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2024啦啦操世锦赛青年组花球动作技术执行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2021—2024周期啦啦操竞赛规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4啦啦操世锦赛青年组花球前八名动作技术执行次数的总均值与离散度为297.25±41.59,前4名和后4名各类手位使用的差异不显著(P>.05);各类别手位使用具体情况为:屈臂类>上举类>下举类>冲拳类>平举类>斜举类;每个手位表达的意义和优缺点不同,基本手位组合不同,呈现的效果也不同,各参赛队都是基于标准进行动作创编,先保障整体效果,再结合各自队员所长进行难度升级。
关键词:世锦赛;青年;花球;动作技术;特征
一、引言
啦啦操运动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21年被纳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国际地位日渐凸显[1]。花球啦啦操作为啦啦操项目的子项目,尤为引人注目[2]。中国多次派代表队参加世锦赛,花球啦啦操成绩不突出[3]。现有相关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现状、教学、与发展等[4],加深对花球类赛事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因此,本研究通过对2024啦啦操世锦赛青年组花球前八名成套花球动作技术执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最新规则,探寻最新最强的青年组花球动作技术特征,为我国青年组花球竞赛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4啦啦操世锦赛青年组花球动作技术执行特征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网络数据库、官方网站、实体书籍等方式收集整理相关文献与信息,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视频分析法
反复观看2024啦啦操世锦赛青年组花球前八名队伍比赛视频,借助视频播放器统计数据。
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逻辑分析法
通过数据分析对花球动作技术执行特征进行归纳、演绎、推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特征
2021—2024周期啦啦操竞赛评分表(集体花球)中动作技术完成分值占技术完成分值的33%,要求动作的力度、强度、定位、控制姿态及投入性[5]。
花球动作技术指导参赛队员手持花球完成的各种基本动作,主要表现为32个基本手位,基本手位根据动作的组成结构、形式、方向分为上举类、下举类、平举类、斜举类、屈臂类和冲拳类[6]。
通过对前八名各参赛队基本动作使用情况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得:各参赛队基本手位使用次数的总均值与离散度为297.25±41.59;六类手位使用次数情况为:屈臂类>上举类>下举类>冲拳类>平举类>斜举类。
为了进一步探讨各类手位使用的名次规律,通过交互分类(列联表)的分析方式,将前8名分为前4名和后4名进行比较。卡方检验表明,前4名和后4名各类手位使用的差异不显著(P>0.05)(表1)。
总体而言,前4名基本手位的使用少于后4名,这是否意味动作技术使用多,则得分高?根据评分表对花球技术动作的评价标准,人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一定手位类别和数量的基础上,评定手位的是完成手位动作的质量及效果——“动作的力度、强度、定位、控制姿态及投入性”。根据数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1.从数量上分析
屈臂类所包含的基本手位数量为11,类型最多,占各类手位均数的两倍,因此,该类手位使用总次数最多;虽上举类比下举类和冲拳类使用多,但是上举类的基本手位数量为6,下举类为5,冲拳类为5,斜举类较平举类基本手位多1个,普遍使用较少。
2.从动作特征分析
屈臂类手位发力遵循人体肌肉自然发力,相较于其他手位,更易控制掌握;上举类动作更能体现花球使用,常与下举类作为对比动作出现,有足够空间感;冲拳类的力量感更具视觉冲击力,斜举类和平举类动作多结合难度动作,与层次动作,能凸显视觉效果。
3.结合评分标准分析
各参赛队基本手位组合,是基于标准进行动作创编,先保障整体效果,再结合各自队员所长进行难度升级。屈臂类更能凸显出整体定位、控制姿态与投入性,是组合动作的灵魂与关键,上举类和下举类注重动作力度,增添视觉效果,冲拳类体现力度,斜举类和平举类常结合难度,会增加成套动作强度,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高。
(二)上举类特征
上举类手位具体表现为:高V、高X、X、上A、上H、L[6]。
按上举类手位具体表现顺序统计,各参赛队对该类手位使用具体情况分别为:美国队:21、1、0、28、4、9,共63次;日本队:18、2、0、16、5、12,共53次;芬兰队:31、2、1、2、3、15,共54次;墨西哥队:11、2、0、20、6、9,共48次;澳大利亚队:37、3、0、28、7、15,共90次;波兰队:21、1、0、16、10、13,共61次;中国队19、2、0、13、5、14,共计53次;苏格兰队30、1、0、29、0、10,共70次。使用次数情况为:高V>上A>L>上H>高X>X。
高V和上A远高于其他手位使用次数,两者同为上举类使用较多的手位,仅美国队和墨西哥队选择上A稍多。通过溯源,“V”意为胜利,“A”意为积极,相较于其他手位,两者更能代表积极向上,要争取赛事胜利的内涵,而高V更能体现赛事的竞技性。L 较其他手位使用偏多,占此类手位的中上地位。结合视频分析,多以层次和配合动作出现,增强成套动作凝聚力。上H易与高V混淆,使用频率相对较少,苏格兰队未曾使用。高X和X为同支,使用都少,各队都是使用了高X,但仅芬兰队明显使用1次X手位。高X与上A同为上举类动作,通过手持花球表现出的使用效果相似,但制动及发力不如上A效果好,常在个性舞蹈中展示,通过此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知各队伍在成套编排中都融入特色风格动作。
(三)下举类特征
下举类手位具体表现为:倒V、低X、下A、下H、倒L[6]。
按下举类手位具体表现顺序统计,各参赛队对该类手位使用具体情况分别为:美国队:20、2、10、15、3,共50次;日本队:13、1、10、22、1,共47次;芬兰队:32、4、7、12、3,共58次;墨西哥队:12、0、8、23、2,共45次;澳大利亚队:30、2、15、16、0,共63次;波兰队:14、5、10、12、2,共43次;中国队:10、2、1、18、1,共32次;苏格兰队:33、14、25、0,共63次。使用次数情况为:倒V>下H>下A>低X>倒L。
各队伍倒V和下H使用较多,下A使用频率一般,低X和倒L使用偏少。上举类和下举类动作是根据动作方向进行划分,动作完全一致,经过与上举类动作对比,下H较下A使用更多,倒L较低X使用少,总体差异性不大。同字母动作常同时出现形成对比,或依次出现使成套动作更具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
(四)平举类特征
平举类手位具体表现为:T、前X[6]。
按平举类手位具体表现顺序统计,各参赛队对该类手位使用具体情况分别为:美国队:21、11,共32次;日本队:29、11,共40次;芬兰队:22、1,共23次;墨西哥队:23、2,共25次;澳大利亚队:37、3,共40次;波兰队:20、3,共23次;中国队:28、4,共32次;苏格兰队:28、2,共30次。使用次数情况为:T>前X。
各队使用“T”次数较多,不仅在平举类手位中使用占首位,与其他类别手位对比,使用频率在整体中上。T表达为团结,常作为过渡手位与屈臂类动作结合,完成绕摆动作,常见的阿拉C杠转,屈体分腿跳,大幅度手位结合明显移动轨迹使视觉效果更佳。仅美国队和日本队对前X编排较多。该手位动作不突出,侧面运用效果较好,一般较少采用。结合视频分析,花球啦啦操常融合街舞与爵士元素,丰富成套色彩,但对风格的把握需要运动员们对各类舞种非常熟练,否则展现效果适得其反。各类舞蹈元素占成套比例较少,各参赛队使用各有不同,美国队与日本队编排时采用分层完成,更加新颖有难度。
(五)斜举类特征
斜举类手位具体表现为:斜线、K、侧K[6]。
按斜举类手位具体表现顺序统计,各参赛队对该类手位使用具体情况分别为:美国队:8、1、0,共9次;日本队:4、4、2,共10次;芬兰队:4、0、5,共9次;墨西哥队:4、2、1,共7次;澳大利亚队:9、0、0,共9次;波兰队:4、0、11,共15次;中国队:6、0、4,共10次;苏格兰队:3、0、7,共10次。使用次数情况为:斜线>侧K>K。
斜线使用稍多,常结合大跳、队形变化、层次动作出现,基本手位与难度动作结合,为成套增加亮点。“侧K”和“K”为同支,动作相同,方向不同,对身体控制程度要求高。花球音乐速度快,动作转瞬即逝,手位效果展示不佳,故较多团队使用较少或不使用,波兰队则通过分层次完成。但每个手位存在都有其积极意义,两者相比,“侧K”更能完整地展示该手位的动作特征,故其使用较多。
(六)屈臂类特征
屈臂类手位具体表现为:上M、下M、W、短T、小H、屈臂X、弓箭、小弓箭、加油、R、短剑[6]。
按屈臂类手位具体表现顺序统计,各参赛队对该类手位使用具体情况分别为:美国队:12、5、3、15、4、1、9、6、41、2、6,共104次;日本队:4、12、10、19、7、3、5、3、28、6、5,共102次;芬兰队:4、5、12、22、3、5、10、5、36、6、7,共115次;墨西哥队:5、7、7、8、2、8、7、4、26、5、4,共83次;澳大利亚队:5、10、3、25、9、8、8、1、39、9、13,共130次;波兰队:10、7、5、14、8、9、4、1、27、1、11,共97次;中国队:7、26、5、24、4、8、7、0、28、1、12,共122次;苏格兰队:4、21、7、18、7、9、5、6、30、0、8,共115次。使用次数情况为:加油>短T>下M>短剑>弓箭>W>上M=屈臂X>小H>R>小弓箭。
加油手位在屈臂类动作,甚至全套动作中使用占首位,离散程度为5.51。此手位实用性和表现力强,可增加互动性,同时,加油手位作为花球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地与观众沟通,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短T是基础训练中最常练习使用的手位,简洁有力,视觉识别度高,能结合各类快速动作进行转换,给观众统一视觉冲击力。下M有助于身体灵活性。结合视频分析,出现次数离散程度较大是由于部分队伍创意编排,分层次完成。其他手位使用较少,都是根据运动员身体素质及成套编排创意优化。W、上M、屈臂X形态独特,能较好结合街舞元素展现,能较好展现参赛队员的力量与团队活力,增加高度层次;小H可增加成套紧凑感,但手位稍小,结合其他动作衬托效果更佳。R和小弓箭使用最少。R动作形态独特,给成套增添趣味性。小弓箭灵活,可快速变化,与弓箭相比,效果不显眼。
(七)冲拳类特征
冲拳类手位具体表现为:高冲拳、侧下冲拳、侧上冲拳、斜上冲拳、斜下冲拳[6]。
按冲拳类手位具体表现顺序统计,各参赛队对该类手位使用具体情况分别为:美国队;4、12、8、11、4,共39次;日本队;8、9、7、1、2,共27次;芬兰队;3、4、9、7、9,共32次;墨西哥队;3、7、9、6、2,共27次;澳大利亚队;8、 13、18、3、8,共50次; 波兰队;9、5、10、1、4,共29次;中国队;15、8、10、4、4,共41次;苏格兰队;8、9、27、4、0,共48次。使用次数情况为:侧上冲拳>侧下冲拳>高冲拳>斜上冲拳>斜下冲拳。
各队侧上冲拳使用最多,由数据得本次赛事前四名和后四名使用均值分别为8次和16次,相差约一倍。侧下冲拳使用次之,仅美国队和澳大利亚队使用偏多,芬兰队和波兰队使用偏少。其次分别为高冲拳、斜上冲拳、斜下冲拳。相较于其他类别,冲拳类更能体现动作力度感和准确性,手臂姿态起始控制为直线运动,各动作技术不同,展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侧上冲拳和侧下冲拳动作立体,能通过侧面线条完美展现队员身体美,增加成套动态。侧下冲拳若执行不到位,易影响成套流畅性和整体美感。高冲拳能较好展示身体延展性和活力,丰富高度层次,使成套更加壮观,也易展示动作力度不足。
四、结论与建议
2024啦啦操世锦赛青年组花球前八名动作技术执行次数的总均值与离散度为297.25±41.59,各类别基本手位使用差异性不显著;各类别使用具体情况为:屈臂类>上举类>下举类>冲拳类>平举类>斜举类;每个手位表达的意义和优缺点不同,基本手位组合不同,呈现的效果也不同,各参赛队都是基于标准进行动作创编,先保障整体效果,再结合各自队员所长进行难度升级。
参考文献:
[1]商浩宇,王超,程绘泽,高微.2017年版与2021年版啦啦操新旧规则对比研究——以全国啦啦操比赛规定动作为例[A]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C].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2024:2.
[2]张青,朱亚成.啦啦操项目的价值、功能及推广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5(3):88-92.
[3]胡元庆.2021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集体花球优秀队伍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3.
[4]汪敏,胡月.我国啦啦操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与展望——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5(4):558-566.
[5]张艳秋.基于规则变化的集体花球啦啦操技术技巧动作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6]陈巧巧.2019啦啦操世锦赛集体花球前八名成套动作特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