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有所好转,但是问题依然不容小觑,如何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使青少年的“被动体育”转变为“主动体育”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青少年身体素养的提升迎来了新的春天,学业负担的减轻、体育锻炼的鼓励以及应试权重的提升,都为身体素养的提升创造了契机,如何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从中获利,切实改善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从影响青少年体质状况的因素着手,剖析身体素养提升面临的困境,探索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途径。当前,“双减”背景下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面临的困境有:1、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革;2、学校体育的失职;3、己-家-校-社区的脱轨;4、评价工具的研究相对缺乏等。“双减”背景下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途径包括:1、把培养身体素养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2、构建“己-家-校-社区”的全方位立体的身体素养培养模式;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身体素养评价模型及评价工具等;4、政策导向。
关键词:“双减”;身体素养;青少年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身体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身体素养,作为终身参与身体活动所必需的综合能力,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国内外对身体素养的界定及评价体系尚存差异,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双减”政策下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困境与途径,通过优化学校体育教育、构建全方位培养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及强化政策导向等措施,促进青少年从“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转变,最终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全面提升。
二、身体素养的相关概述
(一)国内外身体素养研究及进展
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是国内外学术界目前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身体素养的界定尚有争议。2015年,国际身体素养协会将身体素养界定为:终身参与身体活动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以及理解终身参与身体活动的价值和应承担的责任。
2015年加拿大印发《加拿大身体素养共识声明》确定了在社区健康、竞技体育和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三个领域先后产生了三个平行发展的身体素养概念以及评价体系;同年,英国文化传媒体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身体素养相关的师资课程培训。构建了国家身体素养框架,包含了学校体育教育、校外体育活动和竞技运动三个领域的英国小学身体素养框架;2017年澳大利亚体育委员会的《澳大利亚身体素养框架》内容中包含了提升不同年龄段人群身体素养的进阶性指标。2019年美国健康与体育教育者协会出版了《体育度量》,从学业评价的角度对身体素养的测量和评价进行了规范,有力促进了身体素养在教育领域的标准化发展,并引发了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的改革。
通过对国内外身体素养理念的梳理发现,许多发达国家(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身体素养评价体系,而我国身体素养理念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测评主要参照加拿大身体素养评价体系,缺乏中国特色的身体素养测评体系,今后研究可以通过借鉴国外“国际化”身体素养提升的成功案例,进行“中国特色”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途径的有益尝试,总结出具有我国特色的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途径,并加以推行。以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为载体,达到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宗旨。
(二)身体素养的相关政策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印发《国际体育教育、身体活动和运动宪章》提出身体素养是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2018—2030年促进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将身体素养作为构建积极活跃社会的首要目标;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2020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培养体育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健康观;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增强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2023年1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提出培育、增强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三、“双减”政策的提出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和柔韧性、力量等部分身体素质出现好转,但是问题依然不容轻视,青少年的近视、肥胖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韩国早在2014年颁布《促进公共教育正常化及限制提前教育的特别法令》,要求基础教育有关机构不得对学生进行超出教育课程范围的超纲教育,或早于学生所在年级的先行教育。注重艺术、体育的发展。“减负”政策的实施,为韩国培养出身心健康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韩国人。事实证明,韩国的这一政策是行之有效的。近年来,我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现状,针对中小学生的“双减”政策应运而生,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推进,正是为了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体育锻炼和家务劳动,有更多的时间到阳光下去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为青少年身体素养的提升创造了契机。
四、“双减”背景下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困境
(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高度信息化和工业化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造成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普及,体力活动正全面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学校体育的失职
应试教育下产生的“重文轻体”的传统弊端;学校体育的“孤军奋战”,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体素养的提升,“双减”政策的出台,学业负担的减轻、体育锻炼的鼓励,为青少年身体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己-家-校-社区的脱轨
青少年锻炼主动性较差;家庭体育观念不强;社会大众对体育的偏见;应试教育下产生的“重文轻体”的传统弊端;学校体育的“孤军奋战”,都是制约当前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因素。
(四)评价工具的研究相对缺乏
通过对国内外身体素养评价模型及评价工具的对比研究发现(表2),近年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从国家层面研制出较为完备的青少年身体素养培养模式及测评体系。而国内青少年身体素养研究领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许多问题还未解决并且缺乏相关的研究证据,为今后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促进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挑战。
五、“双减”背景下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途径
(一)把培养身体素养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
寓教于乐。学校体育是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重要阵地。学校体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因此,优化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更新学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让青少年通过身体游戏的全身心投入,不仅玩得尽兴,而且还能“玩”出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和完整的人格。“双减”政策的契机,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通过“玩”将“被动体育”变为“主动体育”,青少年的身体素养提升途径的探索,正是解决之一的问题。
(二)构建“己-家-校-社区”的全方位立体的身体素养培养模式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突破固有教学模式,从“孤军奋战”向“己-家-校-社联动”模式转变。构建出个人主动参与-学校主导-家庭辅助-社区支持的全方位立体的身体素养培养模式,让青少年体育行为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身体素养评价模型及评价工具
国内身体素养评价模型及评价工具的不够完善,缺乏成熟的体系,通过借鉴国外完备的身体素养提升的成功案例,制定出适合我国青少年身体素养的中国特色的评价模型及评价工具。结合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制约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困境,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路径,是助力健康中国的进程的应有之义。
(四)政策导向
政策扶持是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最有效保障。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提升应试体育权重,加之体育进高考的政策预期,中高考的教育指挥棒,引起家长对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等以及“减负”相关政策的出台,学业负担占用的时间、精力和家庭资金得以释放,让青少年拥有更多时间开展体育锻炼,家务劳动等身体活动,给青少年身体素养的提升带来契机,学校体育领域正经历着大刀阔斧的改革。
六、结语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体育锻炼和家务劳动,给青少年身体素养的提升迎来了新的春天。以“双减”政策为导向,把培养身体素养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构建“己-家-校-社区”的全方位立体的身体素养培养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身体素养评价模型及评价工具等;政策导向。促使青少年的“被动体育”转变为“主动体育”,以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为载体,达到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任海.身体素养:一个统领当代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J].体育科学,2018,38(03):3-11.DOI:10.16469/j.css.201803001.
[2]姜英敏.韩国中小学史上最严“减负”政策举措[J].人民教育,2018(09):74-76.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 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4]赵雅萍,孙晋海.加拿大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PLAY解读及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02):145-150+156. 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18.02.012.
[5]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2020-08-31].http://www.gov.cn/ 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6]王戬勋,沈克印,方千华.“双减”政策之下的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机遇、困境与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02):240-248.
[7]彭响,胡科,刘如.学校深化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身体素养培育的理论阐释与实践逻辑[J].体育学刊,2022,29(03):89-95.
[8]王戬勋,沈克印,方千华.“双减”政策之下的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机遇、困境与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02):240-248.
[9]桂春燕,李红娟,王荣辉,张曌华.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研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04):3-10.
[10]施艺涛,崔华,解有毅.身体素养哲学基础、概念界定和评测体系的系统评价[J].体育科学,2019,39(0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