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医科 ”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打破专业界限,基于多学科、跨专业,形成“跨界融合、集成创新 ”的创新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是高等院校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右江民族医学院作为西南民族地区地方本科医学院校,以百东新校区的东盟创新创业中心为依托,打造集“评、教、练、赛、孵 ”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研-赛-践”四位一体的“专创融合”教育体系。
关键词:新医科;专创融合;教育体系
为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人才培养,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四新”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医学专业教育,有助于在新医科背景下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新医科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与传统的医学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不同,“新医科”倡导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聚焦于预防至康养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旨在培养跨学科(医、工、理、文)融合的高层次医学实践人才。医学院校需要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注重引入“学科交叉 校企融合 协同创新 ”理念,加强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专创融合”实践教学平台薄弱
目前,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通识课程教育,缺乏学校自有的双创基地平台,课程内容只停留在理论知识讲授,缺乏实践模拟与专业知识融合。专业课程的教师主要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部分学生的参赛项目是在专业课教师指导下在原有学科实验室进行完成,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的项目,并运营成一个落地可行的种子项目,仍然需要有双创基地平台、专业教师团队及校外企业家、专家的全面指导和培训。
(三)“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大部分地方本科医学院校虽都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在课程设计和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启迪方面仍然处于较基础阶段。医学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还不多,存在“两张皮”现象还较为突出。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但部分课程只是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通常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增加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
(四)“专创融合”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由于医学专业性强,医学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缺乏经验和人才。医学类院校中讲授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师多以非医学背景的管理人员和辅导员为主,医学专业教师较少,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述,缺乏对医学生实践内容的指导和帮助。
(五)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相比其他专业,医学生专业性强,毕业后就业率相对较高,相关的就业压力与创新创业关联度较低。大部分医学生只是希望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获得相应的学分学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次内涵兴趣不浓厚。当前用人单位也越来越看重医学生学历和规培经历,医学生考研人数逐年增多,加上规培制度的改革,这些都共同造成医学院校中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缺乏激情。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一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通过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单独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板块学分,并在第二课堂中建立学分转化与累计制度。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赛事推动和文化引领4条主线培育“专创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围绕双创意识激发、双创精神培育、双创能力提升、双创项目育成等4个方面推进专创融合协同育人,进一步完善“以学启创”“以研促创”“以赛激创”“以践驱创”机制,形成“课-研-赛-践”四位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
(二)构建“医学+X”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学校依托生物医药大健康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同规划建设专创融合课程,围绕“特色意识培养+知识普及+实践体验”的教学理念,将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创新创业实践与医学相关专业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专业群和学科特色建设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案例,构建了“医学+X”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设立各二级学院专创融合特色项目,开发个性化的双创实战课程和具有学院特色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实践的运作,培养真正具备双创意识、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专创融合教师
加强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注重教师日常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体验式学习、互动式教学、校企合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在教学中邀请企业家参与互动教学,让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从而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案分享,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组建教师团队开展专创融合课程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前往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训,为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构建了一支以多层次、双师型、实践型和辅导型导师为主的师资队伍,为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四)加强双创基地建设,构建“专创融合 ”实践平台
学校以百东校区东盟创新创业中心建设为契机,通过整合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社会化孵化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完善校政企合作,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政策落实、模式完善,形成多元推动、多元评价、多元监督的协同管理平台。统筹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师资队伍、赛事管理、项目孵化等,建成集创新实验、创新研发、基础孵化、实体运营、专创成果展示的“评、教、练、赛、孵”五位一体核心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全链条、数据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五)完善多元化评价机制及激励制度
完善专创融合的组织制度、保障机制及奖励机制的全套制度体系建设。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联动工作机制,注重对医学类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培训,加强对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在专业授课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灌输创新创业理念。针对师生参加各类创业活动,双创比赛获奖或结合专业取得的发明专利等,给予学分及绩效的奖励。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中,增加“双创”教育的权重,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有效的“双创”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与医学类专业融合,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综上所述,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新医科构建专创融合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完善多元化评价机制及激励制度等途径,形成“课-研-赛-践”四位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为“专创融合”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备注:感谢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医科”背景下,以双创基地建设为依托的“专创融合”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2022JGB291)和2021年右江民族医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常规项目,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体化研究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编号:J2021-06)的支持。
环球飞行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