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4-12-06 00:00:00冯博杰许建秀吴燕灵包杰王宗星王坚娅
林草政策研究 2024年2期

收稿日期:2024-05-30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油茶良种丰产和低产林增效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2024]TS01号)

第一作者:冯博杰(1984- ),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E-mail:fbj84916@126.com

通信作者:王坚娅(1973- ),女,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E-mail:xjwjya@163.com

摘要:文中概述了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发展基础、科技研发、品质品牌等多方面的优势及现存问题,包括经营管理粗放、产业化水平低,林地资源有限、扩面难度较大,茶油质量良莠不齐、销售市场混乱,产业后续投资少、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欠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浙江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5方面建议:1)加强科学经营管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2)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政策性投资力度;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4)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提升区域竞争力;5)塑造产业新型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关键词: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9546(2024)02-0093-06

DOI: 10.12344/lczcyj.2024.05.30.0001

7164ba4c0297439c4368fadaadd8e0cd46f047ae16065a1cb072d004e75accd7

冯博杰,许建秀,吴燕灵,等.浙江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与对策 [J].林草政策研究,2024,4(2):93-98.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il-tea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eng Bojie1 Xu Jianxiu1 Wu Yanling3 Bao Jie2 Wang Zongxing1 Wang Jianya3

(1.Zhejiang Provincial General Station of Forestry Technology Promotion,

Hangzhou 310016, Zhejiang, China;

2.Reform and Development Division, Zhejiang Forestry Bureau, Hangzhou 310016, Zhejiang, China;

3.Xianju Forestry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Xianju 3173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dvantages that Zhejiang Province has in resources conditions, development foundation, sci-tech development,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brand cultivation of oil-tea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such as extensive management, low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limited land for expansion, unstable quality, chaotic market, shortage of follow-up inputs, insufficient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resources. Based on the analyses, the paper comes up with suggestion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il-tea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including: 1) Strengthening science-based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2) Broadening the channel for financing, especially the policy-based investment; 3) Cultivating new management entities for fostering the operation at the proper scale; 4) Implementing the regional brand strategy to increase the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5) Shaping new industrial forms to promote the primary-secondary-tertiary industries integration.

Keywords: oil-tea industr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Zhejiang Province

油茶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作物),与油橄榄(木犀榄)、油棕、椰子并列为世界4大木本油料作物[1,有2 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其果实“油茶籽”榨出的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富含人体必需且无法合成的亚麻酸,且油酸及亚油酸含量均高于橄榄油等其他食用油,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长期食用茶油,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茶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认和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2,是高级天然化妆用品的原材料之一3;此外,茶饼粕可以生产高蛋白饲料,茶壳是高级活性炭等综合利用产品的原料之一4-5。在健康文明生活理念的推动下,油茶的市场需求将会不断扩大,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6-8。我国油茶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等15个省(区、市),其中浙江省是长三角地区油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其山区、丘陵地区都有油茶分布。目前,油茶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山区26县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对解决林业增效和林农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在分析浙江油茶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探讨其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阐述发展新阶段可能面临的重大机遇,提出浙江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助推油茶产业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实现浙江省木本粮油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1千亿元的战略目标。

1 浙江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1.1 资源条件优势

油茶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植物,属典型的阳生树种,能在海拔2 200 m以下地区生长,但在海拔800 m 以下地区生长较好,在海拔500 m以下的平原、丘陵、低山区产量较高。浙江省的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其中森林面积有607.56万hm2,森林覆盖率为61.15%,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地貌以低山、丘陵、岗地为主,适宜油茶生长的酸性土壤分布广泛。良好的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使浙江发展油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1.2 发展基础优势

浙江省油茶主要产区集中分布在青田县、常山县、莲都区、开化县、淳安县等49个县(市、区),丽水市和衢州市油茶种植面积约占全省油茶种植总面积的72%。此外,种植面积大于6 666.67 hm2(10万亩)的县(市、区)有7个,种植面积在3 333.33 hm2以上的县(市、区)有14个。自2012年以来,浙江油茶产业发展迅速,规模日益扩大,全省油茶面积从2012年的13.7万hm2增加到2023年的16.6万hm2,油茶籽年产量从6.2万t增加到10.9万t,年总产值从16.2亿元增加到31.6亿元。主产区农民约70万人,户均油茶种植面积0.67 hm2以上,每户每年约有1万元的毛收入。

浙江省现有油茶定点苗圃389个,苗圃面积有147.3 hm2,包括采穗圃面积138 hm2,已选育审定油茶良种375个,其中国家重点推广优良品种有162个,年产苗量约1 000万株。2013—2021年,全省油茶新造林面积4.73万hm2,其中丽水市、温州市、衢州市、台州市油茶新造林面积3.92万hm2,占全省油茶新造林总面积的82.9%。此外,油茶低改示范林面积5.62万hm2

1.3 科技研发优势

茶油不仅可以食用,还是重要的医药、生物质能源。浙江省在多年的油茶产业发展中,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和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互动,有效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金华东方红林场建成了国家级油茶创新中心,收集保存全球油茶种质资源1 000多份。育成油茶审(认)定良种32个,推广辐射9个省(区、市),良种选育走在了全国前列。通过推广‘长林’‘亚林’‘浙林’系列油茶良种,平均产油量从原来的150 kg/hm2普遍提升至450~750 kg/hm2,最高达到 1 050 kg/hm2

1.4 品牌品质优势

随着油茶种植规模的日益扩大,油茶加工企业也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有各种规模加工企业300余家,占全国油茶加工企业的15%,年油茶籽消耗量为4.2万t,年产油量为1.1万t。全省现有年产油量100 t以上的油茶加工企业30余家、年产油量500 t以上的13家、1 000 t以上的10余家,常山的久晟、常发等品牌企业均成为行业领军者。2020、2021年,全省每年出口茶油及相关产品1 000余t,出口产值近1亿元,主要出口地为东南亚国家,并逐步进入欧美国家。浙江省油茶协会的“之江森露”品牌已取得国家集体商标注册证;常山山茶油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全国经济林产业区域特色品牌建设试点。此外,各地通过举办全国油茶文化节等活动,发布山茶油价格指数,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2 现存问题

2.1 经营管理粗放,产业化水平低

通过油茶良种示范林建设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全省茶油产量大幅提高,其中丽水市、衢州市不乏小面积的高产林,如青田县驮寮背村基地油茶林年均产油量达570 kg/hm2、常山山神山茶油公司基地油茶林年均产油量达650 kg/hm2。但全省油茶林总体单位面积产量还不高,约为每年225 kg/hm2,大面积低产低效油茶林的情况仍未改变;大部分为农户分散经营,部分林农管理粗放,技术跟不上,油茶的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与香榧、山核桃等经济林相比相对较低。油茶种植基地大多位于偏远山区,路、水、电、仓储、晒场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生产条件较为落后。油茶抚育和采收基本依靠人力,修剪、施肥、打药、采收油茶果等都是由劳动力完成。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合作社和林农的利润空间被压缩,比较收益低。油茶品种优化搭配、密度控制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栽培实用技术的推广仍待加强。

2.2 林地资源有限,扩面难度较大

近年来浙江省连续实施了绿化造林、国土绿化和木本油料产业发展项目等,一些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段地块已基本用于油茶造林或发展其他经济林,全省基本已没有空地可以绿化或造林。目前,只有少量的宜林地,大多分布零星细碎,且多位于高山险坡、土层稀薄、岩石裸露的地方,很多为困难地造林,能实施油茶造林的地块几乎没有。再加上受“非粮化”“非农化”政策影响,油茶也不能在坡耕地、低丘缓坡开垦地种植,想要相对集中连片造林建设油茶基地的可能性更小。

2.3 茶油质量良莠不齐,销售市场混乱

茶油压榨技术门槛低,土茶油价格又远低于精炼油价格,很多消费者习惯认为土茶油才是真茶油,部分油茶籽流向了小作坊。因全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较低,并未对食用油标准进行细分[9,茶油调和油和茶籽饼浸出油都可以标着“压榨一级茶油”在市场销售,使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优劣。对精炼茶油的真假没把握,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去小作坊购买土茶油,为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导致精炼茶油销售受到影响。

2.4 产业后续投资少,发展后劲不足

油茶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系统工程,生长周期较长。油茶种植后,一般4~5年开始挂果,10~12年进入盛果期。实地调查发现,油茶新造林第1年需投入土地租赁费3 000元/hm2,种苗采购费6 600元/hm2,肥料购买费12 000元/hm2,林地管理费(人工费)27 000元/hm2,总计 48 600元/hm2;第2~5年,每年需投入21 000元/hm2。投产后每年仍需投入18 000元/hm2以上,油茶抚育管理成本较大。大部分林农的油茶产业投入主要依靠自身收入或借贷,完成前期投资后,没有足够资金用于油茶的长期投入,无法承担油茶的抚育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全省已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超过10亿元用于油茶引种、良种繁育、低产林改造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些资金与全省油茶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相距甚远,且这些资金只是对新建和低改油茶林的一次性补助,后期的抚育管理并没有列入[10

2.5 产业结构欠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在油茶产业结构方面,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比不高,产业结构欠合理。浙江省油茶产品主要是茶油。其中,精制油茶籽油产量逐年提高,但毛油仍然不少;高端用油和茶籽综合利用深加工产品不多,无法完全有效利用油茶资源,茶皂素提取、菌体蛋白饲料等综合开发利用还处于空白,茶壳也没有充分利用,油茶行业开发利用率普遍较低。油茶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能力弱,机械设备和加工工艺落后,大部分仍停留在低水平阶段,不少县(市、区)的茶油加工生产多以农民小作坊为主,仍采用民间传统的液压式土榨法,无法完全有效利用油茶资源。总体而言,油茶产品附加值不高,以自产自销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也没有形成产、加、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产业化水平低,综合效益不明显。

3 对策建议

油茶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质增效为核心,完善政策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支撑,建立健全科研、种植、加工、销售、流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

3.1 加强科学经营管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油茶高效的管理和栽培有利于提高油茶产量,进而提高经济效益[11。按照品种优良、设施配套、经营集约、精细管理、标准生产的发展导向,打造一批经营管理科学高效的油茶生产基地,示范带动种植户自发学习高效栽培技术。充分发挥省市县林技推广体系作用,组织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组织首席林技推广专家、林业乡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总结提炼基层创新实践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成果。组织林业技术人员、乡土专家、种植户和合作社交流探讨业务技术,取长补短,把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分享、可推广的技术措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借助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院校,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森林食品资源利用与质量控制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重点加强良种选育、高效栽培、机械设备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加快推出一批油茶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积极推广现有中耕机、采摘网、烘干机、无人机等机械在油茶生产、采集、处理、加工中的应用,努力争取扩大机械装备享受农机补贴范围,不断提升产业的机械化水平。

3.2 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政策性投资力度

油茶产业投入产出周期长,资金的充足程度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需制定持续、稳定的产业扶持政策,构建政府扶持、金融机构踊跃参加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省、市、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为油茶种植、加工龙头企业、科研开发和油茶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经费。提高新造油茶林补助和基础设施标准,加大对油茶林的抚育管理、低产林改造、品种改良和油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资金投入对2010年前后造林、产量不高的良种油茶基地进行重点低产林分改造。落实中小额贷款贴息政策,省、市、县政府出台扶持油茶产业的中小额贷款政策,由省、市、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油茶产业中小额贷款贴息,对懂技术、善经营、守信用的种植户、合作社、家庭林场与企业进行扶持,解决油茶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尝试由政府作提保或经营权质押,鼓励商业银行推出更多新型、适用的农业贷款,通过降低申请门槛、简化贷款审批流程[12,让种植户能够更容易、更快地获得贷款,解决油茶林生产、改造、加工所需资金。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油茶种植、加工等产业,大力发展民营油茶经济。尽快形成以经营业主为投入主体,政府扶持、信贷投入、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模式。同时,粮油产业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呼吁政府把油茶与油菜补助标准同等对待,彻底解决林农种植油茶意愿不高的问题。

3.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加快林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浙江省油茶多数处于单家独户、碎片化经营状态,需通过股份合作经营、租赁经营等模式,引导土地流转,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林农间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化规模经营[10。从机制创新入手,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大力培育油茶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企业原料基地等新型经营组织。按照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加速林地流转,引导推动农村能人、林业大户、大中专毕业生等回乡创业,创办家庭林场,通过使用家庭成员劳动力和常年雇工劳动力,有效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大力支持林农按照自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指导油茶等木本油料合作社制定规范章程,发展储藏、运销及产地初加工,引导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

3.4 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提升区域竞争力

油茶产品的优劣和知名度直接影响产业的效益和发展前景,是整个油茶产业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产业价值的具体体现,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成败。全省拥有茶油品牌100多个,“之江森露”品牌取得国家集体商标注册证,“钱江源”“常山”山茶油等成为较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与湖南等油茶主产区相比,浙江的油茶产品市场识别度0aaaec18409d824c107686777b5195fd依然偏低,品牌知晓率不高。谋划打造浙江油茶区域品牌,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实施品牌整合,建立健全品牌运行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有机、绿色认证,引导统一油茶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使用证明商标品牌、统一品牌宣传营销,最大限度发挥区域品牌市场效益,实现油茶产品效益最大化。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宣传,提升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油茶收入。根据现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省、市、县地方标准和实际生产需要及实践,鼓励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油茶标准的制修订,完善现有油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体系。制修订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油茶产品质量标准,形成一整套包括从土壤到餐桌的全过程的品牌油茶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指标体系[6,确保茶油产品质量安全。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鼓励企业和以林农为主体的经营组织开展股份合作,积极开发化妆品、药品、日用化工品等多元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品牌,形成利益共同体,共享增产增值红利。

3.5 塑造产业新型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以新型业态培育和三产融合为依托,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产业兴旺。注重产业资源多功能性的挖掘,结合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森林小镇、森林人家建设等载体,推动油茶生产、加工、销售、旅游、文化一体化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收益链。积极打造体验型业态,将油茶种植、基地建设与科普基地、自然教育、旅游开发相结合,培育特色鲜明、绿色生态、寓教于乐的油茶特色基地,推动金华国家油茶林木良种基地、常山国家油茶公园等油茶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基地建设,开发森林康养生态旅游新业态。积极打造产品定制服务,通过个性化定制向顾客更直观地展示林产品生长、采集、运输、加工全过程,进一步体现林产品纯天然、无污染、无添加优势特点,既能满足顾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更能体现林产品优质优价,促进林产品销售。积极打造外向型业态,发挥浙江独特的生态优势,加强木本油料供给力度,依托长三角市场,打造长三角大花园和全国领先的油茶产业示范区,推动引领长三角高端优质油茶产品的消费市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用好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全国木本油料展示交易平台油茶交易中心等平台,构建辐射国内外市场的油茶产业优势经济布局。积极打造智慧型业态和集聚型业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木本油料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进行智能化控制,发展精准林业、智慧林业,加快建设木本油料电商平台。围绕全国林业现代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同建;推进经济林产业区域特色品牌建设试点、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特”同创,以示范区引领发展现代林业,融合发展关联产业,着力打造生产技术先进、产业形态多元、功能丰富多样的现代林业综合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

孟桂元,韩杰铖,詹兴国,等.我国油茶产业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油脂,2021,46(7):104-108,113.

[2]柯城.茶油主要营养物质组成和保健功能[J].现代食品,2019,25(13):105-108.

[3]曾韬,王鲲鹏,孙建华.从茶油脚中提取天然维生素E[J].林业科技开发,2005(2):40-41.

[4]侯如燕,宛晓春,黄继轸.采用大孔树脂法纯化油茶皂苷的工艺条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2):130-132.

[5]肖志红,陈永忠.油茶加工利用研究综述[J].林业科技开发,2005(2):10-13.

[6]薛晓焱,刘震,王艳梅,等.基于油茶产业发展的旅游模式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20(5):75-81.

[7]陈永忠,邓绍宏,陈隆升,等.油茶产业发展新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1):1-10.

[8]周婕,周扬帆.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衡阳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15):82-84.

[9]欧阳硕龙,李志平,陈隆升,等.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20,47(5):91-95,109.

[10]鄢振武,王宗星,冯博杰,等.浙江省油茶产业升级发展机制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4):623-627.

[11]于华平,程晓建.浙江省油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6(4):100-101.

[12]于松玉.广西油茶产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2(12):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