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诗世界里,以山水为表现题材的诗作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久的积淀之后发展成为纵贯古今的书写传统。孤城生长于巢湖边,与山水相遇、相知,创作欲望时常喷薄而出,以善感灵心不断地为各处山水写下诗性注脚。2023年9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山水宴》便是他多年来关涉山水的体悟和思索。
作为文学题材的山水,我认为其应具有三重内涵。第一层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山水,指巍峨起伏的山峦以及或平缓或湍急的流水,摹写之中包含诗人发自内心的憧憬与尊崇。第二层是文化内涵意义上的山水,某处的山水在历代题咏诗词的不断熏陶和濡染之下,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意象,如终南山就与追求遁世归隐息息相关。第三层是心理期待意义上的山水,指的是古与今、内与外、身与心等不同因素的交互合力作用,如身游与卧游两者间既分离又和谐。由自然地理到文化内涵再到心理期待,既是作为书写对象的山水在两千多年里的演进嬗递过程,亦是构成其独一无二的要义之所在。
翻阅诗集《山水宴》,孤城对山的书写俯拾皆是。如《幻象太湖山》中,“石阶微寒。一层单薄的苍凉贴着感觉/弥漫/两个沉溺的人,散落山林。互相挖,犹如自救/犹如两截犹疑的椽子/那么渺小/试图枵住沙漏的光阴”。尘世里的人对远方的山林往往充满无限神往,置身其间,现世遭逢的喜怒哀乐多会变得渐渐模糊,直至躁动不安的内心被澄净所吸引,追寻身与心的无间契合。再如《黄山芙蓉谷》中,“从前空气干净,水干净/野人在森林约会,在竹海的枝梢上嬉戏/天、人、物合一/一点没有受到现代、科学的污染/那时候表达情感,简单而直接——以手拍嘴/发出啊啊声/一嗓子,把十万大山,翻个底朝天”。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与科学化对自然山水造成了极大冲击,呼吸的空气不再像过去那样香甜,饮用的湖水也变得混浊,人类之间的情感表达同样被日新月异的技术异化。诗集中以山为书写对象的诗,诸如《老阴山的风》《麦积山》《山里夜晚的黑》等亦多有可观。
与热衷写山相似,孤城亦钟情于表现水。如《雪中:永安河》中,“欠下的一笔债。白纸黑字,一遍遍抄袭内心/冬天即将过去。茶叶/慢慢回到杯底。懒得清扫稿纸上的积雪/认定的事物,尚且没有明显的转机/永安河缠成一个死结/像一个人,始终放不开对这浮世的执着”。从古至今,水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饮用、灌溉、运输等多种功能让河流的周边聚集了大量的人。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象征隐居的深山与代表浮世的河水形成一对颇有张力的概念,取舍之间便是入世与出世的分野。冉如《青弋江》中,“一条江需得/喝足多少个乡镇的溪水,才可以拥有/迎送日月的气度/哗哗的书页,被岁月装订/亦散失/一条江无字的记载/让沿江的梦,在更迭中,日渐丰盈,厚重/春风不薄草芥。这一捻引信/牵系多少颗心形的春雷”。青弋江是岁月流逝及社会发展的见证者,过往的波诡云谲抑或风平浪静都镌刻进江水的每一寸肌肤里,而江水滋润的两岸土地和土地上的热闹也反哺着江水,在相辅相成间书写着历史、创造出神话。此外,《给溪流》《不见长江》《黄河故道》《衡水湖随想》《我不能陪一条河流走得太远》等以水为表现对象的诗作,细读之下,也多有共鸣。
不同于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诗歌文字体量小,反而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如何用凝练简洁的文字传达丰富深刻的意蕴,这是优秀诗人必须考量的关键问题。孤城擅长锤炼诗歌语言,他的诗歌篇幅往往不长,但却潜藏着让人回味无穷的深意,三言两语间常常别有洞天。如《旁观者》中,“时光从牙缝里/剔出骨架/我一朵一朵饮过凋敝的春天/如你所见/那走失在灰烬里的,被灰烬永久吞噬/我且活着。只是活着/如你所见/一日日,长风无从拆走我内心的庙宇/这逝若汹涌的过往/我需要泪眼模糊,才能将你看清”。时光流逝是诗歌描写的永恒主题,相当考验诗人的识见和笔力。而这首诗的叙写犹如神来之笔,牙缝与骨架这些貌似毫不相干的意象,在诗人的逻辑里得以自然呈现,以通感手法描写春日的逝去,最后两句以模糊泪眼方能看清波澜起伏的过往,感悟与哲思兼具,直击心扉深处。又如《蝴蝶谷》中,“有一些景致,需得柴刀开道/才可以相遇/循杯沿的喧嚣,容易撞见内心的空寂//这人世鹅卵石上站不住的光阴/统统随溪流逝去/人在这样湿滑、幽僻的所在行走/像一个错别字//草果茂密,红着心思,默许瀑布怀远/五线溪流空白/让我怀疑满山谷万千蝴蝶,都是/乔装私奔的音符”。蝴蝶谷的美景具有余音绕梁的魅力,让人心醉的景色往往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心力方能触摸;推杯换盏之际,那些寂寥的心绪愈发突显,光阴流散恰若溪流逝去,人在这样的境遇之中如何自处引人深思,借旷世美景喻一往深情,洵为难得的佳制。此外,孤城在《一只乌鸦》中写道,“一团雪,一只茫茫雪野里的乌鸦/在用自己针尖大的一块黑/擦一望无垠的/白”,借助黑与白的鲜明对比来咏物;在《空房子》中写道,“听雷,用耳朵在天空搭一座声音的房子/一根独木支撑的吊脚楼/……/扶不稳余生/所能支撑的空间,也仅仅等于腾出/卑微的身体”,以闪转腾挪的气势为空房子注入神韵;在《互为翅膀》中写道,“留一首诗不写,只存放在心底/这是紫薇,这是海棠,这是合欢/……/停一杯酒不喝,细听蛐蛐儿用小牙齿/蘸月光/将别后的秋夜,磨得日渐凉薄”,以极为精练的语言传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意。我认为,以上诗作皆是孤城既有所思且有文笔的佳作。
山水在自然界里遗世独立,在诗歌的浸润之下渐渐生长出神性;人与山水为邻,亦能涤除行走尘世间沾染的泥土乃至于污垢。在诗集《山水宴》之中,孤城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了他长久以来的心愿。可视作对整部诗集题旨进行直接揭示的诗作,我认为是这首《剩下来的时光,我打算这样度过》,诗中写道,“找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悄悄住下来。房子不要大,门前屋后一定要有花园/见过面的,就不再见面了。没见过面的/就不见面了/……/向晚的湖边/一轮明月安详,若你恰好看见,那是七十亿分之一的/孤城/与八百里弓背的波浪一起,练习恢复平静与/归隐”。在孤城看来,只有与尘世隔开一段距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才能陶冶心灵,只有归隐山水间方能带来内心的平静,而这正是诗人寄情山水的最直接的心志表达。综上所述,孤城的诗集《山水宴》以其精心构思、悉心结撰为特色,在汉诗的山水书写传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