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颁布,文化数字化的战略地位愈发显著。该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构建起完善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同时打造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旨在实现中华文化的全景式展现,并确保数字化成果惠及全民。这一战略部署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借助数字化技术“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自信,使广大民众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领略中国之美,全面拥抱、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蓝印花布与北京中轴线文化,不仅是具象的物质存在,更是展现从古至今人文生活气息的立体画卷。数字化,尤其是AR技术,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AR技术将虚拟与现实融合,让用户能够在同一空间中交互体验虚拟景物与现实环境,从而更加动态、形象地呈现非遗文化。这不仅提升了非遗主题文创产品的纪念价值,更让消费者在体验中深入了解文化,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感受中国之美。
北京中轴线蓝印花布文创产品,以布艺为独特载体,显著区别于市场上常见的中轴线文创产品。面对当前布艺类创意产品设计中存在的诸如设计思路同质化、问题样板化、发展路径单一化等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洞察现代人对产品使用与审美的双重需求,以创新为驱动,打破传统钱包、丝巾、抱枕和玩具等常规设计框架,探索更加多元化的产品设计路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尽管AR技术在非遗蓝印花布领域的应用已初见端倪,但目前仍主要局限于业内人士交流与教育资源库的范畴。因此,在布艺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不应局限于传统范畴,而应积极探索如何巧妙融合现代人对产品的使用习惯与审美偏好,创造出既符合审美情趣又兼具实用功能的新型产品。同时紧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潮流,借鉴AR技术赋能下的非遗文创产品成功案例,以及深入挖掘老北京的人文情怀,为蓝印花布这一传统工艺赋予全新的数字化语言,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AR技术凭借其将信息与三维世界巧妙融合的独特能力,为文创产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它打破了文创产品平面、单一的局限,使其能够承载丰富多彩的虚拟内容。其中,AR明信片作为最常见的文创设计单品,通过扫描背面二维码并识别正面插画,即可触发AR效果。例如,将景点地标与AR技术相结合,制作成独特的AR明信片。这些明信片乍一看,与普通明信片并无二致,同样拥有精美的图案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充分展现了景区的独特魅力。然而,当你拿出手机,轻轻扫描明信片背面的二维码,一个全新的世界便会立刻在你的眼前展开。通过AR技术,明信片上的景区仿佛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你可以亲眼看见标志性的建筑拔地而起,聆听潺潺的流水声,甚至感受到微风拂过面颊的清凉。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让你身临其境,尽情领略景区的风土人情。
同样,蓝印花布也能借助AR技术实现这一效果。我们将北京中轴线上的图案作为印花印制到布料上,经过蓝染工艺处理后,再在背面印制或缝制一个二维码。通过AR技术的加持,面料上的中轴线图案便能由二维平面变为三维立体图案,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趣味性。这一创新举措让非遗文化以更加立体、形象的方式走入消费者的视野,成功突破了二维平面的固有限制,为传承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蓝印花布,尽管以其独特的蓝白两色著称,但在色彩丰富度上,确实略逊于普通的彩色印花图案。为此,我们可以探索一种进阶版的AR技术应用——让图案由静态的立体形态转变为动态的动画,从而赋予图案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北京中轴线的两款AR冰箱贴便是这一理念的杰出实践。其中一款,由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红韵京城团队设计的钟楼和鼓楼旋转冰箱贴,只需轻轻一扫,便可立刻呈现出钟楼和鼓楼的立体模型。这些模型支持360度旋转,全方位展示建筑的不同视角,让消费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身体验文化与历史的厚重。另一款则是天坛文创产品——天坛春日来信冰箱贴,其设计更加年轻化,以天坛标志性建筑祈年殿为主造型,并巧妙融入了花瓣流沙与粉色龙形元素。通过微信扫描包装内的互动码,再将镜头对准冰箱贴,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声,冰箱贴瞬间“变身”为立体的祈年殿,粉龙盘旋其间,栩栩如生。随后,祈年殿的实景视频缓缓旋转并放大,视频画面与手中的冰箱贴实时互动,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动画世界。设计师不仅对祈年殿的细节和颜色进行了精心刻画,还为其创作了一段小动画,将单一的图案转化为一个生动的故事,让文创产品自身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同样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蓝印花布所能讲述的故事同样引人入胜。它可以是鲜鱼口热闹的生活场景,可以是大栅栏繁华的商贸交易,可以是天桥精彩的游艺演出,还可以是什刹海繁忙的来往商船。将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生活制作成小动画,当消费者扫描蓝印花布上对应的图案时,手机上便会弹出相应地区或建筑在过去发生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将解答消费者的疑惑,如天桥名称的由来、鲜鱼口的命名原因等。通过这种方式,知识以轻松愉悦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见其形、听其音、会其意。
“三访漆像”是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精心打造的一款围绕非遗“福州脱胎漆器”的数字化AR作品。在这一设计项目中,体验者将经历三次对漆器的数字化探访之旅,从平面图案的初步接触,到三维立体动画的深入探索,最终步入沉浸式空间范围,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福州脱胎漆器这一非遗工艺的精髓。这一过程不仅让福州脱胎漆器“活”了起来,更实现了其跨越千年的传承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彰显了数字化非遗传承的独特魅力。
该项目通过一种创新的互动方式,引导消费者首先了解漆器的图案设计,进而参与漆器的外观设计过程,最终通过巨大的LED屏幕展示设计效果。这一流程设计巧妙,旨在激发更多对非遗文化尚不了解的人群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身临其境地参与设计,消费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正是AR技术为非遗文化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感的生动体现。在这种沉浸式的互动中,非遗文化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深刻体会到其背后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
蓝印花布与福州脱胎漆器有着诸多共通之处,这同样是众多非遗项目的普遍特性:其制作过程漫长而精细,最终呈现出的成品则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然而,当消费者面对这些成品时,往往难以体会到其背后的艰辛与不易,缺乏必要的代入感和参与感,进而可能导致对非遗文化的漠视。在多数人的认知中,非遗似乎是一种神秘且遥远的文化存在。如何让非遗真正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领略匠人精湛技艺,实现非遗文化的广泛普及,一直是非遗文化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随着AR技术的融入,北京中轴线蓝印花布文创产品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消费者可以通过AR演示,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中轴线元素,并见证蓝印花布从缓慢制作到成品的全过程,这一过程被精心编辑成一系列小故事片段。每个元素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小故事,消费者需按故事线进行拼凑,最终不仅能收获一个完整的故事,还能得到独一无二的中轴线组合图案。这些图案随后可用于制作各式各样的蓝印花布文创成品。这一小巧而富有创意的AR交互游戏,不仅提升了文创产品的价值,更让消费者在玩乐中深入学习非遗技艺,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尽管AR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硬件设备的体积、性能、传感器的精度以及图像识别的准确性等因素,都可能影响AR应用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这些问题需要持续的研发与改进。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加便携、稳定的设备问世,为更多非遗文化的“活化”与普及贡献力量,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时尚北京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