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云端上演“速度与激情”

2024-12-09 00:00
光明少年 2024年12期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中国航展)11月12日在广东珠海举办,展示了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及创新突破。精彩的飞行表演和“大国重器”,让公众感受到了技术与美学的交融,也是国防科普教育的绝佳窗口,更证明了我们有能力捍卫领土主权。本届航展具体有何看点?又有哪些“硬货”迎来首秀?我们一起来盘点!

舰艇“明星”虎鲸号科技感拉满

无人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航器是未来海战的急先锋,它们的研制和装备受到军事大国的重视。“虎鲸”号无人作战舰艇全称JARI-USV-A,是中国船舶集团研发的一型高速隐身的500吨级的水面无人作战装备,艇长58米,续航能力超4000海里。它采用三体船体和柴电双模推进,造型科幻,可独立或伴随舰艇编队实施中远海作战,隐身设计使其科技感十足。

中俄三款隐身战机同台亮相

歼-35A、歼-20、苏-57,中俄三款隐身战机首次同台亮相是本届航展最大的亮点之一。歼-20是我国装备的第一款有人驾驶隐身战斗机,于2017年正式交付部队。歼-35A首次与大家见面,为中型隐身多用途战斗机,它的公开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同时装备两款隐身战机的国家。苏-57隐身战机是俄罗斯空天军装备的第一款隐身战机,首次亮相备受瞩目。

“南天门计划”走红,科幻走进现实

军事爱好者对“南天门计划”这一航空科幻构想并不陌生,其核心是构建一支由大型战略空天载机平台、空天战机、战术机甲构成的全球性综合战略防御体系。本届航展展出了“白帝”空天战斗机1比1还原的概念机,不仅速度碾压世界现有战机,还可由人工智能操控,具备全无人化作战能力。“寒光”通用垂直起降平台模型的双翼和尾部采用了镂空圆环结构——力场驱动装置,应用场景重点在未来的月球、火星等低重力环境。它们的亮相让航天迷看到了中国航天基于未来技术场景的思考和探索。

枪中“变形金刚”硬控观众

航展兵器馆轻武器展区,新型拐角射击系统引人注目。这款“拐弯枪”的枪头可以60度左右拐弯,设计理念源自科幻电影,采用先进的目标识别和弹道计算技术。在实战中,借助它可以在不暴露身体的情况下,对视野盲区里的敌人进行高效打击,提高作战的隐蔽性和安全性,将带来新的战术选择和作战方式。

“狼来了”!团队协作战力开挂

我国自主研制的“机器狼”在航展现场首次进行了动态展示。它们能团队协作,战力爆表,侦察探测“机器狼”负责收集目标信息;精确打击“机器狼”挂载步枪,是编队的重要打击力量;综合保障“机器狼”进行物资运送和弹药补充。这种智能无人集群的作战方式能有效解决在城市市区、山地高原等复杂场景中通信能力差、突击能力弱等问题,为特战分队和步兵分队提供集群式综合作战手段。

“陆地航母”能越野能飞天

在中国航展第二展区,中国企业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首次向媒体和专业观众进行展示。它分为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陆行体又被称作陆行“母舰”,具备较好的承载能力和越野能力,设计灵感源自“月球探索车”。飞行体支持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两种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陆地航母”可用于紧急医疗救援、短途越障救援、高速事故救援、高楼逃生舱等场景。

航天 / Spaceflight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80后”乘组回家啦!11月4日,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乘坐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他们的太空之旅圆满结束。

今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92天,期间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完成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和多次货物出舱任务,先后开展了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工作,为空间站长期稳定在轨运行进一步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同时,还在地面科研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

生态 / Ecology

多地出现海水倒灌,不寻常

“海水倒灌”一词频登热搜。它是指海水侵入原本由淡水“主宰”的河道,甚至渗透到内陆地区的现象。进入秋冬季以来,浙江宁波、广东深圳、广西北海、辽宁、河北、天津等地接连出现这不寻常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海水倒灌可能会影响地方的农业灌溉、居民饮水和生态环境,它的发生与多种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风暴潮是主要原因之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风暴潮预报室副主任刘秋兴介绍:“出现海水漫滩现象的地区,或正值天文大潮期,或受台风影响,出现了较高潮位。”鉴于大多数地方倒灌的海水隔了一段时间就自然退去了,并未带来损失或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现象。

科技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我国发射海洋盐度探测卫星

海洋探测开启新篇章!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填补了海洋动力卫星系列在海洋盐度探测能力上的空白。该卫星可满足海洋、减灾、农业、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此前,我国大多采用海洋科考船或漂流浮标的形式来获取一手海洋盐度数据,数据覆盖范围和观测连续性有限。本次发射的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可以全天时、全天候获取高精度全球海洋盐度信息,卫星每天可获取全球70%以上的海洋盐度数据,每3天可覆盖全球。卫星研制人员介绍:“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的精确程度,相当于能够准确测出1000克海水中到底含35.0克盐还是34.9克盐。”

好奇 / Curiosity

脑袋小、身体大,一种不协调的生物火了!

近日,一种脑袋小巧、身体庞大的海洋生物在网络走红,网友纷纷留言表达惊讶和好奇,调侃道:“这简直就是会动的煤气罐罐!”

这种生物到底是什么?为何拥有如此独特的体型?它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名为“海牛”的奇特生物,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颗相对于庞大身体而言显得异常小巧的脑袋。海牛身体圆润饱满,仿佛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水滴,而小巧的脑袋像是镶嵌在身体上的一颗珍珠。它并不是什么珍稀物种,不协调的体型与它的生存环境和进化历程有关。海牛原是陆地上的居民,在漫长的进化中,它被迫下海谋生,拥有了独特的体型和生存方式。

生活 / Life

运动能助眠?补觉睡多久?睡觉也有大学问

“睡前做运动,把自己累倒了就能睡个好觉。”你听说过这样的助眠方法吗?

众所周知,运动确实可以促进睡眠,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有人运动后会更兴奋,更难以入睡。容易失眠、有睡眠障碍的人睡前三四个小时内要避免跑步等激烈运动,以免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影响睡眠。

熬夜后补觉对身体恢复有一定帮助,但也要注意控制时长,时间过长会让本就混乱的生物钟变得更乱。

本栏目内容综合整理自光明网、新华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