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分析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4-12-08 00:00:00孙铭阳
文学与文化 2024年3期

“文本分析”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文艺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在文学研究领域,文本分析几乎人人在做,但是关于“文本分析”的理论思考却远不如学者的无意识运用那般广泛。究其原因,文学研究者进行文本分析一般只是源于学术习惯,故文本分析在文学研究中总是作为一项重要却不引人关注的学术程序默默存在着。然而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的学术研究却以“文本分析”为核心与特色,展现了“文本分析”作为一种理论方法的潜力,并以其多年深耕文本分析的思考,独具只眼,提出“文本分析”的诸多问题,引发了学界关于构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本分析学”的广泛思考与深入讨论。

2024年4月12日至14日,“文本分析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成功召开。研讨会由南开大学文学院主办,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和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论文经过严格遴选,聚集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本分析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围绕“文本分析”的范畴界定,理论资源,学术方法,学术目标与意义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研讨会还开设分会场,一群关注文本分析的中青年学者为“文本分析”注入了新时代的生命力,展示了文本分析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理论可能。

会议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与会专家肯定了“文本分析”的理论价值,在文本分析的理论建设构想上展开了讨论。

湖南师范大学赵炎秋教授认为文本分析与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不同,可以将其研究打磨作为中国学者提出的标志性概念,并从“文本”与“分析”两方面界定了文本分析的范畴。他认为刘俐俐教授所谓“文本分析”所指“文本”不是泛化的文化文本而是特指文学文本,文本分析首先要有文本感受,其次需要借助各种理论,分析落脚点不在理论本身,而是通过各种理论增强对文本的感受。文本分析应该像新批评提出细读法一样,提出自己的一套方法。温州大学教授马大康首先肯定了刘俐俐教授的文本分析研究在国内是独有建树和特色的,接着阐发了他对文本分析的思考。他认为作品是文学四要素的核心,离开文本就不是文学研究。但文本观念是历史性的,重建文本分析理论和方法,需要注意文本观念的变化。由于分析永远会将主观性引入文本,所以文本分析的客观性在于强调从文本出发,强调文本系统,并保持开放性,关注话语指涉问题,既从话语出发又超越话语,关注话语之间之外的边缘地带,关注作品不可言说的特性。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则通过比较官方导向评论、高校教师学理分析和普通读者对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的三种不同的文学文本对待方式,发现唯有学理分析统筹地触及和考虑了文学文本多层次存在的所有层次。她认为,文本分析成功与否取决于分析者的艺术感悟能力、眼界视野以及方法论知识的掌握,也取决于具体面对文本的特点风格。选取适应文本特点的方法,是准确到位、清晰透彻地说清楚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如何产生的不二法门。故而,文本分析理论的属性为方法论。黑龙江大学韩伟教授认为,文本分析是文学研究的基石,也是摆脱“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重要突破口。在具体操作上,文本分析一方面要摆脱传统庸俗社会学研究模式,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极端“细读”的内部研究方法。合理的文本分析应追求社会意识与语感想象的双向互动,关注社会意识对文学观念、文本形态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影响。三峡大学田淑晶教授则梳理了“文本分析”从“成长性”到“定型性”的概念发展史,她发现在定型性概念时期,文本分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表现出独特的分析诉求和方法意识,与其所渊源的新批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论之文本细读已然有很大不同。但是学者们对“文本分析”理解不一,“文本分析”与“文本批评”“文本细读”以及“文学批评”等界限不清,“文本分析”概念有待澄清。江西师范大学陈志华教授认为文本分析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与创新的重要路径。文本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对单个文本的细致解读与分析,揭示文本的意义与特点,也能在对系列文本或群文本进行分析和阐释的基础上,形成文学和文艺理论的知识生产与创新。认识文本分析的理论机制,探究文本分析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及其实施效果,是深化文本分析理论研究,乃至尝试构建文本分析学所要着力探讨的问题。理论机制方面,因为文本分析者的位置、观念及其话语方式等深刻影响了文本分析的呈现样态,所以要注重观念机制、话语机制和语境机制的探讨。而策略选择往往与文本分析者的审美性情、社会批判和符号生产等有着密切关联。

其二,与会学者通过各自的理论研究和文本分析经验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可供参照和借鉴的理论资源与分析方法。

山东大学谭好哲教授关注的是文学意义阐释与文本分析的关联,他认为,文学意义不能单纯从文本的抽象分析获得,语境是文本意义赋予的客观依据。文本的存在语境包括三方面:一是创作语境,二是作品语境,三是接受语境。三种语境共同构成了文学文本意义生产的精神链条。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关注的是文学批评的生产性,他引入互文性的发展历史,将文本概念延伸至文学文本之外,将社会、政治、宗教、法律等诸多领域纳入文本批评的视野,注意到各种文化文本、艺术类型、文化现象、文本的无意识体现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以互文性为方法提出文本生产力的构想。华中科技大学蒋济永教授则以其独创的“留黑”理论为文本分析提供了新视角。他发现传统文本分析理论只关注文本中的“留白”现象,而忽视了文本中存在的“留黑”现象。于是通过中西方文学作品的具体案例对文本的“留黑”现象做了总结和分类,界定了“留黑”的基本含义,同时对如何阐释文本的“留黑”现象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他认为,专家存在的意义是解决文本中难以解决的“谜题”,为难解的文本提供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法,刘俐俐教授的文本分析的优长也正在于此。西北大学的谷鹏飞教授则引入了西方新文本主义批评理论,该理论对经典文本主义、结构主义做了根本反思,以文学文本的形式媒介为源头,以文学的文本阐释为鹄的,通过突出文本的再生产与流传要素来扩展文本的原初意涵,决然舍弃文本中心与作者意图,秉持由“文本”到“作品”的新文本主义再革命,可以为“文本分析理论”建设提供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子彦教授以古代文论范畴“奇怪”对中国当代和西方文学作品展开阐释实践,展示了古代文论范畴在当代文本分析中的应用可能。南开大学黄一副教授通过溯源20世纪20年代语文学、考据学、语义学合流以确立具有现代精神的文本批评方法的中国语文学的批评实践历史,为文本分析的方法建设提供借鉴。

其三,与会学者在各个研究领域应用文本分析,展示了文本分析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实践价值。

一些学者通过文本分析的实践展示了文本分析在理论创新方面的生产力。如,南开大学李勇教授通过贾樟柯“江湖”电影的文本分析实践发现题材不仅可以作为内容,也可以从形式层面,作为媒介要素理解。华东师范大学汤拥华教授则通过对经典小说《沉沦》的文本分析,在重释经典文本的同时实现对风景批评理论与方法的推进。首都师范大学李圣传教授展示了保罗·德曼如何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的修辞性阅读完成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传统的美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

另一些学者则将文本分析的实践扩展到各个领域,与新时代的科技、现实接轨。如,中国矿业大学的邓心强副教授,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本细读的挑战以及相关应对策略。苏州大学张学谦副教授探讨了数字游戏文本精读的路径与方法。兰州大学傅钱余副教授讨论了中国民族文学文本的“间性”特质及其批评思路。内蒙古大学鄢冬副教授关注到大众文学文本的跨媒介实践。昆明理工大学的李鹏博士讨论了中国古典文艺评论深入美育的学理可能及路径。浙江农林大学的蒋雯博士讨论了文本分析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山东大学巩晓悦副研究员考察了中西方绘本中的悟空形象。

会议发言与讨论精彩纷呈,对文本分析进行了深度理论反思和探索,指出文本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应答。与会专家认为,文本分析是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的基础,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此外,开幕式上,经济科学出版社编辑戴婷婷还介绍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的结项著作《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闭幕式上,山东大学谭好哲教授、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引纲摄目,对整场大会做了总结,并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文本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来。

(孙铭阳,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