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学校运动场地的不足,青少年体育活动需求激增,中小学体育活动不能满足需求,健身气功成为中小学体育活动新风尚。研究认为健身气功融入中小学的实践逻辑为: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尚未充分挖掘,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活动内容与形式无法满足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发展态势为:健身气功将成为中小学常态的锻炼方式,健身气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推进策略:强化健身气功与健康素养建设,优化健身气功内容体系;加大对健身气功宣传力度,提升中小学健身气功氛围;扩大健身气功融入中小学的阵地,打造中小学健身气功样板体系。
关键词:健身气功;中小学;全民健身
一、引言
教育部《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近视和肥胖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超重肥胖率还在上升,脊柱侧弯成为青少年成长“杀手”。学校体育应把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作为首要目标。
健身气功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形式[1],以动作简单易学、练习场地要求不高、健身效果良好等优势吸引广大健身爱好者。健身气功融入中小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合一,更是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体育、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健身气功融入中小学的实践逻辑分析
(一)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首先,“重文轻武”的思想虽有改善但仍未扭转。学生及家长关注学习成绩,认为只有获得好的文化成绩才能获得更好的入学资源。体育课、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富含包括知识、技能、道德、规则等教育元素,然而家长、孩子参与学校体育观念僵化,仅认识到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功能,对于体育锻炼能够影响孩子团队协作、意志磨炼、良好习惯养成方面的功能缺乏深刻认识,进而造成家长支持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知行难以合一。
其次,学训矛盾突出。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参加体育训练,难以保证课外学习时间;部分家长仍认为参与体育活动对学习有一定负面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与训练时间安排冲突。在学与训的矛盾下,大部分学校及家长选择放弃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削减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时间不足,学校体育开展的效果也无法发挥预期作用,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求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已经被列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场地设施是广大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然而基于笔者实地调研和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基础数据分析发现,学校体育场地仍存在数量不足和场地面积发展缓慢,中小学体育场地被占用、改用或弃用的情况等现象[2]。学校场地设施不足直接制约青少年体育活动,当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学校体育内容与形式无法满足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
首先,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有待丰富。体育尚未成为基础教育考核的核心课程。其中初中、高中开展各项体育工作积极性远比小学低。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球类、田径等项目基本技术,存在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单调等问题。
其次,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安全隐患较大。很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能力不足,体能储备不足,专业技术不熟练。篮球、足球活动对抗性强,意外伤害风险高及受伤概率高,一些学校担心体育活动中青少年“出事”,有意规避有难度和有危险的内容。中小学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线上体育教学,已成为新时期引导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有效手段。各地积极探索适宜开展线上体育教学的运动项目,要求体育场地器材要求低点,动作难度适中,诸如:基本身体素质练习。
三、健身气功融入中小学的发展态势
(一)健身气功融入中小学的发展特征
1.健身气功习练人数持续增多
基于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弘扬传统文化。经过20年的努力,国家体育总局在健身气功管理制度、发展基层站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健身气功习练人数以“滚雪球”式发展。目前全国习练站点总数达32632个、习练人口389万[3]。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健身气功站点联赛、学校健身气功联赛,营造了科学练习健身气功的社会氛围,成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一项品牌活动11caffcf289e45943cbbf59eab167749。福建永安八中、泉州师院第二附属小学、武平二中等被列为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的阳光体育健身气功试点校,把健身气功作为课间操项目、体育课,积极探索健身气功项目进入校园的路子。健身气功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广大群众,通过多样化活动积极推广健身气功健康的形象。
2.健身气功内容不断丰富和优化
经历功法调研、功法原创、推广试点、跟踪监测、推广普及等阶段,国家体育总局先后审定批准易筋经、五禽戏、校园五禽戏等11种健身气功功法[3]。不同功法的来源出处、动作特点有所差异。为提升健身气功与青少年体育需求的契合性,创编明目功(青少版)、校园五禽戏等多种校园健身气功功法。明目功可帮助学生缓解视疲劳、预防近视。校园五禽戏,有效纠正驼背等不良姿势,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传统文化素养。
3.健身气功成为线上体育活动的新宠
学校体育活动形式也逐渐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依赖场地器材的运动项目很难开展线上体育教学。健身气功内容丰富、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的简捷性,容易开展线上体育教学。各级学校组织师资录制健身气功教学视频,举办健身气功直播教学,指导学生加强居家锻炼,提升青少年身心素质,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
(二)健身气功融入中小学的发展趋势
1.健身气功将成为中小学时代常态的锻炼方式
健身气功指导中小学生居家锻炼发挥了独有的功能,满足了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起到了舒缓焦虑、增强体质等积极作用。健康成为时代的主题。“没时间”“没场地”仍是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健身气功场地要求低,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具有简单、经济、省时、高效的优势。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青少年公共体育活动空间会变小,而青少年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健身气功在防未病、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普遍认可。健身气功通过诸如:站桩等下肢练习,提高青少年下肢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通过保持身体重心平稳,增加青少年本体感觉的敏感性和平衡能力;通过拉伸主要关节,有效提高青少年柔韧等身体素质。健身气功在治疗慢性疾病中广泛普及。健身气功通过调息,刺激经络,调理脏腑,调节呼吸,改善呼吸困难状态,减少呼吸肌做功,提高肺功能障碍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水平。健身气功作为当前时代下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段。
2.健身气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
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生动力。健身气功独具的“中国元素”,集儒、释、道、医、易于一体,浓缩了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凝聚着中国传统健身养生智慧,肩负着文化使者的光荣使命[4]。易筋经、八段锦等功法源远流长,强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协调。自2012年以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助力健身气功的国际化传播,境外推广国家和地区46个,人口超过650万,已拥有会员协会98个[5]。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举办国际公开课,引领国外习练者居家练功。健身气功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讲述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四、健身气功融入中小学的推进策略
(一)强化健身气功与健康素养建设
“健康”是健身气功发展的主题,健身气功融入学校要精心打好“体医”组合拳,充分发挥健身气功祛病强身、养生康复的独特优势,形成更科学化、有针对性的锻炼方式,中小学将健身气功纳入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制定健身气功进校园推广方案。各级学校结合自身特色,自选不同健身气功功法。很多学校将八段锦作为每天课间操活动,利用八段锦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如:为降低学生近视率,学校有序组织青少年练习明目功,定期与医疗卫生部门的协调配合,合理评估健身气功运动处方科学性,全方位、全周期地让青少年受益。中小学从实际出发,根据健身气功项目的特点、健身气功教学方法,构建体现学校不同办学特色、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推动健身气功与青少年健康深度融合,强化健身气功与健康素养建设。
(二)加强健身气功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教育部门积极研究培养健身气功复合型人才方案,优化高等体育院校的健身气功课程。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健身气功应纳入专业课的必修课程,加强健身气功理论和技术考核。
第二,体育部门与健身气功协会,通过资格考核、上岗培训、定期审查等制度,认真把好健身气功指导员、裁判员的质量关,建立健身气功专业人才库。
第三,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合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举办健身气功培训班,将健身气功纳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北京、山东、贵州、福建、广东等区域举办中小学体育教师健身气功培训班,把健身气功功法培训纳入区域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再教育培训内容,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提升体育教育工作者健身气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总之,中小学体育教师通过职前、职后培训等多种形式,成为一支服务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中小学健身气功服务队伍。
(三)加大对健身气功宣传力度
第一,政府从战略上出台政策,普及健身气功教育。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各级教育、体育部门加强体教融合,发挥健身气功协会发挥行业优势,在各级学校范围普及健身气功教育,这是提升青少年对健身气功认知的策略,也是全社会共同推动健身气功融入学校的关键。
第二,强化互联网和健身气功融合发展。学校利用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等健身气功互联网服务平台,促进青少年更加准确、更全方位、更有深度了解健身气功宣传工作。中小学应以健康中国为契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授健身气功功法知识,传播健身气功文化,激发青少年健身气功学习兴趣,培养青少年健身气功运动习惯,促进青少年掌握健身气功运动技能。
(四)扩大健身气功融入中小学的阵地
首先,扩大健身气功试点中小学规模。教育部门应以做好存量,发展增量为原则,扩大健身气功进中小学的规模。当前国内部分区域在积极探索诸如“健身气功示范学校”“健身气功特色学校”。贵州已建立57所健身气功示范学校,福建省已建立46所健身气功试点学校。学校依托“一校一品”,把健身气功纳入各中小学校教学体育课程内容,并纳入教育系统年终目标考核。开展健身气功的教学,着力打造健身气功进校园精品示范点。
其次,完善青少年健身气功交流展示平台。贵州省青少年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已举办九届。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青少年健身气功竞赛活动是促进普通中小学健身气功项目教学的有力杠杆。中小学健身气功比赛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化,可以在省市级中小学运动会中增加健身气功交流赛或比赛,进而慢慢过渡到像:山东、福建、贵州每年定期为青少年组织大型中小学健身气功专项比赛。
五、结语
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体育育人功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与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学校体育是实现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健身气功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人群广泛等优势。健身气功应坚持以青少年为中心,主动进入到健康中国、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的整体建设中去,积极融入中小学。这不仅是健身气功事业守正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入推进体教融合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7.
[2]魏德样,王健.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的特征分析——基于全国体育场地“五普、六普”的数据挖掘视角[J].体育科学,2017,37(02):16-27.
[3]徐武.健身气功发展趋势及推广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2):97-100.
[4]崔永胜,司红玉.从文化认同视域论健身气功的文化自信[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33(04):87-91.
[5]刘有缘,黎桂华,石爱桥.“走出去”到“走进去”:新时代健身气功跨文化传播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03):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