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

2024-12-06 00:00:00孙洪波金龙

摘 要:百年党史也是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发展史。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方面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彰显和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思想伟力。如何把握“两个结合”这个党百年辉煌的成功密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

关键词:“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逻辑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4)06-0039-0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向我们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4。“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17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百年党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和逻辑体系。

一、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逻辑

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复兴征程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得以充分体现,深深烙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这“两个结合”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的结合,它遵循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有其历史必然性、实践紧迫性,昭示和彰显着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逻辑。

(一)历史选择: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贯穿党的百年史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论断虽然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提出,使党的理论创新又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明的烙印,始终一以贯之地镌刻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从未缺席。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立足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38年,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3]534,这一重要论述彰显了“两个结合”的最初雏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毛泽东又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原创性地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反思社会主义探索的经验教训,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形势新特点,回应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千年夙愿和文化情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制定了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洞察时代之变、世纪之变、世界之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科学研判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创新发展举措,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理论发展新的飞跃,这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产物,也是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说,“两个结合”始终贯穿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蕴含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把“密钥”,展现出其高度的历史必然性。

(二)现实需要: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解决民族复兴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不同的时代,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中国不同的发展阶段,紧贴中国实际、立足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国文化进行发展创新。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迫切现实需要,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解决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克服教条主义倾向,“两个结合”的着力点是独立自主、从实际出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主要是克服传统思想的束缚,“两个结合”的着力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丢,同时大力推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进入新时代,则主要是针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克服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着力解决党组织软化、弱化问题,以党的自我革命全力加强党的建设,由此进一步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魂脉问题,解决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脉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结合”既是宝贵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画卷中的绘笔,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走向深处的同时,不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大地,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科学指导和精神动力,这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是源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为不断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问题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内在规律: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揭示发展规律性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理论的不断创新,在于理论的科学性,在于解决时代所面临的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伟大实践、伟大变革中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性。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既对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方向性要求,也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这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也标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显著特征,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要求的本质体现,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路径的必然选择。唯有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成功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唯有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也唯有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勇于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注入了时代气息和精神力量,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性特征,彰显当代马克思主义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宏图大愿,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化路径的必然选择,必将在文化创造和创新性发展中不断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内涵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升华。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理论创新的必然规律,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逻辑

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体现出鲜明的实践逻辑。这一实践逻辑体现在“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途径、精神指向以及实践目的与旨归上。其实践途径在于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实际相结合,其精神指向和内在文化底蕴在于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其最终的目的及实践旨归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

(一)实践途径: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之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核心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运用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创立之初就认为理论需要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撰写《共产党宣言》1872年序言时就指出,“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376,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都需要在实践中转化。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不同于其他国家,具有特殊的国情和鲜明的特色,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同时又要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任务,在具体实际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5]796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一批先进分子开始寻求救国救民和民族复兴之路。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也由此应运而生,成为反帝反封建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国情特点,统筹推进内政、外交、国防,全面加强治党、治国、治军,在迈向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先后创立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一次次理论创新和历史性飞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宝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毅前行。

(二)精神指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还具有鲜明的世界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始终与各国的文化基因、时代特征、民族传统、民族性格等紧密相连、相互渗透,使其成为实践的指南,而非经典的教义,并日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坚持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以“两个结合”来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引领和文化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6]39中国在长期的文明积淀中,形成了忠诚、自强、担当、奉献、创新、和善的道德操守和价值追求,崇尚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信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常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信守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等等。这些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思想渊源和充分体现,其已经在文化的浸润下深深烙刻在每名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回顾中国共产党一路披荆斩棘,走过的革命路、建设路和改革路,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能看到其既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也十分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并结合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永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三)实践旨归: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27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旨归。近代以来,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大地粉墨登场,但是由于其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没有认识到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核心力量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使得各种社会思潮都犹如昙花一现,不能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坚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因其自身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人民性被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乘风破浪、永续前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拥戴、坚定支持,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只有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从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始终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视人民利益重如泰山。同时,人民又是历史的创造者。当今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和受益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创造,又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受益。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和红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要紧紧围绕老百姓心中的烦心事、闹心事,聚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勇于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倾听民意,了解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就是要着眼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挑战,从人民的视角考虑问题来谋划建设、推动工作,全力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就是要科学完善保障体系,全面加强社会治理,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逻辑

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鲜明的价值逻辑,这一价值逻辑体现在其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上。其理论价值在于创新和发展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价值在于推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样本;时代价值在于以“两个结合”回答了时代之问,解决时代之需,顺应时代之势。

(一)理论价值: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致用之学”,关键是是否把“两个结合”作为理论创新的基本方略,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和实践论。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不仅是在成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前进,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得更加成熟、更加完备,彰显出其理论魅力和现实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统筹发展,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统筹应对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赋予“两个结合”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立足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充分汲取中华文明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历史智慧、道德规范的精华养分,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夯实了具有中国风格、体现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根基。与此同时,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进一步强调要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真理魅力注入其中,在二者交相融合、相融相通中为国家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引领和理论指导。“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让“第一个结合”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血脉更加凝练、文化底色愈发凸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更加蓬勃的生机和中国色彩。实践证明,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遵循,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最新成果,创新和发展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二)实践价值:推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百年党史,是一部依靠“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史,更是一部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7]367。这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将其投身中国具体实践,以问题为导向,精准解答时代课题,回答世界之问,回应人民急难愁盼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是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发展道路的实践产物,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加快自身发展、保持自身特色的成功范式。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根”与“魂”来形容二者的重要地位。“第二个结合”将“根”与“魂”融会贯通,让中华文明之根与马克思主义之魂中西互补、内外相融,既挖掘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让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基因,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将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深层次地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文化根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吸收、借鉴并弘扬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比如,借鉴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亲仁善邻”的思想,创新发展了生态文明思想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充斥着压迫、掠夺和暴力的西方式现代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为浓厚的文化底蕴、更加深远的历史纵深、更加立体的发挥空间,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华民族的智慧,寻觅伟大复兴征程中新的发展奇迹和力量。

(三)时代价值:以“两个结合”回答时代之问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强东弱正向东升西降转变,和平赤字、安全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已经成为各国不可回避的问题,考验着各种政治力量,也检验着各自政党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回避问题,向来直面问题、正视问题、回应问题。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品格,必然会对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尖锐问题给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已然提出要求,实践应然做出回应。新的历史方位,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领会“两个结合”的实践脉络,以“两个结合”来回答时代之问。落实到实践方法上,必然是一以贯之地坚持“两个结合”,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深刻把握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着眼中国具体实际,抓住历史方位、根本问题、中国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探寻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的现实结合点;必然是融会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赓续中华文化血脉和中国精神,充分发挥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激励创新的强大功能,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精神血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寻求解决世界难题的发展之道;必然是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百年奋斗目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将“两个结合”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文化资源和精神源泉。这恰是“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Promotion of Logic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Needs of the Times with“Two Combines”

Sun Hongbo, Jin Long

(College of Marxism,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One hundred years of Party history is also one hundred years of the Party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out its century-long history, the CPC has always upheld the theoretical qualities of openness, inclusiveness and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On the one hand, it unswervingly adheres to Marxism;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lways insis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istory, actively pushed forward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and consistently combin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specific realities, as well as wit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two combinations”have profoundly clarified that Marxism has been developed and innovated in China, highlighting and activating the strong ideological power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how to grasp the“two combination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partys century-long glory, and how to further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CPC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which has its own inherent inevitable logic, practical logic and value logic.

Key words:“two combines”;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needs of the times; logical framework

收稿日期: 2024-03-12

基金项目: 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G2023075);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ZTSYB2023009)

作者简介: 孙洪波,女,黑龙江肇东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金龙,男,甘肃白银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