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残守缺

2024-12-09 00:00周维军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4年11期

闲读《老子》一书,喜欢其中的几则文字。“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使之得于善良。“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些都是讲圣人善于救人、救物。在圣人眼里,并没有废人、废物。读后,我虽若有所悟,但仍半通不通。

前几天,请人栽一盆菖蒲草。盆器是个新出炉的段泥水盂,我让他在底部打个孔以便漏水。他说,不行哦,没有破损的完整东西,怎么能破坏呢?不能祸害器物!有古玩店的人也曾对我说,完整的东西,不去破坏它,其实是一种操守。一件器物,哪怕只卖一块钱,也不能糟蹋。好比你是教师,这个孩子成绩可能怎么都上不来,但你不能说,我不管你了,你学不好了。你把你的工作做好就行。你教他,他即使不会,那是他的事儿;你放弃他,那就是你的事儿。

我学到了很多,也明白了《老子》中那几则文字的内涵。

看过一本书,是白明写的《片面之瓷》,书名我特别喜欢。里面介绍了各个时期的陶瓷残片,图文并茂。作者是瓷片收藏专家,在北京有残瓷博物馆。后来,我自己也陆续买了一些不值钱的瓷片摆弄,图个乐子,或者叫寄托。记得朋友说过,爱文玩,没钱的只能买新货、假货、破损货,因为便宜。俗话说,瓷器有毛,不值分毫,意思是瓷器残损了不值钱,然而这也不能绝对化。某些稀缺的老残片,也可以卖几千、几万甚至更多。不过,我搜集老物件不是为了等升值。

又想到“破损”与做人的关系。

有的人很有才华,但是恃才傲物。恃才傲物不是错,可因此口出狂言不尊重人就可能是错。如果动不动和人拍桌子吹胡子,后果或许就很严重。人的错误,就像一件器物的某种程度的残损或缺陷;如果知错就改,就好像残损的器物得到了修补,那么这个人还是可以继续做朋友,还是可以继续重用的。有人告诉我,他的用人之道就是用人之长,这就很得民心。而相反,有些人用人的时候专门挑剔员工毛病,每天都端着放大镜来找缺点,这就很让人反感。但不管怎么样,人无完人。你我他其实都可以说是在抱残守缺过人生。

在民间,有一种工艺叫“焗”,举凡百姓的铁锅、瓷壶、紫砂器具等,都可以焗一下再用。这样做,既省钱,又好看,也是一种很朴素的生活方式。孩子或者女人的玉佩坏了,玉镯子断裂了,还有一种叫“镶”的工艺可以挽救,就是把断裂的玉佩、玉镯子等物用金或银镶嵌起来。不管是“焗”还是“镶”,都不只是对待旧物、破损之物的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而很多物件,属于世间唯一,并不是机器大批量生产的,你销毁它,它就没了,特别是一些手工艺品。艺术家手工雕刻的留青竹笔筒,上有手工雕刻的文字、绘画,精美异常,如果开裂了,难道直接扔了?不可以的!

纪录片《我的诗篇》素描了打工诗人的真实生活,其中有个镜头:雪花飘舞的工地上,几个工人轮流用瓶盖喝酒,然后朗诵自己的诗篇,很感人。直接拿瓶喝,控制不了量,就用瓶盖吧,一人一瓶盖,很量化。这样的场景,朴素得让人掉泪。当然,讲究的人,比如《红楼梦》里的妙玉,那肯定是要选择酒、选择酒杯的,各种挑剔。

所以说,能够接受残缺的人,至少不挑剔,没有洁癖,不是完美主义者。当然,人各有志,我不是说有洁癖不好,不是说完美主义不好,我不讨论这个。我只说,残缺有残缺的好,我们要物尽其用,抱残守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