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微短剧这一新兴视频内容形式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连接文化与旅游的关键桥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更是为其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网感:文旅微短剧的内容流量
在这个注意力为王的时代,网感对文旅微短剧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或者视觉冲击,而是深深扎根于内容之中,是与年轻观众建立情感共鸣的关键桥梁。
《我为西风狂》这部剧定位女频,巧妙融合“职斗+爱情”“奇幻+文旅”元素,讲述文旅女主播逆袭的热血故事。它将多元文化、迷人景观与跌宕剧情相互交织,构建出情感共鸣的内容宇宙。
在故事创作上,以“文旅主播”这个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互联网人设展开,精心构思充满反转与爽点的逆袭情节。女主角许西璟为追逐梦想披荆斩棘,与奇幻元素不期而遇。工作中,她与冒牌记者莫北辰从误会开始,在旅途中经历生死轮回的跌宕起伏后,爱意悄然滋生。
剧中的奇幻色彩、腹黑职斗、甜宠爱情,都是网感的绝佳体现。角色设定上,我们摒弃脸谱化,让角色贴近现实,在短时间内让观众感受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这些角色不仅具有时代特征,更与生活紧密相连,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巧妙展现互联网思维下的文旅百态。
当然,创作过程面临如何平衡剧情吸引力与文化真实性的难题。一方面,奇幻情节、快节奏叙事等网感元素能迅速抓住观众眼球,但过度依赖可能削弱文化内涵。所以,在剧情设计中,创作团队精心挑选与地域文化紧密相关的奇幻元素。比如,在展现历史古迹,运用特效还原神秘氛围的同时,严格遵循历史文献描述,确保内容准确性。
剧情:文旅场景与故事自然交织
该剧深入挖掘西部文化旅游胜地的宝藏特色,实地取景拍摄。从广袤无垠的丝绸之路,到祁连山脚下的戈壁风光;从气势磅礴的千年汉长城,到蕴含敦煌文化的圣容寺;从奇特的骊靬古城,到充满现代科技感的火星1号基地……这些都成为镜头中的绝美风景。观众在享受听觉盛宴的同时, 通过角色对话、场景布置,能更深入地了解取景地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
而且,该剧特别注重故事的紧凑性与连贯性,每一集都精心设计爽点和转折点,让观众根本停不下来。比如,在某一集中,女主播在直播古老遗迹时突然遭遇意外,情节瞬间紧张,随后又巧妙化解,这种设计大大增强观看体验。
为了让观众与故事产生情感共鸣,主创团队全力塑造互联网下的百态人设。主角的成长历程不仅是现实的映射,更是对当地文化从陌生到热爱的转变之旅。通过主角的视角,观众能看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同时,该剧还设置不同年龄段及职业背景的配角,他们各自有着与文化传承相关的故事和情感纠葛。
创新:影视叙述与传播的新路径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西部文化旅游胜地充满神秘吸引力。通过故事呈现,观众可以跟随主角脚步,深入领略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满足观众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望。与传统拍摄方式不同,该剧借鉴网剧中流行的拍摄手法,如快节奏剪辑、独特的镜头视角、特效运用等,增强微短剧的视觉冲击力。以西部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如沙漠、山脉、长城等为背景,为故事增添宏大的视觉效果和神秘氛围。
为了给文旅剧增加流量,此剧的演员不仅颜值高,符合年轻人的网剧审美,还吸纳当地自带流量的达人担任角色。同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我为西风狂》在前期宣传推广中开展一系列互动活动。在短剧播出前,团队发布幕后制作花絮和演员采访视频,引发区域观众的热烈讨论。
同时,我们结合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准备在上线期间做互动传播。比如,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创建相关话题标签,统计阅读量、讨论量和参与人数。如果一个话题阅读量超百万,讨论量达数万条,可以反映出该短剧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实现内容的扩散和下沉。同时,分析话题参与者的地域分布和身份特征,如果能吸引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用户参与讨论,尤其是文旅资源所在地的本地居民积极参与,那就意味着内容下沉到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2024年的国内旅游市场持续焕发生机,全民旅游出行与消费的热情不断高涨。秒针系统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高达81%的居民都表示在未来半年内有出游打算,其中外地游(涵盖国内出省游、出市游)的意愿更是达到78%,无论是外地游,还是本地游,居民的出游意愿都十分强烈。
文旅短剧通过故事化吸引游客符合当下文旅发展的多元化追求。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早已不局限于单纯的景点游览,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情绪价值与个性化体验。“获得情绪满足”已成为74%居民旅游的关键目的。尤其在18—35岁的年轻人群体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他们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满足自身情绪价值、兴趣爱好、新奇探索及社交需求的地方。文旅短剧正好可以通过生动的剧情,展现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引导年轻群体探索这些蕴含丰富情绪价值和个性化体验的地方。
文旅短剧差异化:西北风情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剧去旅行”推荐作品中,有展现美食的《我的归途有风》,以海岛为特色的《你的岛屿已抵达》《追梦人》,聚焦茶文化的 《恋恋茶园》,以非遗为主要元素的《一梦枕星河》,以及AI短剧 《三星堆之未来》 等,各具地域特色。而《我为西风狂》作为一部有差异化的作品,凸显西北旅游的独特韵味。甘肃金昌有2000年的长城横卧大地,雄浑壮阔;圣容寺庄严肃穆,连接敦煌文化;火星1号基地充满科幻色彩,独一无二。
与其他作品相比,《我为西风狂》有着别样的风情,它把镜头聚焦在西北大地上那广袤的拥有2000年长城,诉说岁月沧桑;聚焦在戈壁滩上的百里薰衣草花海营造爱情的浪漫空间,科技感十足的火星1号基地,展现地域特色。这些独具特色的西北标识,通过短剧形成记忆点。
创新与运营:有待破解
尽管文旅短剧发展迅猛,但也面临创新与运营的困境。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元,但文旅剧在内容创作上, 既要讲好故事,又要融合文旅元素,剧本创作难度高,导致出圈作品少,很容易陷入内容同质、主题跟风的俗套。比如,文旅剧网感有余、深度不足,微短剧与文旅的融合浮于表面,忽视地域风光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缺乏深度开发与创意融合。在拍摄过程中,只是简单叠加要素,大量植入景观画面,走马观花地拍摄美食、非遗、民俗等场景,作品无法打动人心,也无法让观众与旅游目的地建立情感连接,这些都是短剧创作者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制作成本方面,文旅剧高于传统短剧,外地拍摄成本更高且周期长,收益方面也不如传统短剧。不过,文旅短剧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越来越多地方开始接受新事物,在内容上接纳更多新形式。但如何进一步提升文旅短剧的质量和影响力,使其在文旅推广中发挥更大作用,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作为文旅赛道的新生事物,文旅微短剧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一新型文旅推广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形成更多“化学反应”,内容转化流量是核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目前文旅短剧大多市场性和商业属性较弱,但与头部平台合作仍有机遇。在剧本创作上, 深入挖掘文旅元素。平台运营方面,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用户喜好并给予流量扶持。还可根据平台反馈优化内容,拓展线下文旅体验,将剧中景点、产品与线下相结合,实现从内容到商业的转化,打造顺畅的产业链,成功实现商业变现。所以,推动微短剧和文旅行业深度融合,首先要提升文旅微短剧的内容品质。只有推出高质量、有吸引力的优质内容,在展现文旅项目和旅游目的地的同时,挖掘“好看的故事”,才能让文旅短剧不断出新。如果平台可以为文旅短剧开辟绿色通道, 给予更多曝光机会,除了在首页展示、设立文旅短剧专题,还可利用大数据算法,将短剧精准推送给对旅游、历史文化、科幻题材感兴趣的用户。通过这些独特的影视手法与平台扶持举措相结合,行业一定能创造更多优质内容,彰显文化价值,引领打卡的文旅短剧。
(作者陈笑鸥系甘肃广播电视总台主任编辑;作者潘云鹏系甘肃广播电视总台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苗权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