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理论视角看当代美术馆展览的叙事策略

2024-12-06 00:00:00李长江
艺术大观 2024年33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叙事学

摘要:美术馆作为艺术作品的展示平台和文化叙事的载体,其展览的叙事策略对文化传播和艺术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艺术理论视角,通过对当代美术馆展览叙事策略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叙事策略在提升展览效果和观众体验方面的重要性,并为美术馆的展览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推动美术馆展览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美术馆展览;叙事学;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3-00-03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公众对艺术的认知和体验需求日益增长,对美术馆展览的叙事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旨在从艺术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叙事学等理论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叙事环境,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以期为美术馆的展览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艺术理论视角下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学在美术馆展览中的应用

叙事学作为研究叙事行为、叙事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在文学、电影、戏剧等领域的应用已颇为成熟。美术馆展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叙事形式,核心在于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流派的发展脉络。在美术馆展览中应用叙事学,为展览的策划与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和实践路径,使得展览设计者能够更加系统地组织展览内容,构建一个连贯的叙事框架,从而引导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自然地进入预设的叙事情境[1]。

(二)艺术性叙事的定义和意义

艺术性叙事是将艺术作品和展览空间相结合,通过叙事手法来传达特定文化和历史信息的展示方式。在当代美术馆展览中,艺术性叙事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打破了传统上对艺术作品的简单陈列的做法,通过叙事性的展览设计,将艺术作品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使其成为讲述故事、传达情感和探讨问题的媒介[2]。艺术性叙事能够为观众提供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通过艺术性叙事,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收艺术信息的对象,而是成为叙事的参与者和共同创造者,使得艺术作品的解读更加多元和开放,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角度。此外,艺术性叙事通过叙事的方式引导观众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促进艺术知识的传播和艺术文化的交流。因此,深入研究艺术性叙事的理论和实践,对当代美术馆展览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美术馆展览叙事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美术馆展览叙事的实践案例

在全球范围内,美术馆展览叙事的实践案例层出不穷,展现了多样化的叙事策略和文化表达。在国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展览“现代始于:1910—1945”颇具盛名,其通过精心策划的展品序列和空间布局,构建了一个关于现代艺术起源和发展的叙事框架。该展览通过非线性叙事结构,将观众引入一个跨时代的视觉旅程,从而深化了公众对现代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在国内,中国美术馆的“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也取得了不错反响,其通过线性叙事模式,展现了中国油画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展览通过时间线索的串联,将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和历史背景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艺术史叙事脉络。国内外实践案例表明,美术馆展览叙事已成为连接艺术作品与观众的重要桥梁,不同的叙事模式和结构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观展体验和深层次的文化理解。

(二)叙事策略的多样性与创新

叙事策略的多样性与创新是当代美术馆展览叙事发展的趋势和显著特点。在叙事主题的构建上,美术馆开始从单一的艺术品展示转向更为复杂的文化叙事。如通过将艺术品放置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不仅传达了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还揭示了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批判;在叙事结构上,美术馆展览开始采用更为灵活和多元的结构模式。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互动式叙事等结构模式的运用,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观展路径和体验。这些结构模式的创新,使得展览叙事更加生动和立体,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展览叙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数字化的叙事手段不仅丰富了展览的表现形式,还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例如,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可以在现实空间中与虚拟的艺术作品互动,从而获得全新的艺术体验[3]。

(三)当代美术馆展览叙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叙事深度与广度的平衡问题,在追求叙事多样性的同时,部分展览忽视了对艺术作品深度解读的重要性,导致展览叙事流于表面,缺乏对艺术作品深层次意义的挖掘和传达;二是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的冲突,伴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一些展览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的人文价值和情感表达,使得展览失去了与观众情感共鸣的能力;三是观众参与度的局限性,虽然互动式叙事模式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但并非所有观众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展览叙事中,特别是对于缺乏背景知识的观众,他们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和投入展览叙事中;四是展览叙事的同质化趋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美术馆的展览叙事趋于同质化,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这限制了展览叙事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五是叙事策略的可持续性问题,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如何保持展览叙事的持续性和长期吸引力,避免展览成为短期的、一次性的事件,是当前美术馆展览叙事需要考虑的问题。

叙事策略的多样性与创新不仅提升了美术馆展览的文化传播效果,也为美术馆展览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美术馆展览叙事策略将继续向着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需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叙事效果。

三、叙事策略的构建

(一)叙事主题与结构的设定

一方面,应深化叙事主题。叙事主题应超越表面的装饰和审美,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文化和历史根源。这需要策展人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够从艺术史、文化研究、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展品进行解读。叙事主题的设定应具有包容性,能够涵盖展览中所有作品的共通点,同时允许个体作品展现其独特性。此外,叙事主题应与时代精神相呼应,反映当前社会文化的关注点和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创新叙事结构。叙事结构的设计需要在传统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引入非线性、互动式和沉浸式叙事手法。例如,采用并置叙事结构,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并置展示,激发观众的比较和联想。分形叙事结构则通过多线索的叙事,引导观众深入探索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在叙事结构的构建中,应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确保观众能够在参观过程中自然地跟随叙事线索,形成完整的叙事体验[4]。

(二)叙事视角与情感的融入

首先,多维叙事视角的构建。叙事视角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策展人视角,而应融合艺术家视角、历史视角、观众视角等多元视角。这种多维叙事视角能够为观众提供全面的信息,促进观众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例如,通过艺术家的视角,观众可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理念;通过历史视角,观众可以把握作品在艺术史中的位置和意义;通过观众视角,展览能够反映观众的需求和期待,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其次,情感维度的融入。情感是连接艺术作品和观众的桥梁。在叙事策略中融入情感维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首先,通过情境再现,利用空间设计、光影效果、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营造与艺术作品相匹配的情感氛围;其次,通过故事化叙事,将艺术作品置于一个具体的故事背景中,使观众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观众参与,设计互动环节,使观众能够直接参与到叙事中,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情感维度的融入不仅能够增强展览的吸引力,还能够促进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5]。

综上所述,叙事主题与结构的设定以及叙事视角与情感的融入是构建当代美术馆展览叙事策略的核心内容。通过专业的角度深化叙事主题、创新叙事结构、构建多维叙事视角和融入情感维度,可以提升展览的叙事质量和观众体验,实现美术馆展览的教育和文化传播目标。

四、案例研究

(一)美术馆展览案例分析——北京红砖美术馆“感知的逻辑”展览

为深化对美术馆展览叙事策略的理解,选取北京红砖美术馆的“感知的逻辑”展览作为案例进行细化描述和深入分析。北京红砖美术馆是一座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当代美术馆,以其独特的红色砖块建筑结构而闻名。美术馆的前身是一个废弃的工厂,后经过建筑师董豫赣的精心设计和改造,转变为一个集展览、收藏、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艺术空间。

1.展览背景与设计理念

红砖美术馆的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对传统建筑材料的现代诠释。建筑本身通过巧妙运用红砖这一元素,展现了一种质朴而现代的美学风格,同时也体现了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和对自然环境的融合。

北京红砖美术馆“感知的逻辑”展览旨在通过艺术作品探讨人类感知的复杂性。红砖美术馆以其独特的建筑材料和空间布局,为展览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叙事环境。展览设计理念强调通过空间的物理布局和视觉引导,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引导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体验从直观感知到深层认知的转变。

2.空间布局

红砖美术馆的空间布局灵活多变,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提供了丰富的展览和活动空间。其以中央庭院为叙事起点,通过庭院的自然光线和开放空间,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过渡和思考的场所。展览空间围绕庭院展开,通过红砖墙和玻璃窗的交替使用,创造了一种节奏感和光影变化,增强了叙事的动态性。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设计,使得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自然地从一个展区过渡到另一个展区,形成了一种叙事的连贯性。

3.展品排列与叙事构建

红砖美术馆以其开放性和多元性,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览,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在展品排列方面,“感知的逻辑”展览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将艺术作品按照主题和概念进行组织,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序列,提供了更为自由的观展路径。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和视觉联系被精心设计,以强化叙事的连贯性和深度。

(二)叙事策略的实际效果与反思

通过对“感知的逻辑”展览的实际效果进行深层次评估,本文揭示了叙事策略在提升展览体验方面的作用,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反思。

在实际效果方面,叙事策略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展览的教育价值和审美体验。通过空间布局和展品排列的叙事构建,观众被引导进入一个充满故事性的展览环境。该设置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还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非线性叙事结构的使用,使得展览更加灵活和动态,允许观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进行探索,从而提高了展览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艺术作品的内涵。

通过对红砖美术馆“感知的逻辑”展览的深入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第一,整合建筑与展览设计。红砖美术馆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建筑特性与展览设计整合,创造出一种沉浸式的叙事体验。这种整合不仅增强了展览的叙事力,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展体验。第二,非线性叙事结构的应用。非线性叙事结构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和探索空间,这种结构的应用可以作为其他美术馆展览设计的参考,尤其是在处理复杂或多主题展览时。第三,多媒体技术的精细化应用。多媒体技术如VR和AR的应用,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这种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加精细化,以确保技术的使用能够真正增强艺术作品的表达。第四,观众参与和反馈的重视。展览设计应重视观众的参与和反馈,通过设置互动环节和反馈机制,使观众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尽管红砖美术馆的叙事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展览的叙事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在某些情况下,展览可能过于强调视觉效果,而忽视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文化价值。其次,非线性叙事结构虽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但也可能导致观众在展览中迷失方向,缺乏明确的参观路径。此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加精细化,以确保技术的使用能够真正增强艺术作品的表达,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噱头。

由此可见,叙事策略在当代美术馆展览中的应用是复杂而多维的。它不仅需要策展人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要对观众的需求和反馈保持敏感和开放。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们可以优化叙事策略,使其在提升展览质量和观众体验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结束语

叙事策略在美术馆展览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展品排列和互动体验,叙事策略能够显著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展览的教育价值,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沉浸式观展体验。面对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叙事策略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以创造更加丰富和互动的展览体验。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进一步提升展览质量和观众体验,为美术馆展览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蔡东雯.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叙事变迁研究——以广东美术馆双/三年展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4,2(10):50-52.

[2]徐愉淋.基于视觉叙事理论的艺术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4.

[3]程群芳.数字媒体技术下美术馆沉浸式展览的空间设计研究[J].新传奇,2024,(19):101-103.

[4]韩语.数字技术对当代设计展览叙事的影响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23.

[5]李慧君.基于叙事学的当代美术馆空间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作者简介:李长江(1969-),男,山东济南人,本科,副研究馆员,从事文化旅游、群众文化、美术教育等研究。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叙事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福建茶叶(2019年11期)2019-01-08 18:38:10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20:16:43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19:49:34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20:26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04:15
现象电影《港囧》和《夏洛特烦恼》比较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1:22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1:53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