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得天独厚的地域风貌与人文景观为水彩画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艺术作品在不同地域的呈现中对景观的塑造、在地品牌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中广西地域风貌和人文景观既包括广西境内自然风景,又包含建筑、民族文化等特定人文风情。
一、广西的水彩画
水彩画成为广西的优势画种,其发展至如今水准并非偶然。大致有四个原因:
(一)广西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
一是广西人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与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文化交流方面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随着水路展开。从海洋文化来看,北部湾人民向海而生,绵延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所给予的海洋元素与亲水特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奠定了先天条件。二是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三个气候带交错,动植物具有多样性。这些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丰饶物产,也为广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养料和写生条件。对此,本土艺术家凃克曾提出“亚热带色彩”这一命题。气候和空气的湿度为水彩画的创作提供了先天便利。水彩是水性材料,以水调和,贯穿绘画全过程。正因如此,空气湿度的差异使得南北方水彩表现上有着巨大差异,直接影响画面湿度、画面维持状态、色彩纯度和明度的变化及其画面质感视觉效果,这些与广西水彩呈现的地域特征密切相关。三是广西独特的地形地貌。既有河流纵横交错,也有宽阔滨海海域,境内拥有40%的喀斯特地貌,这些酝酿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四是广西拥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聚居交流交融,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服饰、饮食等文化,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多元的民族元素及独特的精神风貌。有学者曾根据地理条件和文化差异,将广西分为“桂东北、桂东和桂东南、桂南、桂西南、桂中和桂西北等5个文化带”,这些文化带由于其原有文化基础、地理位置、临近省份等各不相同,其文化传统、文化特点、文化习惯及其所携带的艺术审美、艺术资源、艺术表现也具有差异化的地域特征。
(二)水彩在广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广西水彩尤其以北海水彩画最具影响力。北海地区作为开放地带,中西文化艺术融合在此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船队从广西合浦出发,开启了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西方绘画进入中国的手段多借用传教士与商团两大群体利用贸易绘画、宗教绘画作为西洋画东渐入华的“第一途径”,其中大量绘画是由水彩绘制的。1825年,以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为代表的几位西洋画家在澳门开创了水彩形式的地域生活写照与描绘技法记录。这批画家不仅促进了西画艺术在珠三角地区的有力传播,其中一部分人还抵达上海创作,成为近代上海开埠西画的先驱;另有一部分人抵达北海,为北海水彩画传承奠定了基础。北海早期艺术家黄铸夫、辛莽等人受西方影响学习水彩画,当时还有国内许多艺术名家抵达北海创作水彩画作,如胡一川、黎雄才、关山月、汤由础等人,启发和影响了一批广西艺术家后来对北海水彩发扬光大做出重要贡献。
(三)广西水彩拥有中国传统水墨的环境基础与特殊地缘下的变革条件
“中国美术现代性拓展既来自对西方美术的引进,也来自中国社会变革所提供的人文思想的支撑,且两者最终都通过特定的地域风貌与人文形象而着床,从而使之成为中国美术现代性变革与演进的承载体。”①抗战时期的桂林云集了大量文人墨客,一度成为抗战时期文化艺术重镇。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陈树人、徐悲鸿、李可染、张安治、王济远、冯法祀、叶浅予、关山月等艺术家都曾对桂林山水予以不同的视觉呈现。正如白石老人所言,“画山水,是到桂林才算开了眼界。”漓江山水既丰富了抵桂艺术家们的绘画题材,也给予他们画法技法上的不同尝试和变化,而且还在不同艺术家特有的笔墨语言载体中增加内容。值得提及的是,艺术创作的中西融合在此时期进行了有益探索。水彩画在当时的广西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从而形成独立画种,但由于其绘画工具携带方便、尺幅偏小作为样稿在国画、油画的映衬下有了一定的普及。1959年,阳太阳提出创立“漓江画派”。广西深厚的人文条件为“漓江画派”的诞生奠定基础,“漓江画派”的创立又为广西水彩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笔墨融合水彩,桂林山水与中国画的天然联系为水彩画在广西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
(四)新时代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所赋予的契机
广西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尤其是水彩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把北海水彩画列为广西传统文化项目,要求传承和弘扬。从“2008漓江画派·北部湾画风——北海水彩画作品展”到2022年“喜迎党的二十大——广西北部湾海丝路风情水彩画展”,广西水彩大展一路走来,展览整体面貌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在业内不断赢得好评。这些水彩画展得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政协、自治区文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喜迎党的二十大——广西北部湾海丝路风情水彩画展”为例,该展览由自治区政协组织,从展览立意、展览策划到创作选题、创作组织、作品筛选等环节层层把关,并展开全过程跟踪。由自治区政协来进行水彩画展览的现象在全国文化艺术交流传播方面树立了示范案例。这些都极大调动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深化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水彩画中的广西
水彩画中的广西就是以水彩艺术创作来呈现广西特定的地域风貌和人文景观,凝聚艺术家的审美观看,激发创作灵感、传递创作情感。
(一)水彩画中的漓江山水
漓江山水作为广西地域特征的代表图像成为水彩创作的重要题材,20世纪60年代,阳太阳《漓江木排》入选全国美展,在全国水彩画中脱颖而出。阳太阳是广西本土画家中开拓西画表现漓江山水和民族艺术题材的早期代表。“阳太阳的桂林山水画墨色淋漓、大气磅礴,在泼墨、泼彩之中尽显山水的雄壮与宏伟。”②从个人创作角度来看,他将中国画的构图方法、皴擦点染的笔法、墨分五色的画法生动地运用到西画水彩表现中,作品气韵生动、色彩层次丰富。画面既有写实之功,又有写意之风。从地域特点来看,阳太阳的水彩风景基本是表现漓江山水的,《漓江木排》《塔山朝晖》《雨霁渔歌》等作品生动地表现了漓江山水的水汽氤氲、云雾缭绕。其画面讲究空间层次关系,创造一种深远意境,去过漓江的人读画都会仿佛回到漓江层峦叠嶂的山水之间,呼吸得到漓江山水的味道。阳太阳谈道:“水彩画艺术不仅要根植于民族传统精神,还有融汇西方表现手法,要崇尚生活,师法自然,通过水墨、色彩及相关媒介来表现广西地域诗意般的画境和人文特征。”③作为广西美术教育的领航人,阳太阳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画家。“漓江画派”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上积极探索,特别是对广西美术创作包括水彩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蒋振立传承阳太阳对水墨的融合,色彩的处理更加主观、用色更加浓郁强烈,代表作品《漓江早晨》《漓江轻雾》就是描绘漓江山水的精彩作品。李绍中的山水则有一种清新淡雅的东方美学格调,静谧耐看,十分契合“漓江画派”追求“回归自然、回归精神家园”的气质。李嘉林从小在漓江边长大,对漓江的熟悉正是源于童年的回忆,《记忆中的卵石》是一幅写实的水彩作品,画面采用对角线构图,鹅卵石虽然凌乱,但是画面处理得乱中有序,整体用色清亮透薄,画面质朴真实。韦俊平的水彩画作品主要围绕乡土,《老家》系列以墨入水彩,既契合表达乡愁的意境,也很适合表现广西那种云雾缭绕的景致。吕金华经常采用大写意的笔法创作漓江山水,比如《桂林秋》系列作品中画面都有大面积留白,中国画的构图,泼墨一般漓江山水意象意境。
(二)水彩画中的北部湾
北部湾地区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洋光线、沿海风貌、渔家生活素材都十分适合水彩作画。北部湾水彩画迅速发展,画面颜色清透明快。蔡道东热衷家乡渔港渔船题材,色彩鲜艳、笔触写意使画面具有强烈视觉效果,其《渔港的早晨》《夜以继日》等作品充满生活感和现场感。张国权擅长写实具象,用各种艺术方式记录渔家生活题材,《青梅竹马》《疍家珠女》等水彩画呈现的都是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形象,既是典型的本土人物,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性和装饰感,画面润透柔美。吴明珠擅画疍家渔女,笔下的女子形象丰腴、粗犷质朴,对人物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用色简单,画面具有一定的形式感和装饰意味。张虹的水彩第一眼看去就给人酣畅自由的写意之感,地域色彩非常浓烈,仿佛北海的水汽扑面而来,将其水彩作品对比来看会发现,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细节尤其是处理光与色的关系上十分细致,而表现出来的用笔用色则是大胆淋漓的。肖畅恒则是钟情于表现北部湾平常生活场景。其《祥和渔家》《季风起兮》《船工素语》等作品围绕渔家生活来进行点线面的画面组织,色彩轻薄、透亮。在构图视角上,他常常采用大特写的角度放大画面主体,弱化画面其他元素,几乎在每幅作品中保留下来的各种各样水色渗透形成的水迹也成为他水彩艺术的个性语言。蔡群微在北部湾地区长大并一直工作于此,对港口景物和海洋生活的熟悉让他对画面肌理的处理更为细腻,《有序的风景》系列作品设色鲜亮,将画面中的元素进行有意识地打破重组,创造一种北部湾画面特有的空间秩序,并十分注重处理画面中的光线,具有个人的独特意象。张国楠、张济良、陈戈、罗克强、张斌、刘成等艺术家的作品都各有特点。无论写实还是写意,抽象还是具象,细腻还是粗犷,色彩浓烈还是清透,水彩成为北海画家们每个人表达不同艺术个性、艺术思想、艺术情感的一种特有载体。
(三)水彩画中的人文景观
一个地域的人文景观往往凝结了该地域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质。不同于自然景观的写生创作,人文景观的创作往往需要艺术家对一个地域的文化历史传统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观察和理解。广西拥有深厚的历史遗韵、艺术遗产,其艺术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审美。梁加坚的《苗女》用红黄蓝三原色和少量的深色背景来处理冷暖关系和人物形象。蔡其中的绘画作品多数以柳州的乡土家园为对象,色调温暖柔和,笔法质朴,画面乡土气息浓郁。温以才的色彩朦胧柔和,画面将风景的再现与表现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流露出淡淡的愁思。王可大是一位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的画家,多以乡土和少数民族节庆为创作题材,采用创新技法和材料将五谷六畜与村民劳作的场景生动结合,还有盛装跳跃的男女老少共同庆祝美好节庆欢歌笑语的场景,生活的积累、生命的底色、生存的状态通过一个个鲜活而朴素的形象跃然眼前。杨永葳的少数民族题材人物常常以男性入画,其《山寨芦笙》《山寨老农》等系列作品都是以山寨为背景的人物水彩画,画面的对象是身着蓝黑色民族服装的村民生活交流等场景,色调深沉稳定,将他的版画造型基础和审美艺术惯性有意无意间运用到了水彩的表达中,实有几分凝练拙朴之味。黄超成的《当年插队的地方》《秀水》把观者直接带到了现实场景中,《晨雾》又将观者推到了另一种似乎虚幻的精神世界中。包建群喜欢描绘北海独有的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人文景观,《北海老街》《窗外》等作品以一种写意的表达方式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斑痕与回忆,也赋予了这座城市一种特殊的气质和未来遐想的空间。栾泓伟则是用水彩呈现一批怀旧的工业题材绘画,这与他儿时生活在老工业区的记忆相关,《时代深处的余温》《时间的门》等作品有着一种淡淡的回忆、缓缓的节奏和久久不能褪去的温情。此外,曾辉祥、贺立言、苏剑雄、吴建印等艺术家的作品也都各有特点。
三、广西地方人文景观与水彩画艺术
创作的关系
艺术地理学显然是由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这种艺术现象的形成,既有赖于独特的地理地貌与环境气候为绘画提供的地域性审美对象,也有赖于那个地域的民风民俗,特别是少数民族形象与民族文化为绘画提供的人文形象与人文精神④。广西地域风貌、人文历史等不同方面都在画家的水彩艺术多样化取材、表现手法、审美理念中予以呈现。地域风貌文化的多样性直接造就了广西水彩艺术的多元化风格。这种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广西地域风貌和人文景观拓宽了水彩画的表现空间
首先,尺幅拓宽。大幅水彩在画面创作的整体把控上更具有挑战性。黄华兆《盛世海丝》(300cm×100cm×3)、张国权《疍家渔女》(127cm×279cm)、张国楠《归来鱼满仓》(100cm×200cm)、雷务武《红土欢歌》(158cm×130cm)等,诸如此类画幅尺寸的作品还有很多。画面构图饱满富有张力,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足以可见广西艺术家勇于挑战的精神与深厚的创作积累。其次,题材拓宽。从速写习作到主题创作、反映现实的能力担当。以往水彩画的表现对象以风景、静物为主,通常是速写、习作小品与写生作品的面貌呈现。以海洋题材为例,渔船、海浪、白鹭、沙滩几乎就是北部湾的永恒题材。而广西水彩在这个语境下开始呈现出表现当代气象、重大主题的大型作品。并且着力表现出思考地域性发展这一重要命题。以“喜迎党的二十大——广西北部湾海丝路风情水彩画展”为例,参展作品包括“海上丝绸之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小康生活”“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等场景,这些作品跳出传统题材,以丰富多彩、平实生动的艺术语言,担负起重大题材的表现。
(二)广西地域风貌和人文景观拓展水彩的本体语言
关于水彩的本体语言,吴冠中的论述十分精辟:“水彩、水彩,其特点就在于‘水’和‘彩’。不发挥水的长处,它不如油画和粉画的力度;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见逊色。但它妙在‘水’和‘彩’的结合。”广西的艺术家群体对此进行深入思考、践行和深化,并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具体体现在对色彩表达、构图安排、造型处理、笔法手法运用都各具风格。其一,技法拓展。与同是用水调色的中国画相比而言,水彩在绘画颜料、工具与国画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对纸张、构图、透视、表现手法的要求又有明显不同。广西的水彩画家在材料和技法使用上有了很大拓展。除了画笔、纸张、颜料等方面的不同尝试,还结合了媒介法、做底法、坦培拉等方法来探索综合材料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其二,从传统写实到现代构成的多元重构。许多作品在构图上明显打破常规,倾向于平面装饰性。“比如艺术家根据作品题材和空间需求将画面形象进行主观处理,又借力现代媒介图像与其他绘画门类,对不同元素进行新的组合,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形式与内涵,使作品从传统构图转向平面构成和装饰语言进行呈现。”⑤以黄华兆的水彩艺术创作为例,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对水彩画形式感的不断探索。如对写实语言的多元化解构,艺术家个人形容其为“超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如从巨幅三联画《盛世海丝》的呈现来看,兼具强烈的叙事性与浪漫的抒情性;多元组构的探索让画面呈现出多样性与层次感:写实又写意、传统又现代、厚重又轻盈。二是对水彩技法材料的探索。其艺术创作里没有为强调艺术而艺术的刻意为之,而是不断在水彩创作维度与价值表现方面着力。正因如此,他的艺术面貌十分丰富,呈现出多种可能。可以看到,技法的变化也是他往前探索不可或缺的助力。比如他将坦培拉技法与油画技法融入水彩、尝试媒介材料结合干湿画法以及近两三年将中国画的宣纸与水彩技法结合的一系列宣纸墨彩新探等等。三是对水彩画时代精神的探索与思考。《盛世海丝》这样的作品正是在深入了解、理解海上丝路的文化历史基础上,立足“一带一路”倡议思想内涵做出的艺术回馈。
(三)广西地域风貌和人文景观拓深水彩画的民族化融合认识
通过立足广西语境,从阳太阳开拓水彩画与民族化的融合,到今天海上丝路展览中广西水彩创造出具有新时代气息和民族气韵的作品,用广西地域风貌文化符号表达八桂在地人文精神,经过广西水彩画家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水彩画成为广西的优势画种并不断受到关注。北海,敞开胸怀成为中西文化融合地,让水彩画的种子得以浇灌成长;桂林,以“漓江画派”开拓者阳太阳为代表在水彩画中融入中国画笔墨及传统文化精神表现桂林山水,让水彩的民族化进一步得以发展,广西的多民族形象共同创造了特有的水彩语言……广西水彩发展的过程折射出民族化的融合,其内容与价值愈发凸显。广西水彩艺术创作应坚持水彩画特性,与在地文化密切互动基础上强化个人独特水彩语言,审美的自觉与认同,向着民族性、时代性着力发展。
广西的地域风貌和人文景观成就了水彩艺术家,而艺术家的水彩作品又勾勒了广西的地域风貌与人文景观,讲述着广西故事,构成了广西的时代图景。水彩画已成为广西美术创作的文化品牌,描绘出一个新时代活力迸发的广西,这是水彩画的能力、张力和潜力,也是与广西地域风貌和人文景观互动关系的激荡,值得继续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
【注释】
①④尚辉:《发现与开拓——广西自然环境与多民族文化对于中国美术现代性演进的价值与意义》,载中国美术家协会编《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第49、64页。
②黄光良:《场所精神与图式变迁:桂林山水图像的文化逻辑》,《艺术探索》2024年第4期。
③肖黎:《桂柳水彩画地域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2,第55页。
⑤刘琪:《“喜迎党的二十大——广西北部湾海丝路风情水彩画展”述评》,《美术观察》2022年第11期。
(刘琪,昆明理工大学)
南方文坛2024年6期