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探析

2024-12-06 00:00:00赵立涛王登举
林草政策研究 2024年2期

收稿日期:2024-06-23

第一作者:赵立涛(1969- ),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草科技推广与产业发展。E-mail:litaozhao@163.com

通信作者:王登举(1963- ),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林业经济与政策。E-mail:wdengju@caf.ac.cn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大力培育和发展林草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林草新质生产力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新”和“质”2个方面,即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和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生产力。按照上述本质特征要求,文中提出林草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路径和绿色发展路径。创新发展路径包括:1)强化科技创新,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原始动能;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3)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绿色发展路径包括:1)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在产业提质中实现增效;2)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产业创新中拓展空间;3)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价值转化中丰富内涵。

关键词:林业和草原;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创新发展路径;绿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9546(2024)02-0040-06

DOI: 10.12344/lczcyj.2024.06.23.0005

赵立涛,王登举.林草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探析[J].林草政策研究,2024,4(2):40-45.

Explor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New Productive Force in Forestry and Grassland

Zhao Litao1 Wang Dengju2

(1.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Policy and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new productive forces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and key focus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Vigorously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new productive forces in forestry and grassland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and grassland industry.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productive force in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re concentrated in two aspects: “new” and “quality”, namely innovation driven advanced productivity and low-carbon, circular and sustainable green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mentioned above, the article propose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s and green development paths for the new productive forces in forestry and grasslan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s include: 1)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enhance the origi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2) Enha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drive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3) Promot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build new production relationships that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The green development paths include: 1) Advanc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o achieve efficiency gains through industrial quality improvement; 2) Cultivating green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future industries to expand space through industrial innovation; 3)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mechanism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through value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forestry and grassland; new productive forc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green development path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科学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新的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林草行业承担着保护和修复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林草绿色富民产业等重要职责,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林草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准确把握林草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探索符合林草行业特点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在探讨林草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林草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路径和绿色发展路径,以期为实现林业和草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林草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3。这是关于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的精辟概括。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新”和“质”。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来源于创新,即通过全方位、系统性的创新,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而新质生产力的“质”,则突出体现为优质,即通过全面准确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及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高效能、高质量发展目标。基于上述理论逻辑,考察林草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同样应从创新和优质2个方面入手。

1.1 林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2-3。这就意味着,创新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是全方位、系统性的。科技创新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的跃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不仅可以带来新工艺,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带来新产品,引发生产方式和劳动形态的变革,进而催生新的产业、新的业态,带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管理和制度创新能够有效调整生产关系,使之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5。林草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应用,能够促进林草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推动生产工具从以手工作业、以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使劳动对象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多目标、多功能方向拓展。一个林草新品种、一项木竹加工新技术,往往可以带动一个大产业,形成新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和质态。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可以有效激发和释放生产经营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林区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1.2 林草新质生产力是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生产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林草行业既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同时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者。林草资源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功能,林草产品具有可降解、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先天优势,林草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绿色经济体,林草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生产力。科学利用林草资源,发展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产业,不仅可以增加碳储存,同时还可减少化石材料、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碳排放;推进林草加工业节能、降耗、减排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可以有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经济林果、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种苗花卉、生态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可以在不增加资源消耗的同时保障优质林草产品的可持续供给[7

2 林草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路径

按照“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这一本质特征的要求,发展林草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能、以产业创新为依托、以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保障,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各个创新要素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全链条的创新驱动体系。

2.1 强化科技创新,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原始动能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加强林草科技创新,是发展林草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首先,要更加重视林草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先导、科技进步的基石,是新技术、新产品产生的源头8。必须立足林草学科发展前沿,加快布局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林草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加强重点实验室等条件平台建设,激励林草科研工作者发扬科学家精神,潜心研究、不懈探索,提供更多支撑林草技术创新的原创性成果。同时,要提升林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效能。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催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精准把握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紧紧围绕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形成支撑林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性、颠覆性技术。

2.2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2。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9。只有让更多的林草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抽屉”走向“工厂田间”、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一是要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1。积极支持企业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学会、行业协会和创新联盟的作用,搭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高度协同,增强科技创新的目标性、导向性,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二是要加强林草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各级林草科技推广机构,充实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林草科技园区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林草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和推广应用进程[10。三是要不断创新林草科技服务模式。广泛开展林草科技周、科技列车行、科技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林草科技服务活动,充实林草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开放共享的林草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广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为企业、林农等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便捷的科技服务[11

2.3 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创造世界性奇迹的一大法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持续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一是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集体林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推动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森林分类经营制度,完善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支持保障制度,形成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高度协同的集体林权制度[12。二是要深化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在基本完成政企、政事分开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与经营制度、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制度、林区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制度等,全面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绿色转型发展[13。三是要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改革。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进一步优化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培育林草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林草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建设有知识、有技能的林草劳动者队伍。同时,要完善要素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更好地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

3 林草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路径

按照“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生产力”这一本质特征的要求,发展林草新质生产力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丰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涵。

3.1 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在产业提质中实现增效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3。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作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2。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林草领域已经形成了涵盖资源培育、经济林果、林下种养等第一产业,木竹加工、食品药品和林化产品生产等第二产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第三产业,产业链完整、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但总体来看,目前仍存在着生产手段相对落后、生产效率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14,亟待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生产力的全面跃升。一是要着力提升第一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增强绿色资源供给能力。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从根本上解决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大力发展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林草机械装备,全面提升林草机械化水平;加快现代育种技术、资源高效培育和可持续经营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增加资源总量的同时提升资源质量;充分发挥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优势,完善“天空地”一体化资源监测体系和现代化的资源保护体系。二是要着力提升第二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传统加工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加大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推动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跃升、产品从初级向精深跃升、效益从薄利向高附加值跃升。三是要着力提升第三产业的特色化、便捷化水平,突出文化内涵和生态体验。立足林草资源禀赋和社会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增强可达性和便捷性,提升服务品质;积极探索观光式、内涵式、沉浸式等多种服务模式,促进休闲康养与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自然体验中普及传播生态文化。

3.2 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产业创新中拓展空间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3。林草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物产,是培育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对林草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以初级产品的直接利用为主要途径,精深加工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总体上不高。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大力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必将为林草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15。一是要在特色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充分发挥林草特色资源优势,深度挖掘高质化利用潜力,加大森林食品药品等后续产品研发力度,创制新产品、拉动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延长产业链。二是要在新兴领域抢占新高地。推动现代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科学与传统林草科学的交叉融合,加速颠覆性技术创新,抢占战略性技术制高点;壮大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生物质日化产品等新兴产业以及与之相应的高端装备产业,大力扶持林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推动优质生产要素聚集,打造新型绿色产业集群。三是要在未来领域谋求新发展。推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加强数字经济与林草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布局和建设一批林草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示范基地,培育林草未来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3.3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价值转化中丰富内涵

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16。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提供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多种多样的生态服务。通过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生态服务转化为经济收益、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是林草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点和独特优势,也是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丰富和拓展。一是要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17。二是要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据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科学核定补偿标准,对从事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分类补偿、差异化补偿;推动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三是要完善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积极探索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系统碳汇、绿化增量责任指标、清水增量责任指标、森林覆盖率等各类权益的市场交易机制,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四是要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推进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实现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加强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建立生态产品认证评价标准,构建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和绿色金融支持机制,合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4-8.

[3]习近平.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J].求是,2024(12):4-15.

[4]杜传忠,李钰葳.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1):100-109.

[5]韩飞,郭广帅.新质生产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创新路径[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24(2):11-19.

[6]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7]安璐,彭鹏飞,宋平.森林“四库”实现路径专家谈[N].中国绿色时报,2023-04-05(1).

[8]曲婉,吴博,林晓锋.遵循全球基础研究发展新趋势切实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能力[J].科技中国,2024(2):12-16.

[9]关灵子.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EB/OL].(2024-03-29)[2024-06-01].https://news.cnr.cn/dj/sz/20240329/t20240329_526643816.shtml.

[10]郝育军.新阶段我国林草科技工作形势、任务和对策[J].林草政策研究,2021,1(1):1-7.

[11]王登举.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急需加强林业科技服务[G]//中国林学会.林业专家建议汇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18-27.

[12]李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再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24,44(2):143-151.

[13]柯水发,纪元,赵海兰.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成效、现实挑战与发展对策[J].林草政策研究,2023,3(3):1-9.

[14]彭华福,杨诺.我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J].林产工业,2023,60(8):84-86.

[15]封加平.发展林草产业新质生产力潜力巨大[J].中国林业产业,2024(5):1-7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17]王登举,刘世荣,何友均,等.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战略思考[J].林草政策研究,2022,2(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