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2024-12-06 00:00:00李文俊刘影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蕴含着科学的理论逻辑、主动的历史逻辑和创新的现实逻辑,具有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在理论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在历史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在实践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实践之路,开辟了交流互鉴的文明发展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方案。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有助于持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人民至上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4)06-0031-08

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和趋势。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图强道路,成为现代化国家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但在旧中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不可能实现独立自主,更谈不上实现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70多年的接续奋斗,创造出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世界奇迹,走出了区别于弊端丛生的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遵循

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遵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决定了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类只有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实践观点,才能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指出,各国制定政策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相结合[1]64。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根据当时的客观实际,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现代化固有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也不能否认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马克思用“最蹩脚的建筑师”与“最灵巧的蜜蜂”做比较指出意识的先进性[3]169-170,反映了人的意识改造世界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人的意识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存在形态,创造出新的事物从而改造世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直强调社会意识的重要性,强调始终需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靠提高技术,也靠文化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提高劳动人民的积极性[4]124-125。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中多次提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将会走弯路[5]14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6]123-124。总之,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党始终强调理想信念这个精神之“钙”的重要性。

(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总是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经改革或革命的方式重新回归基本适应再到基本不适应的辩证运动过程。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规律,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7]413,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这一过渡阶段和其他社会过渡阶段一样都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和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因为“两个决不会”[3]3表明资本主义在其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不可能走向灭亡的。但这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就不会灭亡,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一旦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变革就会发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矛盾日益加剧,如日益严重的种族歧视和矛盾、青年精神空虚现象普遍、经济危机频发、发达国家垄断剥削发展中国家、不断爆发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等,也证实了“两个必然”的正确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尊重社会基本矛盾运行的规律,顺应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最突出的两个特点,一个是社会主义性质,另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现代化是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进行的现代化,它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弊端。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诉求,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本质永远不会变。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主动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注重抓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推动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断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64年,党中央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及时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新时代条件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完善各项制度,使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征程。

(三)遵循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原则

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指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但在剥削社会中,人民群众的能动性、自主性等主体地位被遮蔽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了受剥削的无产阶级者,但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和历史实践活动的深入[8]287,无产阶级必将成为解放自身、推动社会进步最广大和坚实的力量。通过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激发巨大潜能。

人民主体思想是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遵循。首先,建设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是以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为宗旨,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群众路线”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不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思想的光芒。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了群众路线,将人民的利益视为至上的理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将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6]9人民群众蕴含着巨大的改革、建设和创新力量,改革开放无疑是最好的证明,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安徽小岗村村民的创造性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吹响了农业改革开放的号角;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拉开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序幕。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只有坚持人民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相统一,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9]70。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实践

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抓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创造出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一)秉承人民主体思想,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回顾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围绕群众路线开展工作,并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党执政成效的根本标准。

首先,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答案。面对如何跳出由盛而衰的历史周期率、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问题,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给出了人民监督的第一个答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的建设在各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着新的风险和考验。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重视,表明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时刻保持清晰的认识和警醒,要确保我们党永葆先进,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就必须做到敢于刀刃向内,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于是我们党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6]541。“两个答案”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与党的执政经验相结合,依据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素,揭示了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内在逻辑。一方面,畅通保证人民民主监督的措施和机制;另一方面,直面现实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建立党内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机制,推动反腐倡廉一体化建设,建立起上下联动的党内监督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相辅相成,形成党外接受人民监督,党内推进自我革命的良性互动局面。人民监督能更好地促进党的自我革命意识的内省,推动自我革命;自我革命能有效增强人民监督的信心,确保人民监督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其次,确立选贤与能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获得发展和完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选贤与能”的领导力量。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领导核心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不断努力使中国“站起来”,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不同阶段,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和开放,使中国“富起来”,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发展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理论支撑、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确立选贤与能的领导力量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时代的呼唤和民心所向。

最后,提升为民造福能力。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伟力,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完全真正确立起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原因在于,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也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地位发展生产力,但是却将发展成果据为资产阶级所有,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必将造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形态下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才可以真正地得到统一,产生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从而迅速推动社会进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质是中国共产党确立人民主体地位,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从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更加重视人民主体地位,关注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在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及公共事件上,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胜利,增加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二)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推进现代化向前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取得的伟大成绩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准确理解和实践,深刻理解中国所处时代方位及社会主要矛盾,紧紧抓住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逻辑地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

从社会主要矛盾变换的视角审视,我国现代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个时期,1949年至1956年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初始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毛泽东认为我国存在内外部两个矛盾,其中外部主要是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内部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1]455。针对这两个矛盾,我国对外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对内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前行。第二个时期,1956年至1978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曲折探索时期。党的八大提出我国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建立先进工业国的需求与落后农业国现实的矛盾[12]341。基于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我国建设工业化国家在一段时间内进展顺利,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国力不断提高。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并将主要矛盾认定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13]593-594。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出现偏差,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脱离了实际,破坏了生产力,扰乱了社会秩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第三个时期,1978年至2012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结合国内外形势敏锐地把握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4]839。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正确则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否则便会阻碍甚至破坏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从过去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转变到“美好生活需要”,即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5]11。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时代方位及现实国情的判断,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世界风云变幻,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表明中华民族正大踏步地走向复兴之路,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5]12。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的把握,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也是创新,使中国式现代化迈向了新的发展征程,大踏步地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三)创造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趋势,从人的发展角度考察,人将逐渐摆脱人的依赖、物的依赖,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阶段。当前,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处于从物的依赖性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渡阶段,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社会文明形态正处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向更高文明形态转换的阶段——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文明样态,是通向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人类未来文明图景的补充与创新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对现代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文明样态逐渐丰富和完善。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我国建成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即“两个文明”一起抓。党的十五大提出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又增加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初步形成。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胸怀“两个大局”,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明确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斗目标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即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明样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之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现代化发展大大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三大矛盾”。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现代化有着根本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以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更重视“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用全面协调的发展理念化解现代化困境。“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纳入统一发展的格局中加以考量,实现“三大矛盾”的和解,其价值指向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五个文明”之间相互联系,协调发展,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要义,实现了人、自然、社会等多因素和谐共存与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实践之路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是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学说,它以整个世界为视角,揭示了世界历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形成,人类社会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包容,不断打破地域限制,最终实现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过程是人类不断克服各种局限,实现各民族相互依存,最终实现人的完全解放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遵循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思想,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从立足本国发展到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一)坚持走和平崛起的现代化道路

一般来讲,提高生产力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要求,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中国提高生产力是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坚持走独立自主、和平崛起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资本逻辑的现代化”存在显著区别。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决定了其发展充满了盲目扩张和野蛮性。从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来看,对外,西方国家采取的是以殖民掠夺、资本对外扩张、民族奴役、发动侵略战争等暴力手段实现自身的财富增长。对内,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与其标榜的民主化也截然不同,西方的民主从来都是少数精英所有的民主,不代表广大人民的民主。这样,阶级的对立带来了两极贫富的分化,种族冲突日益严重。西方现代化模式无疑不具备可持续性,反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承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围绕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对待资本,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体制的活力;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化注入巨大的发展动力。与西方的乱象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期实现了全面脱贫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环境,“中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6]。

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现代化道路不存在唯一的模式,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依靠走独立自主、和平崛起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避免了受资本逻辑的钳制和影响,超越了后发国家依附型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既不依附西方现代化国家,也不排斥西方现代化的优秀成果,传承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兼容并蓄的精神文化密码,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依靠金融霸权和高科技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和打压,破坏全球一体化进程,借此巩固其统治地位,阻碍世界历史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局限性的必然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则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坚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自力更生,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引领世界历史的发展。

(二)创新世界交往的实践方式

马克思指出,世界各民族打破封闭状态,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生产方式,扩大交往,自然分工因为这些改进被消灭得越彻底,世界历史便越成熟[8]540-541。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的成熟通过提高生产力、完善生产方式,促成和加快普遍的世界交往,这种普遍交往只有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世界交往为基础,坚持将本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相联系,将本国的利益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相结合,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彰显了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着眼于解决全人类发展的共同问题,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7]522。中国一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推动互利共赢的民主化国际交往与合作模式。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成为新时代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与合作的根本遵循和交往指南。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加强与世界的交往,促进了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本质上是坚持全方位的世界交往关系,建立起平等相待、多边主义、互利共赢、共同协商、结伴不结盟的国际关系。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一些国家炮制“中国威胁论”,冷战思维沉渣泛起,企图通过打造“小圈子”“小集团”、采取贸易脱钩等手段阻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实证明,中国通过不断扩大开放,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等措施,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脱离了“中心—依附”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重构了国际关系,致力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中国也承担起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不断为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支持与援助。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的利益结合起来,将民族复兴与人类进步结合起来,为解决中国和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世界交往的创新实践。

(三)坚持走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追求之路

实现全人类解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价值指向和结果,但世界历史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的,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把握世界变局,思考如何实现世界历史从现实的此岸世界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彼岸世界的进阶之路。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现实拷问,中国共产党立足两个大局及时解答世界之问、应对世界之变。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在历史和现实中预见了世界和未来,完成了人类文明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7]522。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总结提炼的具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价值基础和世界发展的价值指引,既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关于人的解放的时代诠释,也是对西方某些势力借“普世价值”刻意抹黑、打压、曲解不同文明发展道路的有力回击,为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和实施路径。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最高价值理想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无疑是解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问题,通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价值基础。

其次,从民族文明走向人类文明。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它是以开放包容超越分裂对抗,以天下大同超越霸权主义,有力地回应了逆全球化思潮,显示了独特的优势。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从民族文明的特殊性向全人类文明的普遍性的转化过程。人类社会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本质上是民族的、区域的文明,但世界历史的出场使人类社会的文明从民族的区域的文明走向世界的、全人类的文明[18]241-242。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于中国发展,指向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必将从民族的、区域的文明走向世界的、全人类的文明。世界历史思想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必然会形成高度依存、休戚与共的普遍联系。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文明样本,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谋求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不仅回答了中华文明如何发展的问题,也是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回答了当代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以及未来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着眼于中国的发展,也致力于世界各国的发展,不仅致力于实现本国人民的利益,同时也将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负起促进发展的责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6]425。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N].人民日报,2021-07-07(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 习近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N].人民日报,2020-11-11(1).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8] 韩庆祥.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mplications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Road

Li Wenjun1, Liu Ying2

(1.College of Marxism,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3;

2.College of Marxism, 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Liaoyang Liaoning 111000)

Abstract: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road is a modernization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ed by the CPC, which contains scientific theoretical logic, active historical logic and innovative realistic logic, and has ric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mplications. In theory,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ollow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trides forward on the road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Historically, the path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n innovative practi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makes scientific socialism glow with strong vitality and vitality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makes Marxist theory develop continuously; In practice,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road has opened up the practical road of Marxs world history thought, opened up the road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of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and provided a practical plan for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mplications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path will help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path.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ese modernizati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eople first

收稿日期: 2024-07-10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2BKS001)

作者简介: 李文俊,男,辽宁营口人,渤海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影,女,辽宁葫芦岛人,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