琴的思绪跃动如弦。她已经想好,在除夕的前几天要带上奶奶的红纸——她要和同学们一起剪窗花。
琴转头看向窗外,雪纷纷扬扬地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