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竞技体育提出全新的发展要求,期望竞技体育能够在政治、文化、教育与经济中获得有效发展,以实现新时期对竞技体育的全新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构建与社会、政府、个人相关的联动系统,将竞技体育转变为全国共同推进的重点项目,深化竞技体育的价值导向,通过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探究竞技体育竞技赛制改革的现实路径。本文从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技赛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的角度出发,旨在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竞技赛制在新时期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竞技体育;赛制改革;价值导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湖南省体育局课题,《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编号:2023kt0102。
一、引言
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国家或相关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应当正确认识到我国竞技体育赛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从而提出有效的现实路径,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竞技赛制的有效改革与创新。
二、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创立与改革两个阶段。初步阶段为1952年到1958年,我国这时的竞技体育正在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新中国成立后,最初中华体育总会得到中央体委的建立充分展示出国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共成立了十四个运动项目协会,单项竞技活动正在蓬勃发展。在1959年到1978年之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项目原有的功能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逐渐增加的需要,产生了新的体育供需矛盾,因此国家开始重视运动水平的发展程度,在1959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严格遵守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普及与提高相融合”的发展方针,随着社会受政治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体育运动逐渐向困难时期发展,竞技体育也进入了低迷的时期,在1976年后,我国得竞技体育才得以慢慢恢复,并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制度,初步形成了以全运会为基础的竞技体育竞技赛制。
在1986年我国竞技体育走向改革探索时期,相关文件中强调竞技体育应当向多样化、制度化与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二十世纪的80年代竞技体育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在计划体制内进行简单的维护。在1993年到2000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国家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制度,并颁布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意见等相关文件,推动体育运动的产业化发展,形成了以市场化和为奥运争光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方向。在2001年到2008年,我国竞技体育进入了改革放缓阶段,申奥成功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运动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的成功代表着在二十一世纪以前的改革目标是正确的。在2009年到2018年则是改革重启阶段,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的伟大目标,实施的改革措施在2017年的天津全运会上得到了有效体现,并以“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举办理念,增加了群众项目,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进行了有效融合。在2019年后则是进入了改革的新阶段,构架出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技体育制度,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三、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应当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以强化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与竞技水平为基础,同时也需要重点关注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与生活问题,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二)体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导向
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应当服务于国家现阶段的发展战略,以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为主要的发展目标,这便需要强化我国在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国内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体育育人功能的价值导向
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应当重视体育在教育方面的影响,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并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青少年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竞技体育活动,强化其团队合作能力,使其在合作过程中形成拼搏精神与顽强的意志品质,实现青少年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运动教育理念的价值导向
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还需要重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将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作为主要的责任。
通过推广和普及竞技体育赛事的优势和实时赛况,强化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与健康意识,在人民的心中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实现对群众的终身体育教育。
四、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
(一)建立竞技体育体制
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首先,需要建立举国体制和社会市场相结合的新机制,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融合,全面推动“放管服”改革举措,以更加开放的观念创新竞技体育的发展形式,强化市场在竞技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强化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推动全国性体育协会和行政机关进行脱钩改革,将原本的体育部门管理经济体育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管理竞技体育的状态,通过协调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结构合理与管理有序的新型管理体制,使这样的管理体制能够成为效率较高的体育管理体制,共同在政府的引导下构建国家和社会共同兴办、人民参与其中的竞技体育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俱乐部与相关协会等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共同构成多途径、多方面共同参与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与新模式。
其次,便是建立多元参加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构建出由政府支持、相关部门主导、市场自由的新兴经济体育管理制度,搭建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育政府主导管理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先梳理清晰体育的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主体和项目协会之间的治理责任,顺利推进社会、市场、项目与政府之间的多元协调发展的共同治理体系,形成多元化的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由多种管理制度相互协调管理,实现主体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商议的经济体育治理体制。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发挥出社会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的管理作用,将社会主义市场与协会当作治理的主体,将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工作转变为治理客体,通过组织管理、协调服务。监督调控与法律法规作为主要的管理行为,最终构建出以竞技体育为核心,多元利益相互协调发展的制度,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竞技赛制的改革与长远发展打下基础[1]。
(二)更新奥运备战模式
在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竞技赛制在新时期的长远发展,还需要尝试创新奥运的备战政策与参赛策略,将备战推动改革、通过改革强化备战效果为核心理念,不断完善国家队颁布的扶持政策与参赛运动员的选拔制度,将奥运激励保障政策落在实处,将教练员的招聘制度、训练基地建设管理制度与竞赛政策作为更新管理的重点。在优化奥运会人才选拔工作时,应当搭建出多元化的人才输送体系,贯彻落实“青春期后选材”“晚定向动态”与“跨项选材”等方式,实现地方队、省队、国家队之间的多层级人才的联动输送,并根据不同地区与不同的侧重点制定不太相同的选拔制度。接下来便需要搭建国家与社会多元化的奥运备战体系,能够将政府、社会与协会等多元化的竞技体育优秀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打造出“简洁化”的奥运备战体系,强化奥运备战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与专业化,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逐步调动地方备战奥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施多途径、多手段的方式共同备战奥运,将奥运的资金结构社会化,降低政府的操作成本,从而进一步强化奥运的备战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还强化科技助力奥运的工作,不断完善科技与奥运融合的制度,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促社会、俱乐部与政府部门进行协调,推动科技与奥运的融合工作,将重点集中在奥运参赛项目的技术培训、训练手段、伤员恢复和运动器材开发的工作中,实现利用科研创新推动奥运备战模式的进一步更新与发展,构建出一支高科技、多学科的训练团队,形成“开发、训练、保障”的综合性训练体系,并针对备战中的各种突发状况进行联合攻克,强化奥运备战活动的科技含量,实现奥运备战模式的有效更新[2]。
(三)优化人才选拔制度
若想进一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应当重视选手的选拔工作与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
首先,需要做好国家队组建的模式创新工作,将跨地域、跨界的选拔标准融入人才选拔制度中,实现国家队组建模式的院校化、地方化与社会化,构建出一支促进体育单项协会与社会组织的新兴国家竞技体育队伍,与国内的高校或高等体育院校之间形成战略合作的关系,能够将经营体育资源进行分享,共同建立体育资源分享库,形成国家、省市与地方队伍之间的人才选拔与输送制度,将跨界选拔与项目选拔制度进行融合,并尝试面向全球或重点区域进行人才选拔工作,共同构建不同项目相结合的递进式人才梯队后备。
其次,需要实现体教的有效融合,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将体育系统、教育系统与社会力量进行结合,打造出“体教融合”的三级训练网络,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职业教育进行融合,打造出锁链型的人才传递制度,将校内的竞赛体制、青少年竞赛体制和职业竞赛进行有效融合,提高后备人才的储备,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并利用相关制度组成人才培养单位,强化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工作积极性,构建出以学校为主体的运动员培养模式。
最后,需要完善教练员、裁判员等专业人才队伍的构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精英化的教练资助计划,做好基层员工的培训工作,形成完善的教练员培养体系,提高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速度,进一步扩大体能训练和康复人才的规模,将教练员和裁判等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推向国际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完善复合型体育队伍的激励与奖励保障制度,形成拥有国际水平和受到国际体育组织认知的专业人才团队,推动我国竞赛体制的有效改革[3]。
(四)打造中国特色体系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竞技赛制的改革与创新,应当坚持构建出拥有我国特色的竞赛体制,构建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竞技制度,将竞赛转变为科学化、制度化、多元化与社会化,从而形成多种类的竞赛体制,相关人员还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将国内的体育赛事进行分级管理,推动竞技体育的市场化,构建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职业联赛,把比赛标准与奥运会、全运会相连接,打造出不仅能够满足多元化赛事需要,还能够满足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的规律,最终构建出与国际接轨的竞赛制度。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形成拥有我国特色的职业联赛制度,把国内比赛与职业赛事的品牌进行有效融合,不断推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精品职业赛事,将服务于市场的职业体育和专业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将职业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比赛作为优先发展的内容,实现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根据我国体育项目的职业化程度与世界上的影响力,把有优势项目作为重点推进的项目,拥有带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化品牌赛事。最终将社会竞赛、教育和体育三个体系进行有效融合,实现三大体系的齐抓共管与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出青少年竞赛、学校竞赛与职业竞赛之间的新格局,并创新比赛的形式,应用严苛的制度选拔出优秀的运动员,丰富后备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竞技赛制的创新发展[4]。
五、结语
随着新时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应当更新并完善竞技体育竞技赛制,思考新时期对竞技体育的期望与发展方向,思考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史,认真思考竞技体育竞技赛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为我国竞技体育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博威,熊焰.竞技体育体制演进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1949—2023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06):626-632.
[2]张海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理论意涵、历史溯源与时代创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11):46-56.
[3]高超.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历程与优化路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3,43(04):104-110.
[4]姚继峰.基于体教结合视域下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J].山西青年,2021,(15):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