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卜德慧,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山西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书法批评;杨吉平,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教授,中国书协评论与传播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书法批评和书法史。
摘 要 书法艺术批评构成了创作活动的深化与发展,其在现有的语言框架内拓展了审美价值的深度,引导读者在作品的二次创作中洞察更加丰厚的审美意蕴与艺术深度。作为书法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书法批评有助于揭示该艺术形式的进展法则及其根本属性,为艺术创作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确立了评价准则。因此,在当代语境下,书法批评显得尤为重要且必不可少。
关键词 书法批评;书法理论;深度;语境
Abstract: Calligraphic art criticism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epening and advancing creative activities. It enhances the aesthetic value within the existing linguistic framework, offering readers insights into the richer aesthetic implications and artistic depth achieved through secondary creatio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field of calligraphy, this form of criticism uncovers the principles of artistic progression and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calligraphy, thus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reative endeavors and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calligraphic criticism is both vital and indispensable.
Keywords: calligraphy criticism; calligraphy theory; depth; context
笔墨当随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风,而一个时代也必然会有一个时代的书学思想。因此,有创作探索,就必然会有理论思考。从这个层面来讲,书法批评与书法创作是相依共存的。在过去的百年里,书法批评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和理念,为书法理论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批评家们通过对不同书法作品的评论,提出了各种审美标准、创作方法和书法观念,为书法理论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百年书法批评对书法理论的促进
(一)书法批评为理论建构提供思维材料
书法的兴盛与发展离不开三大因素:书法史、书法批评、书法理论。
首先,书法评价体系本质上根植于书法历史的框架之内,无论是站在古典书法史观还是立足于现代及当代书法史观,书法评价都与书法历史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提及“书法历史”,实则是指一部汇聚了历代先贤论述与道德评判,逐步积累而成的书法认知史,而非单纯的书法创作及其发展过程的物质记录。如东汉晚期赵壹《非草书》对以张芝为代表的文人化草书进行抨击;唐太宗李世民的《王羲之传论》一举将王羲之推为“书圣”的地位;张怀瓘创立的“神”“妙”“能”书法批评模式;再如晚唐五代的“逸格论”、傅山的“四宁四毋”理论、康有为的“崇碑卑唐论”等,都是书法批评对书法史的干预,而一部书法史也正是因为始终存在着书法批评的干预,才能够生出持久的活力。不妨认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亦即书法评论演进的轨迹。
其次,再来谈谈书法理论。书法理论的对象必须是一条完整的书法史线索,孤立的书法史并不能全面揭示书法的诸多问题。如果把书法的发展比作一条长河的话,那么书法史学成果就如同一个个小的湖泊,书法批评的作用是把湖泊进行链接最终形成一条奔腾的长河,至于这条河走向何处,则是书法理论的事。
反观近百年的书坛,书法艺术取得明显成果的是书法史学研究,而书法批评则相对落后。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其一,自身发展规律所致。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支点太弱,内在结构不完善,需要书法史料的积累作为前提,所以书法史学必然成果显著。其二,书学界的推波助澜,引导了研究方向。书法艺术的发展,其根基与驱动力源自书法史学之积累。然而,伴随着书法史学研究的积累达到一定阶段,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必将步入更为复杂的深层次探索阶段。与此相伴随的是理论研究中对古代书法具体而微、不厌其烦的研究与诠释。平心而论,其中也不乏精见与独到之处,但就理论及其批评的功能发挥而言,呈现出的是一种“疲软”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丰富的书法史学成果需要书法批评来爬罗剔抉。
(二)批评实践激活了理论概念和书法观念
书法批评与书法理论的关系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分割,不可或缺。“假如我们把汉代赵壹的《非草书》作为中国书法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自魏晋以后,书法批评风气渐开,其鼎盛时期似在盛唐,张怀瓘、孙过庭和张彦远应该是其代表,特别是张怀瓘的《书断》《书估》《书议》《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以及孙过庭的《书谱》等都曾经对于书法的发展起到过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然而,古人的大量有价值的艺术思想多数都散存于古代典籍之中,尚未得到及时的整理与挖掘研究。”[1]至1997年,才有一部姜寿田的《中国书法批评史》问世,之后有杨吉平的《书法批评学》、陈代星的《中国书法批评史略》、甘中流的《中国书法批评史》、张锡良的《书法形式论批评》、崔树强的《书为心画:书法理论批评》、陈振濂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等。此外,在书法批评领域,梅墨生的《现代书法家批评》及《现代书画家批评》、姜寿田的《现代书法家批评》、王道云所著《书法门诊室》,以及马啸与魏翰邦合著的《书法门诊室2》、上官甫贵的《当代大家书法批评》、毛万宝的《当代书坛批判》、张弓者的《篆刻批评·当代卷二》、胡传海的《胡传海书学文集·书法清口》、曹利华与乔何共著的《批评的批评——走近书法经典》、杨吉平的《当代书法家批评》等作品,均为重要的学术成果。此外,众多正式出版的当代书法批评论文集和论坛文集,例如《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批评卷》《书法文库·美的沉思——批评篇》以及邱振中主编的《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展现了该领域的丰富成果。[2]然而,这些书法批评著作的影响力各异,既受作者学术水平、知名度影响,也与其发行量有关。
此外,还有新兴的网络书法批评。在当今时代,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由传统纸质载体转向电子化形态,书法批评的介质、表达手法及其运作逻辑亦经历了相应的变革。相较于过往以纸质文献为主的书法评析,现代大众传播文化的兴起,为书法批评领域带来了多元化的展现形式与承载平台。然而,这种现象亦催生了一种倾向于规避深入学术探究的学术风气。尤其近二十年,一些批评家所作文章往往流于形式,浮于字面理解,不待深刻体会便匆忙定结论。古典书论中的词汇不断被误读,甚至被频频滥用。更为关键的是,错误的观点流传,遗毒一时难以肃清,影响的不止一两代书家。
二、百年书法批评对书法创作的推动
(一)书法批评对书法创作的规范作用
法国哲学家阿尔贝·蒂博代曾说过:“批评的职责就在于建设理想的、有思想的、易于掌握的现实。”[3]书法批评,是对书法作品及其创作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和指导的活动,旨在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书法家的创作水平。
众所周知,书法创作作为一种自由独立的精神活动,作用于个人的内在和具体的技法。[4]就个人内在层面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批评中,通常把艺术品看作艺术家人格化的产物,将艺术的批评、品鉴与人品联系起来,要求文人、艺术家在追求艺术作品完美的同时,自我人格也要不断完善。与文学艺术一样,书法与道德的关系至为密切,素有“书如其人、书为心迹”的说法。可以说,书法成就的高低不足以决定一个书法家的历史地位,然而对书法家的人格道德的否定,足可以使其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人品与书品相一致,则贵之;人品卑下,则视其书亦鄙贱。书法家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直接决定他所创作的书法格调高下的重要条件。我国历代书论中,凡有识者莫不注意书法家的修养,唐孙过庭在《书谱》(图1)中指出:“君子立身,务修其本。”宋姜夔《续书谱》曾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
就技法层面来说:主要涉及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等问题。书法中的对称、均衡、疏密、向背、比例、虚实、起伏、疾涩、浓淡、纵敛、润燥、方圆、提按、转折、轻重等因素,无一不是书写者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书家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批评家只有用细腻而准确的“嗅觉”深入到作品的线条运动、结构特征、形式构成及整体章法之中,才能捕捉到那些隐藏着的情感和意图,才能保证批评的细致和准确性。陈振濂先生曾说过:“作者在作品中寄托什么样的感情?有无变化?……在看到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图2)时应捕捉他当时的神采飞扬?意气风发和情景显示……某一作品的点画形式,构成了什么样的境界?提供了什么样的艺术气氛?”[5]这些正是书法批评家应准确体验的批评内容。
在批评的过程中,批评家应该分析其中的利弊成因,进行评论、判断,指出可以进行改进的路径。所以说,批评不是凌空蹈虚的,是一种及物的实践,批评之理也就呈现出真实、剀切的特点。[6]
(二)书法批评对书法创作的引领作用
昔人有“善鉴者不书,善书者不鉴”之说,其实大谬不然。书法批评与书法创作理应颉颃前行,因为书法首先是一门技艺,自然要先解决技法问题。在面对一件书法作品时,首先应是判断其技法的高低,这是最基础的书法批评。对书法作品作出价值判断,需要一定的评判尺度,不同的评判模式往往根据不同的批评观念制定和运用不同的评判尺度。“可以说,没有对书法技法的解读,书法批评便无从说起。尤其对于一般的接受主体——社会大众来说,他们对书法的欣赏往往停留在技法层面,对书法技法的了解有一种急切的渴求;即便对书法家来说,技法批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7]
“作为倾向于理论评价活动的批评家,其艺术创作实践不一定能够达到创作家的水平,但书法批评家必须是一位艺术实践者。作为书法批评家,不能做‘善鉴者不书’的空头理论家(伪理论家),将书法批评变为‘空手道’,否则,书法批评便不会被受众所接受。”[8]
另外,当今各类展赛中的一些作品,重形式而轻内涵,重“趣味”而轻线质,笔法粗率随意,墨法过于单一,字法鱼龙混杂,章法枯燥无味,这些都需要批评家帮助受众者来厘清书法作品的优劣。
可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人们对自然的感悟经过抽象化的处理而付诸“汉字”这一载体的结果。书法批评家除了应具备一般理论家应该具备的生活实践,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具有书法创作家习书实践的积累。“没有类似于书法家学书实践的长期积累,批评家对书法创作便会有天然的隔膜,对书法的批评只能是隔靴搔痒,就更谈不上对书法艺术真正的理解了。”[9]
三、当代书法批评展望
基于上述论述,可见当代书法批评领域,与其他艺术种类并行,表面上展现出一幅繁盛景象,而在这片繁荣背后,实则潜藏着众多问题,利弊参半,这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学术性反思。
首先是在书法领域,批评家与理论家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鉴于二者在知识架构、观察视角以及社会职能上的显著差异,我们可以认为书法批评家是理论家范畴内的一个子集,而理论家并不必然地承担批评的角色。事实上,批评家需具备超出理论家的素养,诸如卓越的书法创作技能、精湛的语言表达技巧、崇高的道德品质以及勇于批判的胆识。此外,书法批评家的核心贡献在于对传统书论的整理、传播与重构。然而,在当代,部分批评家或是已经,或是正在丧失与时代进行对话的能力,失去了承担道德责任的勇气,丧失了必要的思想力量与信仰。更有部分人士,专注于眼前利益,将书法批评转化为追求名利的手段,其批评精神几乎荡然无存,学术价值降至谷底,批评家对书法的影响力亦随之减弱,批评家本人反而沦为某些观点的附庸。这一现象导致了专业水平批评家稀缺的尴尬境地。
第二,当前书法批评领域普遍存在理论规范缺失的问题,导致批评实践误入歧途,并陷入诸多困境。具体而言,现有的书法批评研究往往聚焦于书法界的表层现象,如事件与流派,却忽视了核心主体——书法家的深入探讨。某些人将此类批评誉为“客观批评”,却忘记了书法批评的本质是涵盖创作、鉴赏、理论、书法家以及作品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与研究,其对象既包括事项亦包括个人。若批评者连基本概念都混淆不清,又怎能开展有说服力的批评?此外,批评方法的不恰当应用也是问题之一。书法批评方法多样,包括技法分析、社会历史分析、心理分析及道德评价等。有批评家因误将本应用于已故书法家的道德评价法应用于在世书法家,而遭遇法律诉讼,陷入尴尬境地。针对书法批评理论的规范化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的建设。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仅有杨吉平的《书法批评学》、陈振濂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以及李一主持的“中国当代的书法评价体系研究”等为数不多的成果。书法批评工作者应重视基础理论的探索,积极投身于理论建设的深化,方能为解决根本问题奠定基础。
第三,在当代书艺批评领域,批评家群体面临着缺乏确立个体身份及人格所必需的物质与人文支撑的问题。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批评家,必须置身于书法创作的主流之外,与创作者保持必要的间隔,以确保批评的独立性与公正性。这要求批评家拥有能够维系独立身份和人格的物质条件,并置身于一个能够容纳批评的人文氛围中。然而,现状显示,大量书法批评家并未获得这些基础条件,导致大量伪批评的产生。例如,所谓的“书法批评家书法提名展”,实质上已经演变成批评家与书法家之间的利益交换,其主要动机不外乎名利追求。此类批评活动虽看似繁荣,但实际上却反映出书法批评的本质缺失。此外,从批评家人格独立性的视角出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成立,不仅未能推动书法批评的兴盛,反而有可能加剧当代书法批评的衰退。鉴于批评家相较于书法家需要更高的独立性,从这个角度讲,真正的书法批评家理应避免加入任何批评家协会。
第四,在书法艺术领域,书法批评的受众群体——书法家们部分存在的素质不高问题,导致了对书法批评的普遍抗拒。这一状况即使是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亦予以认同,书法批评家对此更是深有感触。这一问题的纠正,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亦需书法家协会的大力推动,同时,书法批评家的正确引导作用不可或缺。
第五,书法批评家的角色定位模糊,导致书法家社群对其缺乏应有的尊重。在当代书法创作水平评价体系中,通常以书法家在国家级展览的入选及获奖情况作为衡量标准。决定作品能否入展获奖的评审团成员,均为书法家同行,而书法批评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未曾参与。尽管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了评论与传播委员会,但该委员会中的批评委员并未作为评审参与展览评选活动,这一做法无疑削弱了书法批评家的地位及其批评工作的权威性。
综合观之,当前书法批评的状况,并非如大众所议那般令人失望,亦非批评家们所认为的那样兴旺。实际上,书法批评正处在发展之中,持续向前推进,这才是当代书法批评的真实写照。
[1]梅墨生:《现代书画家批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第132页。
[2]杨吉平:《当代书法批评综述》,《书法》2021年第7期,第63—67页。
[3][法]阿尔贝·蒂博代:《批评生理学》,赵坚译,商务印书馆,2015,第165页。
[4]朱以撒:《书法批评之两面》,《书画艺术》2023年第6期,第35页。
[5]陈振濂:《书法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292页。
[6]朱以撒:《书法批评之两面》,《书画艺术》2023年第6期,第35—39页。
[7]杨吉平:《书法批评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第17页。
[8]同上书,第73页。
[9]同上书,第12页。
当代美术家202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