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产出

2024-12-07 00:00:00刘迪黄赜琳
商业研究 2024年5期

摘要:基于数字经济视角,本文以中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对象,构建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数,考察城市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呈现先下降(2013—2015年)而后上升(2016—2021年)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营商环境优化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城市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呈现企业、行业及区位的异质性,对非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影响更大;数字化转型是城市营商环境影响企业创新的主要作用机制。

关键词:城市营商环境;企业创新产出;高新技术产业;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24)05-0114-10

收稿日期:2024-05-23

作者简介:刘迪(1996—),女,山西太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数字经济;黄赜琳(1976—),女,福建泉州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的技术偏向效应及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3BJL031;上海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数字化转型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项目编号:CXJJ-2023-433。

一、引言

中国传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成本优势和贸易出口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这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实现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阶段,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解决原先粗放式发展所带来的能源和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失衡、自主创新不足等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需要建立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还可以突破要素稀缺性带来的束缚,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面对全球供应链紊乱加剧、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的国内外现实发展背景,2021年中国的R&D支出仍达到27846亿元,同比增长142%,约占国民生产总值244%,接近OCED国家的平均水平。激发企业研发热情并激励企业研发产出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加快构建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主要有研发投入、人才培养、企业家精神等,而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即营商环境也至关重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和保障,能够激发企业研发创新行为,促进企业创新增加,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企业创新产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20年1月我国正式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以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明确新时代营商环境的建设要求。2022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再次提出要健全并完善当地营商环境,“充分考虑个体工商户经营需要和实际困难,实施引导帮扶”。近年来,与营商环境相关的国家政策文件达55项,为“十四五”期间营商环境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指引。

现有文献对营商环境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基于营商环境整体视角,研究认为良好的营商环境会帮助企业进行持续高效的创新,不便利的营商环境会导致企业的研发创新不稳定[1]。如夏后学等(2019)[2]基于世界银行调查数据证明,营商环境优化可以减少寻租成本,增加企业创新意愿;Cheng和Zhang(2018)[3]发现优化营商环境可以改善人才分布,有助于提升专利创新。二是基于营商子环境视角,探讨企业的创新行为受金融服务、市场环境、政府服务等子环境的影响。如杨畅等(2022)[4]证明了金融服务子环境对企业的生产、创新效率具有积极影响。三是基于营商环境的某个具体领域,如张璇等(2019)[5]证明融资环境的恶化会抑制企业技术创新;政府公共服务能够保证企业的生产运营,加强企业与外界联系,促进技术创新;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税赋征收等制度软环境优化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6]。

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世界银行对营商环境评价较为权威,但该评价体系过于复杂,覆盖范围有限,只有北京和上海被纳入指标体系,无法全面了解中国其他城市的营商环境情况。而国内对于营商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省级层面或少数省会城市,邵传林(2021)[7]基于法治化、市场化、金融、基础设施和政务等五个一级指标体系衡量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证明地区营商环境可以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张三保等(2020)[8]从市场、政务、法律政策、人文等四个维度构建一级指标体系,衡量中国省份营商环境指数。根据当前中国的营商环境研究显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地区营商环境,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的城市营商环境建设状况明显优于全国其他城市,处于同一省份不同城市营商环境也差异悬殊。由于各个城市在营商环境建设成效上仍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本文基于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与各地区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微观数据,探讨城市营商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关于营商环境及其营商子环境等不同方面影响企业生产创新决策展开了丰富的经验研究,但鲜少文献基于城市层面探讨城市营商环境对创业创新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化对创新的影响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夏杰长等(2021)[9]从劳动生产率和地方公共财政支出视角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显著促进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孙献贞(2023)[10]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说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张森等(2023)[11]发现城市数字经济通过融合应用和数字政府两个维度,正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企业的发明创新和实用新型创新。鉴于以上分析,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城市营商环境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创新?对于不同行业或地区又具有哪些异质性影响?数字化转型作为传导机制能否促进营商环境所带来的企业创新效应?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利用城市营商环境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初始样本,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析城市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数字化转型的传导机制。

本文的主要边际贡献:一是有别于基于省级层面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城市层面构建并度量城市营商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弥补了现有对中小地级市研究的缺失。二是以中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对象,利用宏微观匹配数据,实证研究城市营商环境及其营商子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并从产权、行业和区位等三个方面探讨城市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异质性影响。三是基于金融服务、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和政府服务等四个子环境,甄别城市营商环境通过数字化转型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传导路径,补充对外部创新环境的机制讨论。上述研究结论将为实现中国企业创新发展和增强城市竞争力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也为城市营商环境优化提供政策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城市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

营商环境一般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市场环境、金融环境、人文环境与政务环境等有关的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赋予营商环境新的发展要求,也为营商环境评估提出新的内容和标准。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和长期发展的前提,而企业创新主要取决于其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这两个因素都受到营商环境的影响。根据营商环境的定义,营商环境可以划分为四大子环境,即金融服务、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和政府服务。

在金融服务环境中,金融体制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企业创新研发具有专业性强、时间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等特点,在研发过程中,企业的自有资金往往不足以满足研发需求,对外部资金依赖性强。因此,金融机构提供较低的融资门槛和宽松的融资约束时,就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地区金融和银行体系改革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如契约环境的改善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债务融资水平,有效缓解融资约束[12],抑制关系型借贷对创新的促进作用[13],而融资环境的下降会显著抑制公司技术创新[14]。建立良好的资本市场秩序也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良性竞争,使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选择具有较高回报的技术创新项目,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整个市场的投入产出效率也更高[15]。在市场环境中,构建开放、公平、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以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消费升级倒逼企业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由此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完善的市场制度规则和市场体系建设也能更好地激活企业的实干动力和创新活力,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活动实现更大发展,从而促进地区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市场发达和开放度越高,对跨国公司或其他地区优质企业的吸引力就越强,越有利于企业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同时招商引资带来的人员流动将使原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向东道国企业转移,形成较强的学习效应,从而提高当地企业研究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15]。当外部市场环境稳定时,企业有动力进行技术创新以保持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此时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大幅提升,市场寻租行为显著减少,创新积极性被激发[2]。而较差的营商环境往往伴随着混乱的市场环境,此时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占据上风,市场失灵问题严重,竞争主体间相互抄袭的违法成本过低,预期收益与投入不匹配,企业失去创新活力[1]。外资也是企业筹集研发资金的重要渠道,经济越发达、市场越开放的地区,企业招商引资的能力也越强,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助也比欠发达地区高,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

在人力资源环境中,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更容易为企业汇集创新人才和资金。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及其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源环境较好的地区拥有较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它们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知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投入规模实现资本和劳动收益递增,通过技术传导与外溢提高企业的研发投资回报率和专利研发水平,从而有效对接国际高端产业。人力资源环境的优化帮助创新型人才集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从而产生人才集聚效应[3]。人才集聚能够提高研发活动的创新效率及成果转化效率,引领地区企业创新发展。政务环境体现着政府部门为经营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政府在对企业资源的供给中担当管理者和服务机构。政务环境的各个方面如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开放度对企业的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16]。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降低企业生产与交易成本,促进组织与个体间的交流互动,为创新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助力企业内外部创新共享,实现更广泛的创新增长。当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可及性等因素对人才选址的影响逐渐变大,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及教育公共品供给等方面对城市人口迁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7-18]。

不同地区、行业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营商环境各不相同,因此优化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也会呈现异质性。从企业属性看,企业产权差异导致企业在组织管理、风险管控和融资规模等方面的生产决策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国有企业通常拥有地方及中央政府给予的更多特惠资源和市场优势,肩负着更多的社会公共责任,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效率不断提升。从不同行业看,技术创新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快速渗透到制造业的生产与研发过程中,为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支持。由于对研发投入要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营商环境优化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从企业区位看,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在金融服务、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和政府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企业发展运营模式各异。经济基础较强的东部沿海地区在上述各方面条件处于优势地位,企业拥有更高层次的技术水平和更充足的研发资金,更有利于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和产品质量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H1:城市营商环境优化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增加。

(二)城市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产出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在经济增长、效率改善、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数字技术广泛作用于企业创新的要素配置、策略制定等环节。

一方面,城市营商环境优化会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企业注册所在城市是其生产经营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其创新活动的基本外部单元[11],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会潜在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与进程。首先,优质的金融服务环境会为企业提供较低的准入门槛和丰厚的资金支持,放宽企业融资约束,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其具备充足的资金进行数字化转型[19];其次,良好的市场环境会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得更多企业可以进入市场,形成良性竞争,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2];再次,优质的营商环境会吸引大量人力资源,特别是数字化人才的流入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且能够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思维,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新兴技术与生产经营相融合,帮助完成企业转型目标;最后,优化政府服务可以精简行政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节省证照审批时间和交易成本,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促进当地企业数字化发展。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会加快企业的创新。首先,数字化转型会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有助于加快企业创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已经进入生产环节,正在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诸如智慧供应链、智能制造、在线客服等应用优化了流程管理程序;同时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加快企业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过程,甚至实现自动化决策,保证企业创新效率更快。其次,数字化转型可以降低企业高昂的创新成本,缓解融资约束。为了支持lkOyMQ6Wt/fqPDlfzDZtvg==和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和银行贷款,缓解由产品创新所导致的资金问题。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设备、市场等要素连接起来,实现企业内部研发、生产、供应等环节的协同发展,同时达成不同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改变其创新方式和创新类型,不断提高其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率[20]。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H2:城市营商环境优化通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来促进创新产出提升。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计量模型

本文以2013—2021年中国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样本对象。高新技术企业参照《高新技术产业分类(2018)》的分类标准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包括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剔除缺失严重和异常样本以及ST和ST*的公司之后,选取得到683家A股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一共得到6147个观测值。根据企业办公地址的城市归属,企业分布在87个地级市。为了进一步检验城市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设定以下计量模型:

LnPatit=α0+α1LnBusiit+ρLnXit+λi+φt+εit(1)

其中,Patit为i企业t年的创新产出,Busiit为i企业所在城市t年的营商环境指数,Xit为一系列控制变量,以上变量均取对数值;α0为常数项,α1、ρ为对应参数估计值。α1系数大小反映城市营商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λi和φt为企业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与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企业创新产出,常用的度量指标有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采用企业的专利授权数量来表征。

2核心解释变量

城市营商环境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现有基于城市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有限,本文借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课题组[21]、WorldBank、张三保和曹锐(2019)[18]等人的做法,构建如表1的营商环境综合指标体系,包含金融服务、市场环境、政府服务、人力资源等四个一级指标,侧重考察城市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并采用熵权法测度。

3中介变量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本文的中介变量,根据吴非等(2021)[22]构建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词,利用爬虫技术对上市公司年报的文本进行归纳总结,计算得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词汇频数总和,并以此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代理变量,对频数取对数值。

4控制变量

借鉴已有的研究文献,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1)企业规模,采用公司年末资产表征。大公司拥有丰富的创新投入资金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公司规模过大达到行业垄断,企业也可能失去研发创新动力,预期符号不确定。(2)资产负债率,采用负债总额与总资产比值衡量。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代表着企业负债经营的能力,反映企业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以及进行创新活动的可能性,预期符号为正。(3)资产收益率,用净利润占平均资产总额的比例表征。它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反映企业资金来源的充裕程度,还能体现企业投资创新项目的能力,预期符号为正。(4)股权集中度,采用企业前十大股东占所有股权的比例来衡量。一方面,股权集中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另一方面,股权越集中,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越弱,创新投入就越少,预期符号不确定。(5)企业年龄,用企业成立时间的年份来衡量。一般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致力于开拓市场,促进产品多元化和产品质量提升,而处于成熟和衰退期的企业往往具有较稳定的市场份额而缺乏创新动力,预期符号为负。本文使用的企业微观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EIC金融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城市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统计年鉴。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值。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

根据Hausman检验,本文选取地区与时间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作为估计方程,表2中各个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5,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表3列(1)结果显示,营商环境的估计系数为03105,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营商环境作为整体能够对企业创新产出产生直接的促进影响,从而假说H1成立。鉴于城市营商环境在2015年前后有较大变动,故以2015年为界进行分阶段估计,表3列(2)和列(3)结果表明,2015年前后城市营商环境的估计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分别为04032和02360,城市营商环境优化显著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提升,且处于下降期的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促进作用更大。从营商子环境角度看,金融服务、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和政府服务的改善均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产出增加,进一步佐证假说H1成立。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测评中,北京与上海共同助力我国营商环境达到世界前沿水平,2020年全球排名第31位,比2015年提升了59位,社会创业创新热情被有效激发,企业成本也得以显著下降,有效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放管服”等改革在全国率先试点,有效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为企业创新创造提供发展空间;同时,全面推动国资国TYjucWbfRvZkuGzGFhQn3sKAFWnkbal+mWm+CYeIAlM=企改革与减税降费,加强地方事权系统集成,支持实体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因此,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形势的重要举措。

模型中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与预期符号基本一致。一方面,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报酬率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企业规模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这符合熊彼特假说,即企业资产规模越大,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往往越高,因此,大公司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通常比小公司更强。资产负债率代表一家公司的偿债能力,也是举债经营的能力,由于企业创新活动一般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单靠企业自身的现金流来周转很难有效支撑,企业往往通过负债融资、增加资产流动性等增加杠杆的方式进行研发活动,而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更有可能通过债券融资的方式来增加创新投入。资产报酬率则反映企业当年的盈利能力和可支配资产的额度,当公司利润越丰厚,可支配资产越多,则可投入用于研发创新的资金就越多,所以资产报酬率和专利数量呈正相关。另一方面,股权集中度和企业年龄对企业创新产出则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当股权向控制人高度集中时,大股东更有可能通过占用资金和转移资源等方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因为企业研发行为有不确定性以及高风险和不可逆的特征,研发投入等资金很容易被控股股东转移和挤出,从而导致研发产出减少。进入初创期的企业具有开拓市场的创新动力,其创新动机比成熟存续期的企业明显更强,处于成熟和衰退期的企业由于具有较稳定的市场份额而缺乏创新动力。

(二)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可靠,本文从营商环境替换指标、引入政府补贴变量和克服反向因果关系等方式对上述基准模型的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归纳在表4中。

第一,采用变异系数法重新赋权营商环境。表4列(1)—列(3)结果表明,替换后的城市营商环境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产出增加,分阶段回归也显示营商环境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呈正相关。

第二,引入新的控制变量政府补贴。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研发扶持或科技激励政策,这也是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一些企业的政府研发补助数据存在严重缺失,这会导致样本减少及面板数据不平衡,因此在基准回归中未加入。这里首先对样本进行二次处理,剔除数据缺失严重的观测值,最终获得4950个观测值。表4列(4)—列(6)结果显示,模型引入政府补贴之后,假说H1仍然成立。

第三,克服反向因果关系。考虑到随着企业创新产出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城市之间竞争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从而留住优质企业以及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当地,因此营商环境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为此,本文借鉴董志强等(2012)[6]的做法,把城市的开埠通商历史长度作为工具变量,并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2SLS)重新估计。通商口岸的开埠时间数据来源于吴松弟和杨敬敏(2013)[23],部分城市未出现在不平等条约中,也缺乏标志性的开埠事件,则以同省份内强迫开埠城市的开埠日期为准或以该城市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发生时间为准。表4列(7)显示的第二阶段估计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开埠时间越早,该城市的营商环境就越发达,开埠通商确实影响城市的近现代化发展;在克服了内生性问题之后,城市营商环境对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了保证工具变量结果稳健,本文还借鉴现有文献的普遍做法,利用营商环境滞后一期替代当期值,当期的企业创新产出无法作用于上一期的营商环境,能够有效缓解反向因果关系导致的内生性问题,表4列(8)估计结果表明上述结论仍稳健。

(三)异质性分析

下面从产权、行业和区位等三个方面探讨营商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异质性影响。

1产权差异

不同所有制企业因产权性质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激励。一方面,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们更关注他们自身的政治目标和经济利益,因而更偏好于从事那些能在任期内带来收益和政绩的生产性项目,并回避那些高不确定性和高回报的项目。相比之下,非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明确清晰,权利与责任紧密挂钩,企业经营者采用最大化资本使用效益效率,确保企业在市场上的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创新。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对研发补贴、创新成本比较敏感,而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度高、信用状况较好,能够享有更多来自政府部门的创新补贴资金资助,且更易获得银行及其他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融资成本较低,从而弱化创新资金约束,促进企业创新。此外,国有企业更多承担了国家创新重任,在顶尖领域攻坚克难,吸引大量创新人才,这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为了加以验证,本文按照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划分进行分组回归,表5列(1)和列(2)结果显示,营商环境优化显著促进国有与非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提升,且对国有企业影响更大一些。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政策负担,行为决策受政府干预的影响较大,近年来政府采取的财政创新激励和偏向性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发挥正向影响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有企业与实验室、高校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等方面门槛更低的结论[24]。

2行业差异

相较于包括互联网、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在内的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制造业企业更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制造业企业对于营商环境的变动敏感性更强[1]。而对于知识密集型高端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比降低成本更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法律制度以及提高当地人力资源水平对高端服务业企业的创新会更有帮助。为了检验营商环境的行业异质性影响,本文按照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分组回归

高新制造业包括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高新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表5列(3)和列(4)结果显示,营商环境优化显著促进高新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产出,但对高新服务业企业影响不显著。由于制造业的创新对资金投入的依赖更高,因此对营商环境变动的敏感性也更强,而高端服务业的创新更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完善性、政府创新保护力度以及数字化水平,故对整体的营商环境变化不敏感。进一步,对营商子环境关于服务业进行回归估计,结果表明,政府服务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而市场环境、金融服务和人力资源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分别为01328、00821和00944,这说明在营商子环境中,市场环境、金融服务和人力资源优化能够显著促进高端服务业企业的创新产出。

3区位差异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创新方式和创新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中国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产业转型升级条件也较成熟,人力资源和资金来源也较丰裕,企业能够进行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创新活动。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取决于生产经营环境,还与城市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发展关系密切。东部地区城市营商环境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其对企业的创新产出边际贡献相对较低,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起步较晚,营商环境的改善带来的企业创新效应会更为显著。为了验证上述推断,本文按照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组回归,表5列(5)和列(6)结果表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可见各地企业创新活动都会受到城市营商环境的影响,且对东部地区企业的影响更大。由此可见,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产权、行业和区位的异质性影响。

(四)传导机制检验

为了进一步甄别城市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机制,构建如下两步中介模型:

LnPatit=β0+β1LnSubit+ρLnXit+λi+φt+εit(2)

Digitalit=β0+β1LnSubit+ρLnXit+λi+φt+εit(3)

其中,Subit为城市营商环境下的四个子环境,即金融服务、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和政府服务;Digitalit是中介变量,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其他变量同模型(1)。

表6列(1)回归结果表明,城市营商环境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从整体上,城市营商环境优化能够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增加。这是因为在城市营商子环境中,金融环境优化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资金援助帮助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通过市场进行优质研发项目的筛选,大大提高了资本的配置效率,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也能激发企业追加创新研发投入,特别是中小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转型获得外部研发资金的流入,有利于其进行创新。而市场发达程度反映城市招商引资的能力,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吸引外地投资的规模就越大,可以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充足资金,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此外,人力资源是营商环境发展的核心,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数字化人才充裕的地区能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技术创新。同时,政府通过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加强司法保护、优化公共服务及强化用户导向思维,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支持与引导,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因此,营商环境优化能够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表6列(2)—列(5)的估计结果验证了上述推断,金融服务、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和政府服务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存在中介效应,营商环境在金融服务、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和政府服务的改善,有利于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从而促进企业创新提升,由此证明假说H2成立。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数字化背景下,本文以中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对象,构建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数,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城市营商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总体呈现先下降(2013—2015年)而后上升(2016—2021年)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且东部城市营商环境总体优于中西部城市。从整体上看,城市营商环境优化能够激发市场创新活力,正向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城市营商环境无论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下降期,这种正向影响关系均存在。(2)稳健性检验表明,上述基准模型的实证结果仍保持稳健;为了克服反向因果关系,本文使用城市开埠通商历史长度和滞后一期的营商环境作为工具变量等,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2SLS)重新估计的结果仍表明本文的研究假设成立。(3)异质性分析表明,营商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具有产权、行业和区位的异质性影响,营商环境优化对非国有企业、高端制造业、东部地区的影响更大。(4)数字化转型是城市营商环境优化影响企业创新的主要作用机制,金融服务、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和政府公共服务等子环境的改善,也会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来提升企业创新。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营商环境在市场环境与政府服务的优化建设,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外部条件。通过“以评促建”或纳入政绩考核等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完善市场经济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资源有效配置,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得企业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政府通过构建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改善政企关系,让企业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以促进企业进行理性投资,支持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第二,加强营商环境在金融服务与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化建设,帮助企业建立数字化人才团队。完善金融市场环境,健全金融体制,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缓解因资金问题导致的创新抑制效应,为企业创新提供融资支持。同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适当放宽户籍政策引进人才,实现地区间劳动力流动,提升企业的创新活力,为企业创新提供人力资源。

第三,城市营商环境建设要因地制宜。当前东部地区的营商环境要优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活力和城市营商环境建设总体较强,应加快城市数字化建设和建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智慧城市;而西部城市的营商环境优化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增加城市竞争力。

第四,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激发创新动能。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数字技术改善创新环境,以线上线下融合交流的方式,促进技术、知识等要素流通,优化原有创新发展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扩大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志端,阮舟一龙.营商环境、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9(5):123-134.

[2]夏后学,谭清美,白俊红.营商环境、企业寻租与市场创新——来自中国企业营商环境调查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9(4):84-98.

[3]ChengY,ZhangL.HumanCapital,TechnologyAdoptionandFirmPerformance:ImpactsofChina’sHigherEducationExpansionintheLate1990s[J].Economic Journal,2018,128(614):2282-2320.

[4]杨畅,曾津,沙宸冰.营商环境优化推动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吗——基于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研究[J].财经科学,2022(2):60-73.

[5]张璇,李子健,李春涛.银行业竞争、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金融研究,2019(10):98-116.

[6]董志强,魏下海,汤灿晴.制度软环境与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12(4):9-20.

[7]邵传林.地区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的经济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9):42-61.

[8]张三保,康璧成,张志学.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分析[J].经济管理,2020(4):5-19.

[9]夏杰长,姚战琪,徐紫嫣.数字经济对中国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21(6):67-78+281-282.

[10]孙献贞.数字化转型、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方金融,2023(7):3-15.

[11]张森,温军,李旭东.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23(2):60-68.

[12]杨畅,庞瑞芝.契约环境、融资约束与“信号弱化”效应——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7(4):60-69.

[13]徐浩,张美莎.营商环境、关系型融资与技术创新[J].当代财经,2019(12):73-83.

[14]陈海强,韩乾,吴锴.融资约束抑制技术效率提升吗?[J].金融研究,2015(10):148-162.

[15]张宽,黄凌云.贸易开放、人力资本与自主创新能力[J].财贸经济,2019(12):112-127.

[16]Véganzonès-VaroudakisM.A.,Nguyen,H.T.M.InvestmentClimate,OutwardOrientationandManufacturingFirmProductivity:NewEmpiricalEvidence[J].AppliedEconomics,2018,50(53):5766-5794.

[17]SmithK.InnovationasaSystemicPhenomenon:RethinkingtheRoleofPolicy[J].EnterpriseandInnovationManagementStudies,2000,1(1):73-102.

[18]张三保,曹锐.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的动态演进、空间差异与优化策略[J].经济学家,2019(12):78-88

[19]王佳元,张曼茵.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深度融合研究——基于产业生态重构和数据融合增值的分析[J].经济纵横,2023(3):53-59.

[20]张欣,董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识别、保障条件分析与异质性检验[J].经济评论,2023(1):3-18.

[21]“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课题组,李志军,张世国,等.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的理论逻辑、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J].管理世界,2021(5):98-112.

[22]吴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1(7):130-144+10.

[23]吴松弟,杨敬敏.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时空考察[J].史林,2013(6):76-89.

[24]杨运杰,毛宁,尹志锋.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提升中国国有企业的创新水平[J].经济学家,2020(12):71-79.

UrbanBusinessEnvironment,DigitalTransformationandFirmInnovationOutput

LIUDi,HUANGZelin

(Institute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 ;Economics,

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Basedontheperspectiveofdigitaleconomy,thispapertakesChineselistedhigh-techenterprisesassampleobjects,constructstheevaluationindexofurbanbusinessenvironment,andempiricallyresearchestheimpactofurbanbusinessenvironmentonenterpriseinnovationanditsmechanism.Itisfoundthat:China’surbanbusinessenvironmentshowsastagechangecharacteristicoffirstdecline(2013-2015)andthenrise(2016-2021),andtheoptimizationofbusinessenvironmenthasafacilitatingeffectontheinnovationofhigh-techenterprises.Theeffectofurbanbusinessenvironmentoptimizationonenterpriseinnovationpresentsheterogeneityofenterprises,industriesandlocations,andhasagreaterimpactonnon-state-ownedenterprises,manufacturingenterprisesandenterprisesintheeasternregion.Digitaltransformationisthemainmechanismbywhichurbanbusinessenvironmentaffectsenterpriseinnovation.Improvementsinthebusinessenvironmentintermsoffinancialservices,marketenvironment,humanresourcesandgovernmentpublicservicesenhanceenterpriseinnovationbyacceleratingdigitaltransformation.Theabovefindingshaveimportantpolicyimplicationsfortheoptimizationoftheurbanbusinessenvironmentwiththegoalofincreasingenterpriseinnovationinthenewcontextofthecurrentwidespreadapplicationofdigitaltechnology.

Keywords:citybusinessenvironment;firminnovationoutput;hightechnologyindustry;digitaltransformation

(责任编辑:赵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