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陶鹰鼎,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的陶器。我有着圆圆的双眼,一身腱子肉,粗壮的大腿,肌肉力量感十足,双翼向后贴着身子将之托起,尾巴作为鼎足起到支撑的作用。很多人都说我可爱,但这可能是因为照片角度的原因,若你有机会站到我面前,估计会被我的体量所震撼。
1957年,陕西省渭南市华县(今华州区)太平庄的农民殷思义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我,将我带回家装鸡饲料。我通体黝黑,体形硕大,整体看上去像一只呈蹲坐姿势的雄鹰。但我并不是一件单纯的雕塑,而是一件容器,顶部有巨大的空洞可用来盛放东西,两条腿和一条尾巴分别为容器的三足。
第二年,新成立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华县发现了著名的泉护村遗址,殷思义听闻此事,把我捐给了考古队以供研究。据殷思义的描述,考古队在我出土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墓葬,除了被殷思义捡到的我和我的兄弟小耳平底瓶外,还有陶釜、石铲、骨笄等23件器物。
仰韶文化中最特别的陶塑
你们可能不知道,在我出土后长达几十年,我一直以“美貌”闻名于世,大家对于我的身世与来源却知之甚少。
在20世纪50年代的发掘中,太平庄遗址只发现了我所在的M701这一座墓葬,当时没有其他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直到2003年相关考古报告的陆续出版,考古学家才对我的身世和我所处的时代有了更多的了解。
距今7000至4700年间,以陕西、河南为核心区域并辐射周边几乎所有省份的范围内,有一个被称为仰韶文化的考古学文化。根据时间的先后,仰韶文化被依次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后岗类型、大司空村类型与下王岗类型。
仰韶文化早期,社会基本平等,墓葬流行集体瓮棺葬,被埋在一起的人大概率有着血缘关系。仰韶文化晚期,其核心区出现了灵宝西坡,高陵杨官寨等大型中心聚落,开启了社会复杂化进程。同时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较大的墓葬中开始出现葬具以及更多精美的随葬品。
我所在的太平庄M701墓正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最晚段的代表之一,距今约5000余年。墓葬残长2米,宽60-80厘米,是20世纪仰韶文化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的墓葬。
我所在墓葬的主人头顶有骨笄,右臂有骨匕,右手边有石斧,脚下位置并排摆放着小口平底瓶,墓中的陶灶等精美的器物都说明她在当时地位显赫。而我被摆放在正对着主人的中心位置,说明我在当时的所有器物中也有着最为显赫的地位。
可以想象,主人在生前对我非常重视,即便去世后也不忘将我放在陪葬品的中间。我们相伴沉睡了5000余年,周边其他同时期的墓葬早就消失在历史之中,而我幸运地等来了殷思义和黄河考古队。
是鼎还是尊?
我一直以来被称为鸮鼎(陶鹰鼎),20世纪90年代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认为我的名字应该叫“黑光陶大鸮尊”。只是鸮尊比起陶鹰鼎气势略显不足,所以大家还是习惯亲切地称呼我为“陶鹰鼎”,似乎我作为鼎的功能从未被质疑过。
实际上,根据学者对庙底沟晚期各区域器物的研究,仰韶文化中鼎这种器物主要出现在河南中部以东地区,越接近山东大汶口文化地区越多,而以陕西为主的关中地区则几乎没有鼎。
我所在的泉护村一期遗存出土的器物中只有两个残的鼎腿,没有任何关于鼎的完整器。而且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和制作精细的器物多为壶、尊、罐等盛放器,鼎、釜等炊器因为注重实用功能,外观略显粗糙。但特别如我,我身为“鼎”,不仅胎土质地细腻,底部也没有火烧的痕迹,而且陕西本就不流行陶鼎,所以我未必是用来煮饭的实用型的鼎。
那我是不是尊呢?目前的资料也无法证实这一猜测,如今的科技虽已可以从早期的陶器中检测出酒的残留,但由于我出土年代已久,原始信息早就不存在。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我,可以去博物馆观察一下我背部的口沿部位,那里有明显的子母口设计,也就是说在千年前,我应该还有个盖子。目前已知的功能明确的早期酒器很少有盖子,像我这样硕大的造型也不适合用于倾倒。从这点来看,我也未必是酒器,而更可能是具有保温功能、盛放熟食的器物——这同后期青铜鼎的功能相似。
其实我的名字更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陶鹰鼎”三个字已太过深入人心,无论是鼎还是尊,都不妨碍你们继续称呼我为陶鹰鼎。但鼎和尊的区别还是希望大家有所了解,这是对数十年来孜孜不倦的考古工作者的尊重,也是对塑造我的古代工匠的尊重。
不负千年的等待
1959年,我应征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成为今天国家博物馆最资深的藏品之一。
1993年6月,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开馆。时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亲自挑选了七件文物送往瑞士展览,辅助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我是他最为看重的一件展品。这是我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国展览。因为在2002年我便被国务院公布为64件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成为国宝中的国宝。
我从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穿过千年的时光一路走来,直到今天,仍然在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占据显眼的位置,无疑是幸运的。一代又一代人在我面前走过,总会有人在我面前端详良久,对我说:“您好,我们又见面了”。
是的,我也很高兴见到你。
知识链接
仰韶文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是中国发现最早、分布范围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学文化,自发现伊始就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源头。
光明少年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