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事儿
相信不少朋友都特别羡慕《西游记》里的神仙拥有腾云驾雾的本领,知识不发达的古代古人相信能够通过某些方法腾云驾雾,比如得到高人指点,学到高超的法术,就像孙大圣从菩提祖师那儿学到了七十二变一般;再比如服下某种仙药一类的东西,得到了超越自然的法术。
传说,临川(今属江西抚州)有个婢女因为不堪主人虐待,便逃进了深山。婢女靠采野菜充饥。无意中,她发现一种野草可以充饥,吃久了竟然不觉得饿。更神奇的是,她居然变得身轻如燕,能在树上、山间飞来飞去。后来,主人得到消息,就用美食诱捕了婢女。那么她吃的是什么仙草呢?
原来,婢女吃的野草叫黄精。这便是古代有名的“食黄精婢”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咱们可以感受到,黄精在古代有着不一般的地位。
那么,黄精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求仙人的眼中,黄精等同于“灵芝草”一类的仙草,因为它能够汲取大地的精粹,所以被称为黄精。
此外,黄精被誉为“仙人余粮”,可见其具有极高的补益效果。
当然了,这些都是民间的神话,“吃黄精能腾云驾雾”的神奇故事,只会出现在神话当中。
在《西游记》里,黄精频频露面,如在花果山上,它就是众猴子的美食。
话说孙大圣在花果山刚刚当上美猴王的时候,整天和猴子猴孙游山玩水,不胜欢乐,有吃不完的山珍美味:“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除了生吃,猴子猴孙还会加工食品:“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
大家可能注意到,在《西游记》里,山药与黄精总是结伴出现,出现山药的饭局都会有黄精的身影。比如,西梁女儿国和陷空山老鼠精的餐席都出现了山药和黄精。不过,唐僧师徒来到比丘国,遇到白鹿精。白鹿精其实是寿星的坐骑所变,最终寿星亲自出马降服了妖怪。比丘国国王十分欢喜,设宴感谢唐僧师徒一行和寿星。这桌宴席上就只列出了黄精。
原文写道:“说不尽蘑菇、木耳、嫩笋、黄精,十香素菜,百味珍馐。”
也许,蘑菇、木耳、嫩笋、黄精,只是素菜中的代表,说不定那山药,就包含在“十香素菜,百味珍馐”里,被二师兄一股脑儿吃进肚子里了。
黄精怎么吃
说了半天,这黄精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有同学可能知道,黄精是一味中药,那怎么能够当食材呢?
实际上,黄精属于“药食同源”的植物,它既是食物,也是一味中药,具有补脾、润肺生津的作用。国家卫生部曾经对“药食同源”的食品做出过具体规定,并列出了详细清单,不只是黄精,包括山药,以及山猴们用“石锅微火漫炊羹”的茯苓与薏苡,都在其中。
好啦,回到咱们现在说的黄精。黄精是天门冬科、黄精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线状披针形”,很像竹叶,根则与姜的根相似。
话说明末清初时,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当时的文学家顾景星也居无定所,靠野菜充饥。他将吃过的44种野菜都记录下来,包括它们的外形、性味和食用方法,编撰成《野菜赞》。黄精便是其中之一。不过,黄精如果生吃,会刺激喉咙。那么,人们通常怎样食用黄精呢?
黄精的苗和嫩叶都可以当作蔬菜食用。至于吃法,顾景星使用了一个“炸”字——“苗炸作菜,根阴乾,九蒸九晒,忌铁器,可充粮。含一枚咽津,不饥。”
实际上,“炸”不单单指把食物放在沸油里炸熟,将蔬菜放进水里略煮一下取出,也叫“炸”,类似于焯水。现在吃绿叶蔬菜也常用这种方法。
《野菜赞》里还说,如果要吃黄精根部的话,得先把它阴干,然后经过九次蒸煮和九次晾晒。
为什么要“九蒸九晒”呢?
原来,生黄精中含有黏液质成分,直接生吃不仅有麻舌感,还会刺激喉咙,经过多次蒸晒可以提升口感,祛除刺激性。经过蒸晒处理后,黄精也更易于存储。这里的“九蒸九晒”并不是一定要蒸晒各九次,只是泛指多次蒸晒。处理后的黄精,只要含一块在嘴里,慢慢咽下津液,就不会感到饥饿。除了简单的蒸晒处理,有些古代“吃货”还琢磨出讲究的吃法。
南宋的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录了小吃“黄精果附饼茹”的做法,用的同样是黄精的根部。制作前依然要九蒸九晒,然后捣成饴糖一般,这时就可以直接吃了。但是,还不够,人们将黄精切碎,加水熬煮消除苦味,随后倒入绢袋中挤去汁液,再次煎熬,直到熬成膏状,加入炒过的黑豆和黄米制成小饼。这种黄精饼,是送亲待客的佳品。
看了烹制黄精的方法,你是不是恍然大悟——难怪山猴们要“烂煮黄精”,它们吃的一定是黄精的根部,说不定还会做成黄精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