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古代天学的神秘面纱

2024-12-09 00:00冯彦瑜
光明少年 2024年12期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星海中,天学闪烁着神秘且神圣的光芒,深深烙印在世俗权力的变迁与社会生活的脉络里。这一门独特的学问是解读古代中国人政治、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密钥。天学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踏上这场智慧星空之旅,在古代与现代的交织与对话中揭开天学的神秘面纱。

天学与我们现代的天文学有什么区别?

江晓原:天文学学问在古代与现代都存在,只是服务对象不同。今天的天文学主要探索自然。但在中国古代,古代天文学的服务对象是星占学。我们不应将这两者混淆,星占学家将天文学当作工具使用,这并不会让他们成为天文学家,这是两个概念。

我将古代的星占活动称为天学,其主体是星占学,比如我们熟知的择良辰吉日便是星占学家需要负责的事情。同时天学始终服务于政治,只有皇家才能拥有为自己服务的星占学家,地方诸侯、官员、贵族若是私学天学或者有自己的星占学家则属于犯上。

天学在中国古代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江晓原:天学起初是皇权确立的必要条件,后期逐渐演化为皇权的象征。在古代,古人所谓的“天”与今天的“天”不同,他们的“天”是一种有意志、有情感、会赏善罚恶的存在,所以皇帝如果想建立皇权,就必须拥有与上天沟通的能力,学会从上天获取智慧。他们相信上天会对政治局面有所表示:如果政治腐败,上天就会呈现警告的天象;如果政治清明,海晏河清、风调雨顺便是上天的嘉许。

除此之外,天学还被应用于历书的编撰。古代每年都需要编写历书,此历书与我们今天的日历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历书中包含各种黄道吉日与宜忌内容,例如宜出行、忌动土等,这些注释也被称为历注。

历书上均盖有官印,由官方发行,普通民众需要花钱购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皇历,清朝时又被称为时宪书,由皇家天学机构颁行。唐末,民间开始有人偷偷编印历法,俗称小历。理论上编写小历是不被允许的。

什么是星占实践?星占学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起到哪些实际作用?

江晓原:星占实践是指通过观测天象变化预测人间祸福的占卜方式。例如,日食是上天发怒的警告,表达对统治者统治行为的不满。北魏政治家、战略家崔浩就曾依据火星的运行状况预言后秦将灭。此事件中出现的天象是“荧惑守心”,其中荧惑为火星,火星又被称为心宿的心,火星在心宿徘徊不去,这种天象在中国古代非常不吉利,程度仅次于日食。

星占学在古代中国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历法(也称为历书)中。中国古代的历法有100余种,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计算太阳、月亮及五大行星这7个天体在天上的位置,比如,可以据此精准推算出某年某月某日几时金星的位置。古人称这7个天体为七政,崔浩之所以在星占学中备受瞩目,正是因为他掌握了七政运行的规律。同时历法还用于编写皇历。总体来看,历法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例如,我们可以在汉简上看到汉代的图鉴,但上面的遗迹可能只有一两条;到了敦煌卷子中,内容会明显增多。

古代天学是如何进行中外交流的?

江晓原:在古代,大部分文明面临的天文学问题基本相同。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计算出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位置。然而,不同文明的天史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比如,古希腊人倾向于使用几何模型解答上述问题,我国古人喜欢数值叠加的方法。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天文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和解决策略。

古代中西方天文学家之间关于天学的交流虽然频繁,但与宇宙相关的问题往往会被搁置。这是因为在进行天文现象的分析工作时,不同的宇宙观并不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也并不一定需要建立在对宇宙的假设之上。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有助于解决天文学的基本问题,也避免了陷入各种不必要的争议。古人更愿意着眼具体问题,用更加实用的方式解决问题。

“天人感应”等哲学理念作为古代天学思想的体现,对现代环境保护有何启示?

江晓原:古人相信“天人感应”。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的存在,人间一旦发生伤天害理的事情,上天都会干预,并予以警告。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说“人在做,天在看”“天理难容”等话语,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古人的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延伸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我们生活中提倡环保的人会持有敬畏自然的哲学态度,这种态度也会直接引导他们做出爱护环境的行为。

从该角度看,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念与我们所说的敬畏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体的观念有所重合,只是我们与古人的思考路径不同,古人从政治角度出发,将哲学作为天学的基础,以巩固皇权,而我们则是从科学的路径出发,考虑自然与人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