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行,体育学科也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入人文精神的育人内容。大学生是祖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既要拥有强健的体魄,还要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情操。因此,本文通过介绍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讨论体育训练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分析当前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而研究基于人文精神培育的大学体育训练活动实施策略。
关键词:体育训练;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一、引言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体育是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力保障,只有始终保持强健的体魄,大学生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体育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体育训练中领悟宝贵的人文精神,进而约束其言行,逐渐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体育强,则国强,学校必须重视体育学科建设,特别是高校肩负着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使命,应当引领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奋力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本文中,重点研究如何在体育训练活动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以便提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帮助高校体育教师更好地实施人文精神教育,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事业铺平道路。
二、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一种精神表现,既含有自我关怀的内容,又强调了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精神意志。从个体发展的层面上讲,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构成了人们获得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是其核心,要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充分尊重人在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中的主体地位。在所有的学科中,体育学科与众不同,它本身能够强化人的身体素养,锻炼人的坚强意志力,养成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良好习惯,进而形成尤为可贵的体育人文精神。不难看出,体育人文精神是人们为祖国未来发展应当坚守的高贵品质,它是人文精神与体育精神相结合的精髓,可以激发人们勇往直前的动力的无限热情。从这方面来看,“体育人文精神”即体育学科与人文学科相互促进的结果,两者相得益彰,共同致力于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其核心内涵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体育内涵;二是,人文内涵。具体表现为体育运动、体育训练或体育比赛中参与人员的种种精神面貌,包括是否公平、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团结奋进、勇于拼搏等诸多要素[1]。一句话,体育人文精神是时代的楷模,是参与者融入集体、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助推力,唯有大力培养并弘扬体育人文精神,才能让社会的发展更富有生命力。
三、体育训练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学生的文化课程固然重要,但是体育学科也不能抛弃,因为体育训练能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确保身体健康,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同时,体育也能让学生在长期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为体育训练是一种肢体活动课程,学生不能随意而为,而要严格遵守各项体育活动的比赛规则,充分地尊重对手,时刻保持公平竞争的宝贵品质。事实上,这种培养学生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的价值观是体育教学的显著特色,以独有的体育人文精神感染和熏陶学生,进而使学生更加懂得尊重他人、珍视友谊。进一步讲,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全身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且要与同伴们进行互动,既促进了身体健康,又学到了如何去更好地发展自己、帮助他人,共同完成体育训练任务,整个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自己的人文道德修养。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一般来说,其他文化课程可以几个人一起讨论,也可以一个人单独学习,而体育课程往往需要集体合作,共同参与训练。在很多体育训练活动中,团队合作必不可少,比如:篮球、足球等都是两个团队的竞争运动,学生需要与本组队员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沟通,才能共同打败对方。反之,如果学生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毫不关心本团队的胜败,很难与集体成员形成默契感,容易因集体意识薄弱而出错差错,使整个团队败给对方。作为体育训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为不同性格的学生提供了可以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可以促使他们进行密切合作,而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2]。
(三)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忍耐毅力
只要是体育训练,都会带有竞技性,有的训练竞技程度偏低,有的训练竞技程度偏中,有的训练竞技程度则尤为激烈,这一切都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当然,凡事都有利有弊,体育竞技压力确实存在,但它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也是无可估量的,比如:参与体育训练的学生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锻炼,面对痛苦和挫折时必须保持坚定的信念。在此过程中,体育训练还需要学生严格遵守训练计划,吃苦耐劳,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体能,养成自律和自我挑战的精神,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忍耐力,他们更加坚韧不拔、更具有毅力,这是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宝贵人文精神[3]。
(四)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中感受生命的活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价值观。在素质教育下,体育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当然,通过持续的体育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可以实现自我境界的提升,反过来也让学校体育充满了无限活力。如果学校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将人文精神引入体育训练,像“中国梦”在体育教学中的渗入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体育教学注入无限活力,最终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四、当前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以体育人理念缺失
从当前来看,许多高校体育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学理念,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健学生的体质,并没有渗入人文教育的内容。例如:学生体育课程的开设内容只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一切体育训练活动只是奔着训练任务去开展,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依据也是体育训练成绩,只有体育训练水平高的学生才能获得优秀,这说明体育教师忽视了学生体质之间的差异性,对于体质弱的学生来说极不公平。此外,因为人文元素很难在体育训练考核中见到成效,转化为教育成果需要很长时间,以至于有些体育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只抓体育项目技能的训练。毫无疑问,当高校缺失以体育人理念时,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在思想上忽视人文内涵的学习,自然体现不出体育训练的育人价值。
(二)学生缺乏体育热情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为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了解社会上的各类信息,尤其是就业难的社会呼声持续发酵,为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容易陷入焦虑状态,担心自己学习的专业找不到工作,甚至会在空闲时间寻找新的出路,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如此一来,面对日常的体育训练,大学生也心不在焉,心里总想着自己的就业或其他事业,压力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的体育热情。作为体育教师,即使看到学生的体育训练不够认真,或者发现某个学生跑神,也没有特别关注,只是任其这样训练,缺乏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未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问题,导致大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热情度持续降低。
(三)体育训练方式单一
对于不同的体育项目而言,所需技能不同,动作强度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体育训练必须注重科学的训练方法。纵观当下的高校体育训练,体育教师仍然采用单一式的训练方式,没有创新出更为吸引学生参与的体育训练方式,更没有展现出体育训练蕴含的人文思想,直接阻碍了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由于体育训练方式单一,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体育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既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训练水平,又不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久而久之,高校体育教学只能在原有的体育训练模式下徘徊,训练方法的创新性不足,教学进度迟缓,只有不断地体育训练,却见不到训练成果,大学生压根不可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人文知识。
五、基于人文精神培育的大学体育训练活动实施策略
(一)营造体育人文精神氛围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素质教育实施的迫切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人文精神培育是达到以体育人理念的关键。在人文精神培育理念下,优化大学体育训练活动,高校要尽力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体育人文精神氛围,确保大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精神和心灵上的熏陶。例如:学校应当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基础体育设施,增加校园体育器材,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进行体育训练,为大学生的体育学习营造良好的锻炼环境。同时,体育教师要特意为大学生提供有益的体育训练活动,鼓励大学生自行组织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开展之前,可以在校园内的各个角落张贴宣传标语,在宣传栏向学生展示体育明星的照片和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4]。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而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越的体育人文精神氛围。
(二)优化大学体育训练内容
将人文精神引入大学体育训练活动,需要注重体育训练内容的优化,就是要在体育训练中渗入人文精神内涵的内容。如此一来,体育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在打破传统教学训练内容的设计,而要转向体育训练内容的多样化,特别是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地充实体育训练内容,确保体育训练过程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5]。
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适当地调整体育训练难度,增强体育训练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体育人文精神。
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体育损伤问题,不断地向大学生讲解一些损伤处理和保健卫生的知识,帮助学生应对体育训练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和超越自我精神。
(三)创新大学体育训练手段
体育不像文艺课程,整个课堂都是肢体运动,既累又无趣,大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心情思考体育的人文价值,更不用说渗入体育人文精神的效果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体育教师必须从人文精神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合理地创新大学体育训练手段,尽量选择人文关怀的方式进行体育训练。例如:在动作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训练中,难免会有学生因体质较差而产生吃力的感觉,这时体育教师不能训斥,而要给予学生理解与尊重,耐心地鼓励并指导学生完成训练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愿意接近教师和同学,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最终可以达到体育人文精神教育。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训练
在体育强国战略目标下,高校要进一步推动体育训练教学工作,不仅要强化大学生的身体素养,还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体育教师,应当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在可以为大学生设定明确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环境中,帮助他们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比如:体育游戏、拔河比赛、跳绳运动等,都能激起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最后,在完成体育训练内容之后,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训练活动的方式,组织大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分享个人在本次体育训练中获得的经验,然后向大学生传授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从而引导大学生逐渐形成团结奋斗、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6]。
六、结语
总之,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身体素质是基础,只有强健的体魄做支撑,大学生才有精神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为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将体育训练与人文精神内容进行结合,不断地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全面落实人文精神教育观。立足于当前,展望于未来,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体育素质是任何时期都不能忽的内容,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体育硬件、软件设施,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体育文化,为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感受深厚的人文精神。毫无疑问,丰富多彩的体育训练活动包含了种种体育人文精神的内容,体育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积极地将体育人文精神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训练活动的全过程,保证大学生能够从体育训练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姜懿轩.体育人文精神在体育训练中的价值与意义[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27):191-194.
[2]吴应广.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空间的构建与延伸[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4):1-4.
[3]赵东明.竞技体育训练项目教学中人文因素的作用研究[J].运动精品,2021,40(04):12-14+16.
[4]张建.体育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05):148-150.
[5]朱金棒.人文精神视域下青少年体育教学与训练方法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12):28-29.
[6]王永成.面向中国梦的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