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自古以来吟咏屈原的诗人很多,有关屈原的诗篇更是不计其数。那么,屈原究竟有什么魔力,让这些文人骚客念念不忘呢?要想知道答案,我们还得从屈原这个人讲起。
懂屈原很难说是一件幸事。在年纪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他的名字,知道他的才华与怀才不遇,知道他一心救国最后却自沉汨罗江。可惜那时候年纪太小,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行为,疑惑为何他要选择那样的结局,而不是抗争到底。直到后来年纪渐长,阅历渐深,我才懂得了他的无奈和不屈。
屈原是楚国贵族,少有才名,后来受到楚怀王的重用。然而他意图变法图强的理想威胁到了楚国众多贵族的利益,于是遭到排挤与诋毁,几经放逐,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之后,万念俱灰,带着他的刚烈与不甘,带着对国家的爱与无奈,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给世人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怀想。
举世皆浊,对于清者不亚于是一种酷刑折磨。善良而正直的人有时候往往会活得更艰辛,当毕生所坚持的信仰被摧毁,当丑恶披上华丽的外衣粉墨登场,当放眼望去世上再无一人懂自己,又当如何呢?至此,我才知道,屈原的选择不是因为懦弱,反倒是一种彻底、一种决绝。
要如何释怀呢?曾经强盛的楚国日渐衰落,强敌环伺之下国家内部仍然争斗不休,自己的救国强国之策被束之高阁,朝廷之上小人当道,君王不再信任并重用自己,一切的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了。说起来,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怀才不遇吧。
或许是有太多相似的境遇,后代那些失意者总是想起他、说起他。
贾谊被贬长沙时作《吊屈原赋》,写下的其实也是他自己一生的恨与不甘。
“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 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这话是贾谊隔空说给屈原的,也是说给自己的: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鸾鸟凤凰躲避流窜啊,猫头鹰一类的鸟却在高空翱翔。宦官内臣尊贵显耀啊,用谗言奉承阿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无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却郁郁不得志。
鸾凤失意流窜,鸱枭得志翱翔,世间黑白颠倒,贤才能臣受到排挤贬谪。当贾谊远迁长沙,看着湘水延绵之时,不由想起了自沉汨罗江的屈原。那时,贾谊和屈原,两位素未谋面却又有着相似命运的才子,在相隔百年之久的时光中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对望。同样是少年得意,同样是因谗受逐,同样是空有才华和抱负而无从施展,只能看着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得志,而自己对着湘水风涛无言。
几百年后,唐朝有位落魄的诗人,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时也想起了屈原,他就是杜甫。他提笔写下了一首《祠南夕望》: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自从屈原沉江之后,人们来到湖南这个地方,都不禁嗟叹,有的为屈原,有的为自己。因为相似的命运,他们和屈原有了精神共鸣。杜甫正是如此。
少年时的杜甫,面对未来,怀揣无限希望。那时他的诗中有高阔之气,如诗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彼时的他大有一展抱负救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又岂能料到后来的颠沛潦倒呢?命运悲悯地看着这个年轻人,落笔无言。
后来,年老的杜甫在经历了应试不第、战乱流离之后,客居西南,在一个秋天,写下了被后世称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道出了他在风烛残年的无奈与落寞。此时,他已不复年少,而是一个年老多病行将就木的老人了。
当年的抱负在岁月更迭中被打碎,兼济天下的理念已成泡沫,要想独善其身尚且捉襟见肘……此时的他两鬓苍苍,皱纹爬满脸庞,漂泊客居在西南,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如秋天的落叶凋落。然而我知道,他的灵魂依然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的内心深处依然燃烧着烈火。
与杜甫一样,内心包孕着烈火的,还有陆游。1170年,陆游在赴任新职途中,经过楚国故都郢,触景生情,慷慨悲歌,以诗作致敬屈原,以诗作抒发炽热的爱国情怀,写下《哀郢二首》,其一如是写道: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忠而不用,信而多疑,能而受谗,生于南宋这一特殊时期的陆游与屈原也有着相似的命运。朝廷偏安一隅,而他因为主战,受到排挤打压,曾经跃马扬鞭征战沙场,最终却僵卧孤村任年华老去,铁马冰河也只能在梦中相见了。然而他始终记得曾经的志向,直到生命的最后,仍不忘收复失地的梦想,写下绝笔《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怕是等不到收复那一天了,但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来,到时候不要忘了告诉九泉之下的我啊。
在生与死的边界,陆游都在想些什么呢?他一定想起了屈原。楚国之于屈原,大宋之于陆游,何其相似!当他为楚国的灭亡感慨,为屈原的命运遗憾之时,是否也已经看到了南宋朝廷的结局呢?
与陆游同为南宋诗人的文天祥也有一首关于屈原的诗——《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年轻时,文天祥参加进士考试得了第一名。1271年,元朝建立,开始攻宋。四年之后,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皇帝下诏天下抗敌。文天祥于是变卖家产,组建军队抗元。1276年,文天祥受朝廷委派,去与元军讲和,结果被扣留,好不容易伺机逃脱后,又遭谣言缠身,被诬陷通敌。一心为国反被奸人诋毁、被世人误解,换谁都接受不了,于是文天祥在悲愤中写下这首诗,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志向。
几年后,文天祥因拒不投降元军而被害,兑现了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信条。这与屈原写在《离骚》中的那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何其相似。他们的生命为了理想而燃烧,终闪闪发光。
历史是冰冷的,当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身在其中的个人常常有心而无力,但是他们并不会因为无力回天就随波逐流,相反,即使知道最终的结局,即使受到阻挠与诋毁,仍然坚守本心。屈原如是,杜甫、陆游、文天祥亦如是。
正是因为有他们,冰冷的历史才有了温度;正因为这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中华民族才有了精神之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千年前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火炬,让后世千千万万仁人志士找到了前行的灯,前仆后继地撑起了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