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议题。在全球文化交融背景下,传统音乐面临边缘化风险。文章首先剖析了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随后探讨了数字化技术、社区参与及政策扶持在保护传统音乐中的作用;强调应构建多元化的保护机制,促进传统音乐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守护人类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确保传统音乐在新时代背景下得以活态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3-00-03
在浩瀚的人类文化长河中,传统音乐作为民族精神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传统音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在民族音乐学的广阔视野下,不仅要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更要积极探索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现状,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文化创新理念,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确保其能够跨越时空,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
一、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与特征
(一)传统音乐的定义与分类
传统音乐,这一植根于民族历史深处的文化瑰宝,是世代相传、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声音与旋律的交织,更是民族情感、历史记忆与文化智慧的凝结。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在界定传统音乐时,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使得分类变得尤为重要且复杂。从音乐形态的角度出发,传统音乐可划分为声乐类,如民歌、山歌,它们以人声为载体,传递着民族的情感与故事;器乐类,如古琴独奏、民族管弦乐合奏,通过乐器的演奏展现音乐的韵律与美感;以及综合类,如戏曲、歌舞,将歌唱、舞蹈与器乐融为一体,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审视,传统音乐又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民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地域特色。无论是北方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的细腻温婉,都通过音乐这一载体得以生动展现。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不仅丰富了传统音乐的内涵,也为其分类提供了更为细致的维度。
(二)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音乐文化解析
在民族音乐学的广阔视野中,传统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展现,更是文化深层结构的镜像反映。此学科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索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音乐如何作为社会、历史、民俗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产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象征意义。
民族音乐学强调音乐的文化属性,将音乐置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在这一视角下,传统音乐成为理解特定民族文化精神、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的重要窗口。例如,通过分析不同民族的音乐形态,可以洞察到这些音乐特征如何与民族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文化标识。
进一步地,民族音乐学还关注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与作用。传统音乐往往与节日庆典、人生礼仪等社会活动紧密相连,成为维系社区情感、传递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媒介。通过对这些音乐活动的考察,可以揭示音乐如何参与社会构建,以及在社会变迁中如何适应、融合或抵抗外部文化的影响。
(三)传统音乐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色
传统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生动载体,其地域性与民族性特色尤为显著。音乐旋律与节奏中蕴含的独特韵味,不仅是对特定地域风貌的艺术描绘,也是对民族精神气质的深刻表达。
地域性特色体现在传统音乐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上。例如,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歌,常采用高亢激昂的旋律,以呼应广袤无垠的戈壁与草原,展现出粗犷豪放的地域风情;而江南水乡的小调,则多以细腻温婉的曲调,描绘出小桥流水、烟雨朦胧的江南景致。这些音乐特征,无疑是地域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生动映射。
民族性特色则体现在传统音乐对民族历史、民俗习惯的深刻反映上。如蒙古族的“长调”,以其悠长的旋律和独特的发声技巧,诉说着蒙古民族对草原的深情与敬畏;藏族的“锅庄舞”音乐,则融合了宗教仪式与民间舞蹈,展现出藏族人民虔诚的信仰与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音乐形式,不仅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也彰显着民族的独特气质与精神风貌。
二、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状态
(一)全球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传统音乐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据统计,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音乐市场的边界日益模糊,跨国音乐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这一趋势对传统音乐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同质化进程,传统音乐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风险。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文化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市场影响力,迅速占据了全球音乐市场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传统音乐由于其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往往难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其独立性和多样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3000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而这些语言中的传统音乐形式也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危机。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为传统音乐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传统音乐得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例如,一些传统音乐艺术家通过在线音乐平台发布作品,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同时,全球化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传统音乐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可能性。一些传统音乐形式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表现手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现代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的冲击
在现代音乐文化的汹涌浪潮中,传统音乐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体现在音乐形式的创新上,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感。
现代音乐文化的崛起,无疑对传统音乐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流行音乐、电子音乐、摇滚乐等现代音乐形式,以其强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音乐语言,迅速吸引了大量年轻听众。相比之下,传统音乐往往显得较为保守和陈旧,难以与现代音乐文化形成有效的竞争。例如,在中国,随着流行音乐市场的蓬勃发展,传统戏曲、民歌等形式的听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一代对其兴趣日益减弱。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许多传统音乐形式正面临着传承危机。
然而,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并非全然负面,它促使传统音乐开始反思自身的生存之道,探索与现代音乐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一些传统音乐艺术家通过借鉴现代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对传统音乐进行了创新和改编,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例如,将传统民乐与电子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音乐作品;或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元素融合,打造出新颖独特的表演形式。这些尝试不仅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与此同时,现代音乐文化的兴起还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学习传统音乐,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方式。这种文化自觉和认同感的提升,为传统音乐的复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三)传统音乐受众群体的变化与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融合,传统音乐的受众群体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音乐审美观念的转变,也折射出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
在过去,传统音乐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于老年人和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经历了传统音乐最为辉煌的时期,对其怀有深厚的情感和认同感。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新兴文化的崛起,这一传统受众群体逐渐缩小。老年人因年龄和生理因素,其音乐消费能力和兴趣可能有所减弱;而知识分子阶层虽然仍对传统音乐保持关注,但在新兴文化的冲击下,其审美趣味也日趋多元化。
近年来,传统音乐的受众群体开始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传统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和了解传统音乐。例如,一些音乐节、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中,传统音乐的表演往往能吸引大量年轻观众。此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为传统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许多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和学习传统音乐,成为其新的受众群体。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传统音乐逐渐回归大众视野,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得到重新认识和挖掘。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压力环境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满足了这一需求。并且年轻一代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传统音乐。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音乐受众群体的年轻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度和兴趣度;例如,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音乐作品;或者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为传统音乐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2]。
三、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路径
(一)科技赋能:数字化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
在数字化时代的大潮中,科技为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全新的路径。通过数字化技术,传统音乐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更为高效、精准和广泛的保护与传承。
数字化技术在传统音乐保护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对音乐资源的全面记录与保存上。例如,中国传统器乐数字化保护项目“听见数字山河”对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实现了系统化、全方位、高精细度的音源采集,让穿越千年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项目不仅为传统音乐的保存提供了珍贵的数字资料,也为音乐创作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数字化技术还为传统音乐的传播与普及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通过数字音乐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传统音乐得以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例如,华为音乐推出的“非遗·新声”主题系列活动,利用空间音频技术让传统民族音乐焕发新“声”,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听觉体验。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提高了传统音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激发了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
(二)社区为本:激活内生动力与参与模式
社区为本的保护策略,强调从社区内部挖掘和培育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例如,在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村落,村民们自发组织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三月三”歌会,通过歌唱、舞蹈等形式展示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基于社区的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吸引了外界的关注和支持,为传统音乐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社区参与模式的构建,鼓励居民成为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的主体,在浙江的一些古镇,当地文化部门与社区合作,开展“非遗进社区”项目,邀请传统音乐传承人走进社区,教授居民演奏技巧、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这种互动不仅让居民亲身体验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参与保护和传承的热情。居民开始主动搜集和整理本地的传统音乐资源,甚至自发组织演出团队,将传统音乐带入更多的生活场景。
社区为本的保护策略与参与模式,通过激活内生动力,让传统音乐在民间生根发芽,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的双赢。这种以社区为基础、居民为主体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为传统音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多维策略:传承主体的培育、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
在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中,多维策略的实施显得尤为关键。这包括传承主体的精心培育、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国际的广泛合作,共同构筑起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坚固基石。
传承主体的培育是传统音乐保护的核心,在江苏某地,政府与文化机构联合启动了“青年传承人计划”,选拔并培养了一批对传统音乐充满热情的年轻人,通过师承制、工作坊等形式,确保传统技艺与知识的有效传递。这些青年传承人不仅成为传统音乐活态传承的中坚力量,还积极创新,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策的支持为传统音乐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传统音乐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资金支持。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如设立专项基金、举办传统音乐节等,为传统音乐的展示与传播搭建了平台。
国际合作则拓宽了传统音乐传承的视野,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了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中国传统音乐团队赴国外参加国际音乐节,与当地音乐家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不仅展示了中国音乐的魅力,也促进了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4]。
四、结束语
在民族音乐学的广阔视野下,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守护,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多样的策略,传统音乐得以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应继续深化民族音乐学研究,探索更多元化的保护路径,让传统音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共同书写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王杰.中国传统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关系探究[J].艺术评鉴,2022,(02):17-20.
[2]张弫,刘凯斌.民族音乐学视野下传统音乐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J].丝路视野,2022,(14):126-128.
[3]张裕.音乐家主义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田野”情怀:张力与纾解[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4,(04):102-107.
[4]朱玉龙.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音乐,2024,(03):78-80.
作者简介:司鹏中(2001-),男,江苏宿迁人,本科在读,从事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