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白杨”

2024-12-06 00:00:00陈银健
铁军 2024年12期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曾经守卫海防20余载的我,金秋之季,唱着这首歌,从东部沿海来到魂牵梦萦的西部边陲“小白杨哨所”。

让我感到十分意外的是,《小白杨》歌曲的创作原型竟然与我的家乡有关,她就是家乡的一位革命烈士孙龙珍。孙龙珍烈士原籍江苏泰县(现泰州市姜堰区)。1959年,年仅19岁的孙龙珍响应“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告别新婚不久的丈夫和生她养她的故乡,毅然踏上西行的列车,来到荒凉干燥的“火州”吐鲁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化工厂。在这里,她喝着盐碱水,住着地窝子,忍受着夏天烈日高温的考验,抱着把祖国边疆建设得繁荣富强的信念,像一棵白杨树一样深深扎根边疆,担负着熬硝炉和砸矿石的任务。1962年春,上级动员部分化工厂工人前往边境一线从事生产建设,孙龙珍得知后积极报名,如愿来到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农九师一六一团十二连牧一队,成为一名普通的牧工。

1969年6月10日,苏联入侵我国塔城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绑架了正在放牧的一六一团职工张成山。为营救战友,身怀六甲的孙龙珍冲锋在前,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9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追认孙龙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她革命烈士称号。1970年,为纪念孙龙珍烈士,农九师党委组织创作歌剧《孙龙珍赞歌》,其主题歌《我爱祖国我爱边疆》传唱至今。

孙龙珍烈士的事迹在一代代戍边战士中传颂。1978年春节,正在巴尔鲁克山下塔斯提边防哨所戍边的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伊犁老家探亲,他把孙龙珍的事迹讲给老母亲听,这位锡伯族老母亲听得泪流满面,她为儿子和他的战友能够驻守在这样一个边防而自豪和光荣。假期休完回部队前,陈福森老母亲把亲手培育的10棵白杨树苗交到儿子手中,并且千嘱咐万叮咛:“把树苗栽在哨所旁吧,让白杨树陪伴你们。”带着亲人的嘱托,陈福森把树苗背到了哨所,还把母亲的心愿讲给战友们听,哨所官兵深受感动。

为了老妈妈的嘱托,战士们从数百公里远的山沟里背来土,把10棵小白杨精心栽种到了哨所的房前屋后。哨所地处风口,战士们就用树枝编成篱笆围着小白杨,每天把所有能省下来的水都灌溉小白杨。在干旱、风沙、严寒的肆虐下,9棵小白杨还是相继枯死了,战士们更加细心地照料仅剩下的一棵独苗。终于,这棵离哨所最近的白杨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且茁壮成长。

著名诗人、词作家梁上泉来哨所采风,看到了哨所那块写着小白杨感人故事的黑板报,了解到小白杨背后的故事,十分感动,一口气写下了《小白杨》歌词。从此,西北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广为人知,而它真实的名字塔斯提哨所反倒鲜为人知。

耳熟能详的《小白杨》至今回荡在祖国大地,动人心弦,歌声是对小白杨的礼赞,也是对孙龙珍烈士的怀念。如今,塔斯提哨所已经更名为“小白杨哨所”,成了著名的边疆旅游打卡网红之地,歌中所唱的那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树干上鲜红的“小白杨守边疆”几个大字清晰醒目,犹如万里边疆的忠诚哨兵,挺立在哨所旁,时刻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责任编辑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