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研究海洋环境在海砂开采作业过程中所受的影响,从汕尾海砂开采施工实际出发,选取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两大要素对其进行理论与试验研究。对海水盐度、营养类物质、输砂量、流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运用折射“V”形槽法判断海水盐度的变化趋势。结合F统计和P置信区间统计方法建立海域营养盐类分析数据。利用三维Fluence有限元分析工具给出影响流场要素的流速,并给出对应措施。研究表明:盐度与开采的海洋折射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营养盐类与流速密切相关,在春夏季进行开采作业对保持海洋地质环境的平衡最有利。
关键词:海砂开采;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地质环境
中图分类号:TD 807 " 文献标志码:A
海砂是重要的资源,我国领海广阔,近岸海砂聚集分布较广,各类成分海砂混杂,目前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等双碳理念的提出,我国已经走上了环保高效的资源使用之路。因此,在海砂开采工程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海砂资源,保护海洋环境非常重要。海砂伴随海水包覆着大量有害离子,可能使海洋中海砂的材性发生结构性改变,从而表征的性态直接或间接影响海洋环境。
1 海砂开采的海洋环境现状与问题
海砂开采是一项需要长期跟进的工程,其可以取代河砂,并作为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拌制。海砂组分与河砂基本相同[1]。日本在1938年开始使用海砂作为混凝土的原材料并进行混凝土制品拌制[2]。但是,从海水中抽离的海砂经过漫长的海洋作用,其宏观力学特性已经发生改变,对海洋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加上海砂的需求量剧增,价格逐年攀高,业内部分工程单位为降低成本或方便施工,擅自在近岸海域采挖海砂,并将其用于工程建设,直接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因此海洋环境存在较大的隐患,本文将汕尾09区和03区块海砂开采部分典型作业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进行研究。
2 海洋生态环境分析
开采海砂可能会破坏海底的生态环境,同时影响海水的盐度、pH、O2含量、营养盐等,日本曾经报道过开采海砂导致海底世界如同荒漠,由此引起日本反对开采海砂[3]。
海砂开采因泵吸的机械运动会产生悬浮物质,悬浮物与海洋中底栖生物相互接触会对这些底栖生物造成较大影响。主要表征为海域内海水盐度发生微量变化,引起浮游生物数量改变,使海洋生态中的营养盐类发生改变。
2.1 对海水盐度的影响
海砂开采会直接引起海水盐度的变化,为分析其影响程度,采用“V”形槽方法对汕尾地区海砂开采的不同海域进行测量,选取样本考察海水的电导率、压力以及温度。通过计算得到海水的盐度,从而分析得知海砂开采的深度不同而引起的盐度变化差异。通过采用折射“V”形槽法判断海水盐度,其折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在“V”形槽试验中,PSD作为一个样本收集点,用来搜集最终的海水样本参数。“V”形槽的操作方式:首先接入准直光纤,透过633nm激光器引入光源,其次将不同区域海水样体打入PSD上,最后通过信号波传输至电脑显示器,将数据处理后进行分析。测量方法采用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标准(准确度为0.003PSU)以及超纯水,在25℃下对测量系统进行标定[4-5]。得出表1所示的3种开采海域下的海洋盐度测量值。其中盐度的标量方法为PSU(Practical Salinity Units),表示海水中实际盐度标准。
通过表1所整理的汕尾海砂开采作业行为和09区块和03区块的3个代表性开采区域发现,当折射率为1.331756时,其海洋盐度值在31PSU;当开采区域所反映的折射率升至1.336394时,信号采集的数据显示盐度标准值为39PSU。可以得出,海域开采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海水折射率与盐度有某种直接关系。然而,工艺流程设计和用水量缺乏科学的依据,大多靠经验获取。
为进一步解释海砂开采所引起的海水盐度变化情况,引入激光器打入的光源波长,通过折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对盐度进行定量描述。本文的引入方法为考虑波长随盐度变化的系数,如公式(1)所示。
∆λ/∆t=75pmK-1 " "(1)
式中:∆λ为波长增量;K为系数,表示波长的倒数,波传播的方向上单位长度内的波周数目;pm为皮米,指波长的漂移长度。该系数表示盐度每改变0.01PSU,波长变化为75pm,由于波长导致折射率产生的RIU为2.16×10-6,因此盐度的变化与波长变化反映为波长与折射率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单调递减的一次函数关系(如图 2 所示)。
根据图2关系曲线可以清晰看到:折射率与波长呈反比例关系。从而导出折射率与海洋盐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变化趋势,物理意义为在不同区域的海砂开采过程中,由于海砂与海水之间存在倾角差异,因此会呈现盐度单调递减变化趋势。在实际开采中,应尽可能降低海砂开采的折射率,应考虑在平坦宽敞的海床上进行开采,减少开采海砂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
2.2 对营养盐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生物膜藻类会对海水种营养盐有影响,而在汕尾海砂开采区域,已经发现开采海域的藻类指标出现上升趋势,考虑开采海砂会对海水中营养盐类物质造成间接影响。
根据两种海砂开采强度条件下的F值和P值两个统计指标来表述海域内营养盐类的生物膜状态。并分别指出原位生物膜、建群生物膜这两大类的参数值情况,最终确认营养盐类的富集情况。统计结论见表2。
通过表2可知,氮、磷以及氮磷比3个元素对原位生物膜和建群生物膜的影响效应规律一致。F值为F检验后的统计量值,通常认为在置信区间0.005以上是生物膜较多的水平反应,而在流速作为单一因子状态下,可以看出海砂开采强度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整体置信区间的降低,也就是说当整个开采从50.7万m³升至63.2万m³时,方差呈现较大幅度升高,其整体数据的离散较大,对生物膜藻类的增加具有显著的效应(0.003lt;Plt;0.005)。在静水环境,不同海砂开采强度下,氮、磷和氮磷比也都趋于同样的数量表征状态。
3 海洋地质环境分析
3.1 海域输砂量均衡分析
海域中蕴藏的砂量会因人类活动不断发生改变,即使在一定控制界限内进行总量开采,海域中砂量的生成仍然跟不上开采作业的速度。因此须从开采作业对海域中砂量输送均衡的角度分析,以明确开采海砂对其影响的程度。
表3记录了汕尾海砂地区9#、3#地块开采区域海砂的砂质情况,主要采集的样本有粉土质粉砂、砂质粉砂、砂这3类。分别测量了其平均粒径、悬浮泥砂平均粒径以及海域深层砂的平均粒径,并将其作为原始数据指标。分析表明,海砂开采的不同区域表征的砂量相当,但整体的粒径有细小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海砂的开采效率。因此当大量开采海砂时,因为粒径分布不同,所以海砂不被吸入海砂船内,会导致吸砂效率降低。综上所述,为使海域中输砂量保持平衡,开采海砂的吸砂工具应尽可能与所在海域砂粒径大小匹配,以此达到最优开采效果。
3.2 对流场的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在同一海域进行海砂开采作业,流场数据见表4。
汕尾海砂开采代表区域中4个季节的冬季流速最大,深度、表层和底层3个海域深度的流速均为最高值。而流速一年中最小值为春季。通过季节流速表可以得出结论:海砂开采应当尽可能选择在流速相对较小的季节,流速较大,会导致开采难度增加,同时海域流速过大会影响海砂的吸附性,直接导致两侧海域的海砂失衡,从而造成污染。为分析开采海砂与不同季节流速之间的关系,根据三维Fluence有限元流场分析图给出相互影响的关联关系。选取在固定开采地点海面下10~20m的流场分布情况,做出切片平均三维视图,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春季整体流速最低值有多处明显沿纵向分布的较小值,约为0.025cm/s。而冬季流速会显著变大。整体的流场分布态势均向高速度发展。因此应当控制开采时间,尽可能在一年中的春夏季节进行大量开采作业,而秋冬季节适合小规模开采,不宜大量活动。
4 结论
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V”形槽法论证了海砂开采作业会引起海水盐度的变化,并且海砂开采所在区域的海水折射率与盐度呈现正相关关系。2)海砂开采会使生物膜藻类繁衍加剧,海水流速变大,造成海洋中营养盐类物质大量发育。原位生物膜和建群生物膜在流速试验条件下更易繁殖,相对能减轻海砂开采强度,有助于均衡海洋营养盐类物质。3)在海砂开采作业中,须尽量选用与所在海域海砂粒径的平均值匹配的尺寸进行开采,以此保证输砂量的再生平衡。同时考虑在春夏季节进行开采作业最有效。
参考文献
[1]刘伟,谢友均,董必钦,等.海砂特性及海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4,33(1):15-22.
[2]山崎宽司,曾瑞玉.对于在日本使用海砂作为混凝土骨料的看法[J].水利水运科技情报,1975(3):117-122.
[3]林纪江,王平,胡日军,等.海南日月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运移趋势[J].海洋地质前沿,2023,39(6):11-21.
[4]林磊,刘东艳,刘哲,等.围填海对海洋水动力与生态环境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6,38(8):1-11.
[5]胡庆,唐国乐,郑川贵.基于三维水动力模型的海砂开采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3(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