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情绪的阀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如果真有这样一个阀门,那情绪就是水流,当我们把阀门拧紧时,水流看似停了,但它或许堵在了水管的另一头,最终如洪水倾泻。这就是你说的情况了——欢喜时情绪昂扬,低落时独自忧郁。
“拧紧”或许不是一个好办法。松弛有度,才能维持情绪水流的稳定。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生活总能让我们感受过山车般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在青春期会尤其显著和充满挑战性。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青春期是我们渴望独立的阶段。人们总说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其实反叛父母、老师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真正渴望的是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希望每个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而不是顺从他人想法的。
青春期常有这样两个情境。长假开始了,你暗下决心,这个假期一定要自主学习,不能再把作业拖到最后两天,敷衍了事。但是,你也不想把自己逼迫得太紧,就制订了一个周密的学习计划,等假期过半后开始有节奏地学习。正当你为这个计划沾沾自喜时,妈妈开始催写作业了:“现在还不开始写,还来得及吗?”“你哪次不是拖到最后赶作业?”……你听到这一切,叛逆心噌一下就起来了:“假期才开始两天,我已经计划好的事情,被你全打乱了,这作业我不写了!”
原本斗志昂扬的你,被家长一催促,学习的兴致破坏了。这个就叫“被动废”:如果给足自主的空间,你可有动力去做了,而一旦被强迫去做,你陷入了“被动”,那就“废”了。
另一个情境你现在可能还观察不到,等你年纪再大点,回过头重读自己的日记、作文,你会发现在青春期的文字里,“我”出现的频率可太高了:“我希望……”“我想要……”“我认为……”你很少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讲述一个更复杂、完整的故事。你实在太想表达自己了,你想通过独立的讲述来体验属于“我”的掌控力。
其次,你很渴望尽快体验到“成年人”的生活,甚至有些急不可耐。
我在中学时,最喜爱的作家是米兰·昆德拉和村上春树,他们的书里有很多关于爱情、忠诚、背叛甚至性爱的描写,那些男男女女的故事让我充满好奇和向往。那是属于“成年人”的世界,是我还未曾到达但将会去的地方。我急切地想要去,却又无法一步登天,于是我沉迷于阅读这类小说,我想提前体验“成年人”的生活。
这种心灵走在身体前面的状态,有时候能让人斗志昂扬,好像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对生活负责了;有时候却又让人无比沮丧,觉得自己完全不行,还得依赖父母的保护。
所以,让自己的情绪阀门松紧适度,其实就是调节这两个愿望——独立的愿望和急于长大的愿望。
调节独立的愿望,你可以允许自己不那么快实现“完全独立”。事实上,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独立”。有一位心理学家叫温尼科特,他讲述人的终生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绝对依赖——相对依赖——相对独立。
婴儿时期,我们绝对地依赖母亲。当我们进入学校,我们相对依赖父母的供养。而当我们在经济上独立自主,成为一个成年人之后,并不是你以为的“我完全自由了”——没有这样的时刻。每一个成年人都或多或少地依赖着他人,我们加入一个组织、认同某种价值观、奉献于某项事业,我们需要不断与他人协作。
所以,当你尝试表达“我认为”的时候,记得在说完“我”之后,加一个“你”。比如,手舞足蹈和朋友分享一段绝妙的经历后,记得留下一个问题:“你怎么想?”如果朋友和你的想法、感受不一样,这可能会扫兴,但不代表你的绝妙体验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个世界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的体验都十分重要。
调节急于长大的愿望,意味着你愿意承认自己还没完全长大的事实。我还不会,我还不知道,我还需要学习……这些都是正常且现实的。
这可能会打击你的自尊心,让你感到受挫和自卑:“是不是我不好?”“是不是我很糟糕?”……如果参照成年人的生活(其实可能是你脑中理想化的成年人生活),自己现在的样子也太差劲了。你能做的是在“不好”的体验里,尝试加入更多新的“变化”。记住,你不需要明天就成为成年人,慢慢长大的感受也值得体验。
所谓调节情绪的阀门,其实就是调节自我期待的阀门,让自己不期待太少,也不期待太多,拥抱那个一天天慢慢长大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