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探索

2024-12-04 00:00:00王国栋
体育风尚 2024年16期

摘要:高校是为社会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新时代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接受足够的思政教育。在如今体教融合的背景下,思政教育需要渗透进教育体系中的各个环节,为教育事业贡献出新兴力量。如今课程思政教育已经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关注,许多课程都已经与思政相结合,力求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其中,高校排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深刻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女排精神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排球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引导。但目前高校排球课程思政教学中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高、思政课时较少、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模式老旧等问题,本文将对排球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简单陈述,并对提出的这些问题一一尝试进行解决。

关键词:体教融合;高校体育;排球;思政教学

课题项目:校级课题,《课程思政融入大学公共体育排球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G01223054。

一、引言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素质上,对人才的思想品德、道德立场、思想高度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在专业和思政角度上都得到充足的正确培养训练,才能满足如今社会的要求,为社会发展贡献新时代力量。

二、体教融合的相关概念概述

体教融合是当今高校为了加强对学生在新时期的全面素质教育,同时提升学生强健的身体素质水平。在新时期,将思政教育与高校排球课程有效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体教融合的作用,全面推进当前高校排球课程中思政教学的全面改革,对推动我国高校排球课程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项目。众多高校对学生的相关教育开始采取了各类培养措施,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如今的高校要尝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查漏补缺,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力度。[1]另外,如今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实践能力也被重视起来,高校不再只看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侧重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促使学生能将自己的职业素质在未来运用进相关的社会建设事业中,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时代动力。

三、高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体育竞技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只接受过理论教育,思想、素质、实践、体魄等方面的教育存在比较大的漏洞。尤其是在以往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学校和家长等多方认为,只要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就不用太过看重,这直接导致了上一代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低,对体育竞技知识也知之甚少。在如今的学校课程中,需要重点开设排球项目,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如此能够使学生们对排球项目的相关专业知识、竞技规则、体育精神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体育意识,使他们即使离开了竞技场,也能够将这种精神融入其他方面,这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将会造成深远的影响。[2]

(二)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我国如今处在和平环境中,新一代人们对战争、饥荒、灾祸的认知程度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淡化,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学生,他们从书本上学习到了各种历史知识,但并没有实际体验,对国家的感情还属于一种骨子里的热血,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而体育竞技是在如今我国和平环境下最容易彰显爱国精神的一个渠道。无论是在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等国际赛事中,还是在一篇一篇被报道的新闻中,运动健儿们对国家的感情是具有巨大落地感的。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排球课程,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们在竞技碰撞中体会运动员的苦难,也能激起他们内心的胜负欲,培养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新一代学生们爱国精神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体育运动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在运动过程中,学生们会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也许会迎接连续几十几百次的打击,这对磨炼学生们的意志、提高学生们的毅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堂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专业运动员在遇到挫折后,在运动生涯差点结束时,是如何重新站起来树立信心,最终重新站上赛场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顽强拼搏,提高毅力,养成不轻易放弃的习惯,对他们在未来走入社会面临困难时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尝试解决问题提供更好地培养平台。[2]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规则观念

高校的学生们虽然已经成年,但绝大多数还没有走入社会,仍然具有不同程度的叛逆性。体育运动是具有严格规则的领域,良好的体育竞技能让学生在对抗过程中体会规则的作用,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减轻他们对规则的抵触心理,不再一味地反抗规则,而是学会辨认规则、遵守规则、利用规则。“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话是对每一位学生的教导,而高校排球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学生在合理的规则束缚下充分成长,让其在合理范围内拥有更高的自由。

四、当前高校排球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排球课程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到了大学,体育课程大多不再受以往“考试成绩”的影响,拥有了自由度更高的发挥空间,学生们也能得到更多样化的运动项目体验。但很多高校中仍然存在对排球项目不够重视的问题,排球课程思政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学生们似乎都更加关注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学校对排球相关教育也没有给予足够的硬件设施和专业人员培养,使得学生们对排球的认知大多都停留在新闻报道中的中国女排赛事结果上,没有得到实地体验。[3]如果排球课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无法得到专业充分的相关教育,无法体验到真正的排球竞技,那么即使是对中国女排的胜负结果也只会是一个数字而已,并不会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困难与荣誉,对其中包含着的竞技精神、爱国精神更是无法落实。

(二)排球课程中留给思政教育的课时太少

有一部分高校在规划体育课程时为排球留出了与其他几项球类运动基本相等的时间,这对排球课程的展开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即使拥有了足够的课程时间,大部分教师也会选择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排球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实战对抗,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对学生开展相关的思政教育渗透。排球课堂时间被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大占用,学生们从课堂上接受到的教育也只是排球专业知识,其中的精神方面并没有被启发,学生们的思想也没有被触动,导致他们无法将排球运动与思想道德连接起来,自然也就无法在排球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对当下两者融合的教育目标并没有提供有益的推动。

(三)学生对排球思政教育普遍兴趣不够高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普遍拥有了比高中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都会选择跑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似乎极少有学生会表现出对排球的兴趣。这背后的原因离不开学校对排球项目的不重视,以及学生对排球的不了解,即使是中国女排的大型赛事,能够全程观看比赛过程的学生也占少数,与篮球、足球等赛事的观看人数完全不是一个等级,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对排球了解程度的止步不前,对排球课程思政教育更是提不起兴趣。[4]针对这一点,学校与教师应及时作出改变,从学生们感兴趣的点切入,力求激起学生对于排球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认知,从而对排球思政教育也起到间接性的推动作用。

(四)思政教育缺乏创新意识

在我国教育界的历史上,思政教育的占比并不在少数,在大多数地区,思想品德从小学开始就已经被列入学生的必学课程名单中,甚至可以说我国的思政教育已经走过了很长的岁月。相应的,常年的思想教育已经促使我们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思政教学模式。一提到思政教育,学生对其第一印象就是“伟光正”的思想品德课,老师对其第一印象就是苦口婆心的劝导和零零碎碎的知识点,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明显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思政教育,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进行创新。[4]只有创新出一套适合现代排球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从传统观念里跳脱出来,接受新型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已经发展了如此长时间的思政教育在当代摆脱桎梏,再次焕发出新生。

五、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策略

(一)引入新型技术,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各类网络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适合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技术也层出不穷,在高校排球课程中,教师应对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充分了解和有效运用,达到线上线下双管教学,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线下的学习训练提供便利。就教学目标来说,教师可以提前将教学目标分享到线上平台,再将相关理论内容通过录播或课件形式分享给学生,使其能够提前接触到本方面理论知识,将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留给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情景化的教学环境带入课堂,比如:通过新兴的VR技术实现全息投影,使学生自由穿梭在线上和线下两个层面的教学环境中,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渠道。[5]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排球场馆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客观条件优秀的学习场地,还要同时加强相关思政教育的渗透,如:在场馆内宣传排球活动、创立校内体新闻频道等,将排球思政教育融入进排球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点一滴中体会体育竞技的魅力,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

(二)增加思政课时,给足教育创新平台

前文提到,当前许多学校即使开设了排球课程,也没有为思政教育留足时间,学生的思政水平仍然没有得到大幅度地提升。针对此问题,最明显的解决办法就是有意识地增加思政内容在排球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以最直接的方式加强思想教育,但要注意的是,加强思政比重并不代表以传统灌输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说教,如此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还很可能会激起他们的抵触心理,取得完全相反的效果。[6]教师应该将思想教育渗透进排球课程的细节当中,在学生意识不到的地方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大学生已经拥有一套自己成系统的思考方式,具备了足够的思考主动性,教师只需要进行适当引导,学生们就会自行发散思维,依靠自主思考得到的思政教育远远比灌输式说教更加具有效果。

(三)提高教师能力,培养新型教育人才

教师是提升学生各方面水平的关键因素,当前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逐渐富足,体育教师也要紧跟时代脚步,在提高自己体育专业能力的同时积极接受政治理论的学习,巩固自身,掌握当下时事热点,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主动性,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6]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定期的相关培训,帮助教师能够有组织有方向地发挥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创造出效果上佳的“体教融合”教学模式,不仅结合了排球课程的教学要点,还能结合此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个性差异与思想状态,提高排球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利用评价工具,完善相关教学反馈

良好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进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便查漏补缺,也有助于学校对整体教学方向进行宏观把控。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专项素质和思想素质两方面,不仅要对学生本阶段的专业水平进行考核评价,更需要对其相关道德进行充分地了解,明确新型教育模式对学生产生的效果是否符合预期。[7]例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事件观点、思考结果进行教师评价和匿名同学互评,充分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充分展现出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而产生的教学结果,以供后期的调整或加强,最终促进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结语

身体素质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如今的年青一代需要更好的身体素质来扛起国家社会未来的重担,在这同时,他们也需要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成为专业素质、思想素质、实践能力、个人修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孔杨.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1):55-57.

[2]何郑阳,冯浩然,韩佩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5):2.

[3]纪慧慧,张静.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机融合研究[J].当代体育,2022(25):3.

[4]刘向,陈烨,冉宁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排球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000(003):169.

[5]王舜.“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体育视野,2021(5):95-96.

[6]舒铖.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时代人物,2023(7):0177-0179.

[7]王治坤“课程思政”视野下高校排球教学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1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